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王绿化教授:专注于专业不断精进才可成为专家,年轻人一定要有超越老一辈的自信

2022年09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传承人文精神,践行精准医学。「2022 HI STRONG全国消化道肿瘤病例评选越野赛」全新出发,旨在为中国消化道肿瘤领域中青年医师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中国消化道肿瘤精准诊疗规范化发展,同时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让医学更有温度。【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绿化教授,与中青年医生们分享从医路上的难忘经历,体会医学人文精神。

飞书20220908-175231.png

               
王绿化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中国分会(CSDE)主席
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肺癌组副组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射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指导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

忆往昔峥嵘岁月,在被动选择中成长提高

王绿化教授:我从医至今已四十年整,学医之时正是改革开放伊始,每个医学生都梦想着能够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彼时还是分配制度,于是我1982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一家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冷门科室——放疗科。当时国内的放射治疗,不论设备还是技术都非常滞后,对工作人员的防护也不到位,那个时候大家对肿瘤的普遍观念是不治之症,使得愿意进行放疗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这让我产生离开的念头,而想要离开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考研,尽管当时考研也是要服从分配,并且考研的条件也很艰巨,但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考上研究生之后,我的专业还是肿瘤放射治疗,研究生毕业后被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肿瘤医院,我开始钻研业务,向前辈学习,踏实工作,逐渐培养对放疗的兴趣,也深刻认识到放疗专业对知识的要求非常渊博。我曾在过往的访谈中提到过,我们现在一些媒体很喜欢用“黑科技”这个词,其实放疗才是最早的“黑科技”,用放射射线去治疗患者,这在100多年前刚诞生时就是“最黑”的“黑科技”。放射治疗专业的需求和要求一直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要求高,涉及最新肿瘤生物医学研究成果,放射物理学集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DNA损伤与修复研究最早是从放射生物学开始的。

我当时在肿瘤医院,和知名的前辈一起用着国内最先进的设备,接诊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我从前辈身上学习,从患者身上学习,从工作中学习,再勤奋地多读书,当时图书馆并不像现在这么信息化这么方便。但我们的图书馆有最新最好的专业期刊。人人都说协和有三宝:名医、病案、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里有最新的肿瘤数据和论文,非常全面。我一边多读书,一边学习前辈,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不敢说最好,但至少是有一定能力的肿瘤放疗科医生。当时整个图书馆记录的看书最多的是一位老师,其次就是我,当时的年轻人里我的好学是排在前列的,最新的英文期刊、新书,借阅记录底下都会有我签的名字。在这些成长过程中,我感觉到,专业、学科、包括人生里的一些东西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虽然有一些是不能选择的,但无论是自己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如果你愿意深入到学科中去,专注学习,不断积累,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增强,那都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这就是我的感悟。

尽心尽力只求不留遗憾,多学科诊疗革新癌症治疗

王绿化教授:临床工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专业过程,深入其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学科的魅力。在我的临床救治经验中,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通过自己工作积累的经验对患者下正确的判断,这也是极为重要的。我有两个印象很深的病例。

第一个病例并不是成功的病例,但是给了当初还是年轻医生的我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20多年前了,在我门诊快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位看淋巴瘤的男性患者,他的爱人陪着他从外地风尘仆仆地赶来,状况不太好。我初步判断患者需要留观,但当时没有空床位,我跟病床负责人沟通和强调患者的情况不太好,不留观可能会出问题,而且患者带着大包小包,行李铺盖,一看就是基层医院治不了转过来的,如果不收留他们,可能就要在门诊大厅过夜了。后来经过商量,医院给患者腾了一张观察室的病床过了一宿,第二天那个患者还是去世了,我感到很沉重,但也释然,在那患者生命的最后关头我尽力为他争取了一些医疗照顾,如果他最后在门诊大厅里离世,那会让我们感觉更加遗憾,因为没有尽到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我认为一线的医生应当心怀对患者的关心,并且对患者病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生命真的很脆弱,面对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的肿瘤患者,有时进展很快,我们或许回天乏术,但是有没有尽力去帮助患者,这点很重要,不能因为没有尽力去做而留下遗憾,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病例虽然不成功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例是十二年前我接诊的一例左肺叶完全切除的肺癌患者,在术后复发进行放疗之后,又复发累及了气管,二次复发后进行放疗治愈的可能性也很小,情况比较棘手,在跟患者充分交流和沟通后,患者让我们尽力就好,我们也尽力为患者做了治疗,后来患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如今他已退休多年,身体也还不错,而且还能帮家里干点农活,这让我感到很有成就,同时告诉我们每当看到这类难治的患者能得到很好的疗效,我们都会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欣慰。

除了这两个病例外,我还想谈一谈当前的抗肿瘤治疗模式,有时候现有的单一治疗方法可能没用,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多学科治疗手段。曾经有一位60岁左右的IIIA期左肺肺癌患者,他不仅长期吸烟,而且肥胖,心肺功能欠佳。一线治疗予同步放化疗治疗,然而,出院后不到1年,通过PET-CT复查发现患者腹膜后出现了一个2cm的淋巴结,由于患者腹膜后脂肪太多,使得淋巴结周围都是低信号的脂肪组织,如果能够用外科腹腔镜微创手术取出,应该可行,并且能够获得病理诊断。此时,请胃肠外科的一位医生通过腹腔镜将淋巴结去除,再予病理检查。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该淋巴结果然是肺癌转移所致,遂予化疗治疗,现在该例患者生存期已达了8~10年,状况依旧良好。这提醒我们放疗科医生,放疗、内科治疗都并非万能,有时候在合适的时机,借助其他合适的治疗手段或许就能解决临床治疗难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专注专业方成专家

王绿化教授:关于医生的成长和培养,也有一些感悟想和同道们分享一下,尤其是对我们青年朋友们。

前面提到医学划分越来越细,想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专注精进,不断积累。而我认为“专业”并不是说只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应该站在宏观层面,从顶层考虑怎么发展科学理念,在这个理念下精进专业技术。年青的朋友们切忌浮躁和侥幸心理“剑走偏锋”,要扎实打好基础,站在循证医学的角度不断钻研,才能在专业的领域里形成体系。

此外,在青年朋友们的成长过程中,“专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在这个新药不断涌现的时代,在不断去学习、了解最新治疗进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的精进。作为外科医生,需要牢牢掌握手术指征以及手术操作;作为放疗科医生,对于放射物理、放射生物相关理论以及放射治疗技术,更应该熟稔。只有在做好本专业工作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治疗的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将其进行融合。其实,专注于一项专业,不断地积累,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知识的增长、技术能力的提升,自然就成为专家了。

接下来就是传承,使学科知识后继有人,并且不断地发扬光大,年轻一辈一定要有超过老一辈的决心和自信,整个社会才是向前发展的。年轻人就代表了我们学科的未来,当我们这一代老去以后,我希望可以欣慰地看到这些成长起来的年轻医生为我们治病,看到他们在放疗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做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其实目前我们国内很多临床技术都已经走在国际前列,最近五到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国内临床研究结果都已经成为国际权威指南的重要循证医学依据。看到国家医学发展取得的这些成就,我们“老”医生也感到非常高兴。

专家寄语

预祝大家在“2022 HI STRONG全国消化道肿瘤病例评选越野赛”里都能取得好成绩,我觉得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比赛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为整个学科的发展加速!

责任编辑:Jelly
排版编辑:Maggie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评论
2022年09月28日
杨大夫
阳泉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 肿瘤内科
学无止境,编辑辛苦。
2022年09月28日
侯宪民
阳谷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2022年09月28日
欧阳波
酒钢医院 | 呼吸内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