您好,欢迎您

【盘点精要】2022血液肿瘤领域不断前行,相关诊疗进展百花齐放

2023年01月31日
来源:肿瘤资讯

年终岁末,观往知来。2023年1月14日,2022血液肿瘤年终盘点如期而至,诸多血液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回顾2022年血液肿瘤领域的药物进展,并展望血液肿瘤诊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临床肿瘤医生带来一场精彩而丰富的学术盛宴。“肿瘤资讯”特整理本次血液年度盘点精彩学术内容,与您共飨学术盛宴,共创美好未来!

会议致辞

会议伊始,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的主持下,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进行开幕致辞,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与各位专家同道汇聚一堂,共同盘点过去一年中的血液肿瘤领域的相关进展,同时非常感谢各位血液领域的大咖学者的参与,相信与会人员通过本次会议一定会有所收获,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图片1.jpg大会主席吴德沛教授致辞

日新月异、万象更新:聚焦血液肿瘤领域年度精彩学术盘点

第一部分:CAR-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回顾与展望


回望

吴德沛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就《CAR-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回顾与展望》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汇报。韩为东教授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Emily经CAR-T治疗后超11年无复发的经典案例切入,强调CAR-T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探索始于个案,成就于群体,不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认为,适应症的选择与技术的提升是导致CAR-T治疗不断进展的关键。

通过详细回顾了CAR-T疗法的发展历程,韩为东教授指出自2015年,中国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已步入国际第一梯队,并且在国际权威期刊、学术大会上不断奏响“中国之声”。他认为是目前中国细胞治疗运行的结构性模式下的成果;同时,近30年来,中国的细胞治疗监管政策不断变迁,由“无序增长期”进入“自我监控期”再到“国家监控下的区域监管期”,为CAR-T治疗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保障;此外,CAR-T治疗的高速也与我国推行的细胞治疗“双轨制”密不可分。得益于细胞治疗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自2021年开始,中国进入CAR-T细胞药物疗法元年。目前,血液肿瘤领域已发现超10个CAR-T治疗靶点,全球8款CAR-T药物已获批上市。

随后韩为东教授详细回顾了靶向CD19的CAR-T疗法治疗B-ALL的经典案例,强调经过国内研究者的临床再创新活跃,成人B-ALL的完全缓解(CR)率得到提高;尽管靶向CD19的CAR-T疗法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临床研究开展和药物获批均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同CAR-T疗法治疗B-NHL的CR率差异较大,介于40%~65%之间,这可能与患者选择和CAR-T技术上的差异有关。

进展

2022年4月1日,靶向CD19的CAR-T疗法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二线治疗B细胞淋巴瘤。一些研究者认为,从短期或中期来看,CAR-T治疗不劣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但CAR-T长期应用或与HSCT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

为进一步提升CAR-T治疗B-NHL的疗效[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双靶点CAR-T应运而生,相关研究证实,靶向CD19和CD20的双靶点CAR-T治疗B-NHL的CR率>70%,mPFS>27个月。

在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相关探索性研究证实,靶向CD19的CAR-T联合ASCT的疗效优于单纯ASCT,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与之相比,BCMA是MM中临床研究开展较为深入的靶点,相关临床研究广泛开展,但由于国内外患者的经治背景不同,临床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为进一步提升CAR-T治疗MM的临床疗效,国内研究学者进行了靶向CD19的CAR-T序贯靶向BCMA的CAR-T的联合探索。此外,还进行了MM其他靶点的治疗探索(如SLAMF7/CS1、GPRC5D)。

在AML领域,CD33靶点是临床研究最早探索的靶点,除CD33外,其他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也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但多数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外,CLL-1也是CAR-T治疗AML的一个被关注靶点。

在T细胞恶性肿瘤领域,靶向CD3、5、7的CAR-T疗法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中。其中,北京陆道培医院在Blood发表自然选择CD7 CAR-T治疗r/r T-ALL/LBL首个I期研究结果。

韩为东教授认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领域是靶向CD19的CAR-T疗法突破恶性血液肿瘤的典范。靶向CD19的CAR-T疗法联合BTKi治疗CLL的客观缓解率(ORR)达83%,61%患者实现微小残留疾病(MRD)-CR,1年总生存(OS)率和PFS率分别达86%和59%。

当前,通用型CAR-T疗法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相关研究广泛开展,但仍存在诸多未解决问题,距离实现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2009年至今,各种CAR-NK治疗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广泛开展,但临床疗效可能不够持久,仍需探寻更优的联合方案。

最后,韩为东教授详细介绍了CAR-T治疗的毒性管控进展,以及CAR-T治疗失败后的事后分析和挽救治疗进展情况。

【01月14日】2022血液恶性肿瘤年终盘点.mp4_000422.352.jpg韩为东教授授课

吴德沛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就CAR-T治疗的热点话题分享学术观点,展开深入探讨,碰撞学术火花。

第二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疗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艾辉胜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就“AML诊疗进展”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汇报。结合美国血液学会(ASH)大会相关研究,陈苏宁教授从AML的克隆性造血及克隆演化、AML分型及危险分层新标准的验证、靶向药物相关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AML诊疗的最新进展。

AML的克隆性造血及克隆演化

陈苏宁教授强调,AML属于一类连续性的髓系肿瘤终末阶段,2022 ASH大会上的一项研究详细分析了11,337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AML患者的5/10年MN转化率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该结果也在DFCI/BWH和Pvia两个队列得到验证。
另一项研究显示,吉瑞替尼联合维奈克拉对FLT3突变克隆有效,耐药机制为已存在RAS突变克隆的扩增,而非获得新的突变,这一结论与吉瑞替尼单药治疗耐药机制不同(平行克隆、原有克隆继发性突变),提示维奈克拉可以克服继发突变带来的耐药。

AML分型及危险分层新标准的验证

陈苏宁教授介绍,2022年7月份,WHO和ICC分别提出了新的AML诊断分型。随后德国MLL实验室进行了一项纳入1451例非治疗相关的MDS/AML患者的研究,目的是评估WHO 2022指南对于AML和MDS患者分类的影响,并量化与ICC相比在疾病分类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对比之下,14%患者在两套标准之间存在疾病种类/具体分型上的不同;同时使用两种不同分类将会混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诊断语言。因此,亟需一个公认的统一分类。

基于ICC分类,更新的AML危险度分层系统ELN-2022正式发表,Beat AML队列的验证结果表明,ELN-2022对中高危AML的OS分层更精准。同时,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型AML队列也对ELN-2022进行验证(共纳入809例接受一线标准化疗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相比ELN-2017,在ELN-2022分层下,更少患者分入低危组,更多患者进入高危组;ELN-2022可以精确地对不同预后组的CR率、复发率和OS进行分层;中危组患者在CR1后进行ASCT可实现OS获益;此外在不同预后组中,特定遗传学特征进一步提示更差预后。

此外,其他研究结果证实,ELN-2017或ELN-2022无法为接受维奈克拉+阿糖胞苷治疗的患者提供有临床意义的分层;而年龄、基线中性粒计数可能是含维奈克拉方案的临床预测因子。

靶向药物相关临床研究

2022 ASH大会相关临床研究证实,体外药敏的结果能够一定程度预测缓解率和生存结局。经维奈克拉+阿糖胞苷治疗由应答患者的DDS分值显著高于未缓解患者;维奈克拉体外敏感患者的OS显著优于维奈克拉体外耐药患者。

一项维奈克拉/吉瑞替尼/阿糖胞苷三药联用治疗FLT3突变unfit AML患者的Ⅰ/Ⅱ期研究更新结果显示,三联治疗新诊断患者的mCRc达100%,MRD阴性率达82%,骨髓缓解速度较快;三联治疗新诊断患者的亚组生存获益优于维奈克拉+阿糖胞苷联合治疗的历史数据;三联治疗复发/难治患者的中位RFS为6.1个月,中位OS为5.8个月。

TP53突变也是AML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2022年ASH更新了维奈克拉+去甲基化药物 vs IC vs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治疗伴TP53突变或17del患者的OS无线显著性差异。

一项阿扎胞苷+维奈克拉+Magroliumab(VAM)治疗新诊断老年/unfit AML或高危AML和R/R AML患者的研究显示,TP53突变与否对反应率无影响。亚组分析显示,VAM三联方案的疗效优于去甲基化药物/维奈克拉的一线历史OS。

CAVEAT研究探索了维奈克拉联合“5+2”方案治疗初治老年FIT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原发AML患者的CR/Cri达90%,其中CR为64%。中位随访37个月,中位OS为31.3个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也更新了维奈克拉联合“5+2”治疗中国老年FIT AML患者的疗效,1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67%,1年OS率达100%。

陈苏宁教授所在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的维奈克拉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新诊断的ELN不良风险年轻成人AML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2期试验的中期分析证实,维奈克拉联合地西他滨可使年轻高危AML人群实现快速深度缓解:第1周期的CRc达79%,第2周期的CRc达93%。亚组分析显示,单核表型、U2AF1患者可能对维奈克拉+多西他赛不敏感。此外,80%的患者接受ASCT,1年OS率达90%,同时耐受性良好。

除上述研究外,含维奈克拉方案治疗AML的其他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01月14日】2022血液恶性肿瘤年终盘点.mp4_005021.302.jpg陈苏宁教授授课

艾辉胜教授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洁平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就AML诊疗的热点话题分享学术观点,发表真知灼见。

第三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诊疗进展

陈苏宁教授的主持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振宇教授就“ALL诊疗进展”主题进行精彩学术分享。

免疫治疗在复发/难治性(R/R)B-ALL的应用

李振宇教授详细介绍了贝林妥欧单抗、奥加伊妥珠单抗、CAR-T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数据,其中贝林妥欧单抗治疗R/R B-ALL使患者的OS显著延长,并带来深度、持久缓解,同时安全性良好;与标准化疗相比,奥加伊妥珠单抗可显著提高R/R ALL患者的CR率(80.7% vs 29.4%,P<0.001),延长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DOR,P = 0.03)、中位PFS(P < 0.001)和中位OS(P = 0.0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一项hCART19s治疗B-ALL患者的临床研究中,33.3%患者实现CR,治疗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生率为23.5%,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症(ICANS)发生率仅5.6%。后续扩大研究样本量,结果显示88.5%患者实现CR。中位EFS为10个月,中位OS为22个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另一项CAR-T治疗R/R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患者的研究中,ORR达85.4%,中位OS达16个月,中位EFS达8.7个月。

当前,免疫治疗R/R ALL已得到NCCN指南和CSCO指南的共同推荐。

免疫治疗在新诊断B-ALL的尝试

一项研究采用Mini-hyper-CVD+InO+贝林妥欧单抗治疗新诊断的老年Ph-ALL患者,结果显示,总体CR率达98%,MRD阴性率达96%。

另一项研究采用Hyper-CVAD序贯贝林妥欧单抗一线治疗新诊断Ph-B-ALL患者的研究显示,2年RFS率达71%,2年OS率达80%,总体CR率达100%,MRD阴性率达97%。


TKI在Ph+B-ALL的治疗进展

三代TKI Ponatinib治疗老年或Unfit患者的24周血液学缓解(CHR)率达86.4%,中位EFS为14.3个月,中位CMR为11.6个月,24周CMR率为40.9%。此外,目前国内也有三代TKI(奥雷巴替尼)获批上市,并得到CSCO指南的推荐。

基于免疫及靶向治疗在B-ALL患者的探索性组合方案

Mini-hyper-CVD序贯贝林妥欧单抗联合Ponatinib的Ⅱ期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CR;新诊断队列中82%患者获得CMR;所有患者/新诊断患者的2年OS率均为81%。

一项Ⅱ期单臂研究在新诊断的Ph+ALL成人患者中采用达沙替尼诱导后贝林妥欧单抗巩固作为一线治疗,中位随访18个月的OS率达95%,DFS率为88%,总体人群的累积复发率仅8%,同时安全性良好。贝林妥欧单抗±TKI方案一线治疗Ph+ALL患者得到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

CAR-T治疗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CAR-T桥接ASCT治疗B-ALL就能够取得较好的LFS、OS和EFS结果。

一项研究显示,ASCT后复发患者应用CAR-T治疗的CR达85.7%,OS为12.7个月,CRS发生率为91%(≥3级为11.8%)。

另一项研究中,CAR-T治疗ASCT后复发患者的CR达79%,CRS发生率为88%(≥3级为16.3%)。

CAR-T治疗T-ALL的希望

一项研究显示,供体来源CD7 CAR-T治疗T-ALL的CR达90%,CRS发生率为90%(≥3级为10%),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01月14日】2022血液恶性肿瘤年终盘点.mp4_011358.388.jpg李振宇教授授课

陈苏宁教授的主持下,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美云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就ALL诊疗热点话题发表学术见解,碰撞学术火花。

第四部分:浆细胞病诊疗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勇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就“浆细胞病诊疗进展”主题进行学术汇报。

指南更新

傅琤琤教授详细介绍了ASTCT指南对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推荐,以及《中国MM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中国首次复发MM诊疗指南(2022版)》《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2)》和《嵌合抗原受体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国血液临床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于MM的治疗推荐。其中CACA指南提出了更与国际指南接轨的治疗方案,并推荐采用中医药治疗;CSCO指南将推荐药物整理为图表,更加直观清晰。此外,针对罕见浆细胞疾病,国内出台了《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重磅进展和热点研究

DETERMINATION研究证实,RVd±ASCT治疗新诊断MM(NDMM)患者的中位PFS优于单独RVd(67.5 vs 46.2个月,P<0.001)。

MAIA研究证实,与Rd相比,Dara-Rd治疗不符合ASCT条件虚弱患者的PFS显著更长(41.7 vs 30.4个月,P=0.003)。

CANDOR研究证实,与Kd相比,Dara-Kd治疗R/R MM的PFS显著优于Kd(28.6 vs 15.2,P<0.0001),是来那度胺耐药人群的最佳选择之一。
ICARIA-MM研究证实,Isa-Pd治疗R/R MM患者的OS优于Pd组(24.57 vs 17.71个月,P = 0.0319)。

ELOQUENT-3研究证实,Elotuzumab + Pd的OS优于Pd(P = 0.0217)。

CARTITUDE-1研究证实,Ciltacabtagene Autopeucel治疗R/R MM的ORR为98%,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为83%。随访27.7个月,中位PFS未达到。27个月PFS率为54.9%,其中sCR患者为64.2%, MRD阴性≥6个月患者为73.0%,MRD阴性≥12个月患者为78.8%。

MajesTEC-1、TRIMM-2研究证实,Teclistamab单药及联合DARA治疗R/R MM的临床缓解情况良好。

CC-220-MM-001研究报道了Iberdomide联合地塞米松在剂量拓展队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ORR为26%。

【01月14日】2022血液恶性肿瘤年终盘点.mp4_013720.791.jpg傅琤琤教授授课

李建勇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青海省人民医院李文倩教授就浆细胞病领域相关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发表真知灼见,碰撞学术火花。

第五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免疫机制研究新进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中兴教授的主持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就“MDS免疫机制研究新进展”主题分享学术进展。

张连生教授详细介绍了MDS的疾病特征、诊断,强调当前MDS的诊断已由形态发展为分子,由宏观发展为微观。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已在MDS中发现100余个基因异常,常见的突变包括SF3B1、TET2、SRSF2等5-10个基因异常。但仅10%-15%的MDS换着会出现基因异常,缺乏特异性。作为一种克隆性疾病,MDS的免疫亢进/免疫亢进与免疫耐受交互存在,实现一种“免疫阴阳平衡”。

相关报道显示,重症肌无力(AID)发生MDS的几率高达20%-55%,这表明炎症免疫与MDS密切相关。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团队对此进行验证,结果发现142例MDS患者中有52例(36.62%)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相关免疫学指标明显异常变化,预后负相关。Blood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献认为,初始免疫异常活化是导致MDS发生的重要机制。张连生教授指出,“正是基于MDS的免疫发生机制,从再障’借来’的免疫抑制剂治疗MDS用对了地方。”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团队从未停止对MDS的免疫激活状态的探索,并发现无论是低危MDS患者还是高危MDS患者,均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其中,低危MDS以免疫亢进(阳)为主,表现为T细胞功能过度活化,IFN-γ、TNF-α、IL-6、IL-12、IL-17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高危MDS患者以免疫耐受(阴)为主,MDSC/Treg增多,IL-10及TGF-β升高;还有一部分MDS免疫亢进与免疫耐受交互存在,表明MDS免疫异质性很大。目前,张连生教授团队已将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于国际知名免疫学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将“免疫阴阳平衡”理念传播于世界学术舞台。

此外,张连生教授团队致力于建立精细免疫检测以指导MDS/AA诊治,在精细免疫检测精准指导下,中低危MDS-IST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66.71% vs 44.44%),脱离输血率更高(88.23% vs 36.36%),5年转白率更低(4.8% vs 8.1%)。此外,相关研究证实,多种MDS药物(如阿糖胞苷、BCL2抑制剂等)均有较强的免疫效应。

【01月14日】2022血液恶性肿瘤年终盘点.mp4_020848.273.jpg张连生教授授课

姜中兴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胡晓梅教授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吴广胜教授就MDS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发表真知灼见,分享心得体会。

第六部分: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宋献民教授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就“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精彩学术汇报。

张曦教授介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移植中的主要并发症,免疫抑制剂是GVHD的防治策略之一,但免疫抑制剂可能是一把双刃剑,长期使用存在诸多问题:①重症感染;②器官损伤;③可能会提高复发概率。因此,临床使用、减停免疫抑制剂十分关键。MSC是预防、治疗GVHD的重要治疗方案,同时也是一种兼顾疗效和安全性的GVHD治疗方法。

MSC用于急性GVHD(aGVHD)的防治

相关研究证实,MSC作为常规预防方案的作用有限,但当患者患有重度aGVHD时,可将MSC作为预防方案,并且能够带来临床获益。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MSC预防严重aGVHD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输注MSC第45天,可降低3-4级aGVHD的发生,同时也降低重度慢性GVHD(cGVHD)的发生。

在GVHD的治疗层面,诸多研究均证实了MSC在GVHD治疗中的有效性。其中,MSC在高风险GVHD中更为有效;皮肤GVHD也能从MSC中显著获益,但肝脏或肠道GVHD经MSC治疗的疗效不如皮肤GVHD。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早用MSC的疗效优于晚用MSC;MSC的数量越多可能治疗激素抵抗型(SR)aGVHD的疗效更好;MSC的来源更年轻可能发挥的治疗效果更好。

南方医科大学刘启发教授团队发表的一篇文献探索了MSC+baliximab+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SR-aGVHD的疗效,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C组的FFS和OS更高。

MSC用于cGVHD的防治

相关研究证实,在单倍体移植后100天输注MSC,cGVHD的发生率得到改善。吴德沛教授团队也进行了一项MSC预防cGVHD的研究,结果显示cGVHD的发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META分析也支持将MSC用于cGVHD的预防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用MSC治疗多药耐药的cGVHD,结果显示,ORR为42.9%,且中度cGVHD的疗效优于重度cGVHD。

张曦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MSC治疗眼部cGVHD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

刘启发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MSC治疗闭塞性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MSC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但也有研究认为MSC用于HCT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需不断持续探索。但目前暂不完全清楚MSC的异质性,仍需要通过基础性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索,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已有相关探索性基础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期待未来报道更多研究成果。

图片23.jpg张曦教授授课

宋献民教授的主持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徐雅靖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分享学术观点。

第七部分: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杨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小玉教授就“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题分享学术进展。她围绕Allo-HSCT后复发的现状、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策略、NK细胞与移植后复发三部分进行汇报。

Allo-HSCT后复发的现状

朱小玉教授指出,复发仍是allo-HCT后的主要死亡原因,移植后一旦复发,预后极差,治疗手段有限。疾病相关性、移植相关性是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Allo-HSCT后复发的防治策略

相关研究证实,早期(CR1期)MRD水平与移植后生存相关,移植前微小残留疾病(MRD)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allo-HSCT后的重要预后指标;嵌合抗原受体T(CAR-T)后移植前MRD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allo-HSCT后的重要预后指标,且移植后MRD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综上所述,MRD检测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而提高生存率。

当前移植后复发的防控手段主要包括:①移植前预防——尽可能降低肿瘤负荷;②减停免疫抑制剂;③采用DLI、IFN-α、靶向治疗、去甲基化、维奈克拉、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

国内诸多相关研究证实了上述治疗的疗效,其中:CAR-T治疗后桥接移植显著提高总体生存率;加强预处理联合预防/抢先DLI显著提高R/R AL生存率;IFN-α是抢先治疗的潜在选择;allo-HSCT后使用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维持治疗FLT3-ITD AML患者可明显降低移植后复发并改善患者生存情况;去甲基化药物能够加速移植后Treg细胞的加速重建,并诱导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相关研究证实HSCT后采用rhG-CSF联合地西他滨预防治疗可降低高风险MRD阴性AML患者复发风险;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中;此外,双阴性T(DNT)细胞目前也在探索中,并在体外研究中证实具有抗AML作用,异源性人DNT细胞还能降低AML小鼠内肿瘤负荷,降低GVHD,同时基于无需HLA配型、体外短时大量扩增且可冷冻保存等特点,DNT细胞有望成为免疫细胞治疗的新型细胞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进行DNT相关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疗效结果:与不含DNT方案相比,含DNT方案显著提高移植后复发AML患者的OS,2年OS率达50.0%。此外DNT预防AML移植后复发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展中,并展现了初步临床疗效。

NK细胞与移植后复发

朱小玉教授介绍,AML移植后复发的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受损白血病细胞识别、新的促癌基因的产生、免疫检查点的异常表达、免疫抑制性酶的产生、促炎因子的减少、抗炎因子(如TGF-β)的增加。其中,TGF-β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NK细胞是机体中重要的固有免疫组成之一,在移植早期重建较快,发挥着重要的免疫监视和抗肿瘤功能。相关研究证实,当功能紊乱的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表达升高,活化型受体表达下降,同时AML细胞上NK细胞活化型受体对应的配体表达减少,最终导致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研究者通过免疫荧光和WB检测证明复发患者骨髓中含有高水平活化型TGF-β1,将活化型及无活性TGF-β分别与骨髓NK细胞共培养,对NK细胞进行RNA-Seq,结果发现活化型TGF-β1能够抑制NK细胞活化及细胞毒相关基因表达;此外,体外细胞杀伤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型TGF-β1能够显著抑制NK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且能够抑制骨髓NK细胞抗肿瘤效应功能。

朱小玉教授团队进行的体外实验证实CD4+T细胞高表达GARP能够活化TGF-β1并抑制NK细胞GVL效应;抑制TGF-β1能够恢复NK细胞的抗白血病功能;且该结果已于Blood杂志发表。

图片24.jpg朱小玉教授授课

徐杨教授的主持下,江西省人民医院金成豪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杨同华教授展开深入探讨,碰撞学术火花。

把握当下,砥砺前行

韩悦教授的主持下,吴德沛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致辞,他表示:“在各位与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本次会议圆满结束。感谢各位专家所带来的充满新意的学术汇报,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内专家学者所取得的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也感谢各位讨论嘉宾的深入探讨,碰撞出诸多学术火花。希望以后能够更多举办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共同促进血液肿瘤领域的持续前行。衷心感谢各位与会者们的参与,希望大家新的一年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图片25.jpg

吴德沛教授会议总结



责任编辑:Luna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评论
2023年01月31日
徐宝连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学术盛宴,百花齐放
2023年01月31日
陈州华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2023年01月31日
储华健
扬州中医院 | 肿瘤内科
【盘点精要】2022血液肿瘤领域不断前行,相关诊疗进展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