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急性白血病“破局者”!注射用奥加伊妥珠单抗首方落地

2022年06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发展,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缓解率和总体生存率逐渐升高,但复发难治性ALL 的预后仍旧很差,5年生存率约为10%。2021年1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批准注射用奥加伊妥珠单抗(贝博萨®)用于复发性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R/R B-ALL)成年患者治疗。奥加伊妥珠单抗是全球首个经批准治疗R/R B-ALL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填补了此前中国在R/R B-ALL治疗领域无ADC药物的空白,有望打破R/R B-ALL患者的治疗困境。2022年6月15日,我国开出了首批处方,标志着奥加伊妥珠单抗正式在我国落地,开启我国R/R B-ALL成年患者治疗新时代,为患者带来改变其治疗策略的突破创新。

 贝博萨®国内首方落地,突破性治疗新选择

2022年6月15日,奥加伊妥珠单抗开启国内供药第一天,全国各地相继开出奥加伊妥珠单抗首张处方,标志着奥加伊妥珠单抗正式走进临床,提供新的药物选择,赋予患者更多新生希望,开启R/R B-ALL成人患者治疗新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糜坚青教授团队表示:

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成人ALL的治疗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多项临床试验表明以CD22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偶联细胞毒药物可提高ALL的临床疗效,提高CR率和长期生存率。奥加伊妥珠单抗在成人R/R B-ALL上的成功应用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打破我国R/R B-ALL成年患者的治疗困局,期待看到进入临床应用后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不断进行优化,让患者获得最大的临床收益。

一直以来,成人ALL的疗效不如儿童ALL,5年总生存率低于10%,复发难治是成人ALL治疗中经常遇到且非常棘手的问题。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使得成人ALL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ADC药物凭借其独特的肿瘤特异性和疗效,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药物。奥加伊妥珠单抗作为ADC的代表药物之一,能够有效提高R/R B-ALL治疗的CR率以及MRD阴性率。奥加伊妥珠单抗作为ALL“破局者”在我国首方落地,是R/R B-ALL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打破R/R B-ALL患者的治疗困境,填补国内空白

ALL是一种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多见于儿童,且儿童ALL获得了高于90%的临床治愈,然而成人ALL预后依然较差[1]。对于成人ALL来说,除标准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外,近些年迅速发展的免疫治疗拓宽了ALL的治疗方案选择,如抗CD22抗体药物治疗R/R B-ALL成年患者[2],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传统标准化疗方案下,R/R B-ALL患者的治疗难以达到完全缓解(CR)并获得长期生存。对复发难治成人ALL,免疫治疗是NCCN指南目前优先推荐的主要治疗手段,免疫治疗被优先推荐的原因一方面是总反应率高于传统强化疗,另一方面是缓解质量优于传统化疗。ADC药物由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药物(细胞毒素)偶联而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单克隆抗体的靶向作用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然后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使化学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从而杀伤肿瘤细胞。奥加伊妥珠单抗是一种CD22单抗偶联细胞毒药物ozogamicin的特殊抗CD22单克隆抗体,可直接与白血病细胞表面的CD22抗原结合,被内吞入细胞,后释放水杨酸,再与DNA螺旋小槽结合,破坏DNA双链导致细胞凋亡[3]

Jabbour等开展的Ⅲ期临床对照试验共入组326例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分为奥加伊妥珠单抗治疗组与标准化疗组。结果发现奥加伊妥珠单抗组患者的PFS明显长于标准化疗组(5.0个月vs 1.8个月,P<0.001),进展或死亡的风险低于标准化疗组(HR 0.45;97.5%CI 0.34~0.61,P<0.001),奥加伊妥珠单抗显著延长了OS(HR 0.77,97.5%CI 0.58~1.03,P=0.0203)[4]。Ⅲ期多中心的INO-VATE研究中显示,通过奥加伊妥珠单抗获得缓解的患者MRD阴性率为78.4%,通过化疗获得缓解的患者MRD阴性率仅为28.1%[5]

因此,奥加伊妥珠单抗于2015年10月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在ALL治疗上的“突破性治疗”资格,2017年在欧盟和美国获批,用于治疗R/R B-ALL。并于2021年12月20日在中国获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亚专科团队介绍

               
糜坚青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血液中心病区主任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理事、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

亚洲骨髓瘤工作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临床途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
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Nature Genetics》《Cancer Cell》《Leukemia》《PNAS》《Blood》等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近6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1篇,作为项目负责人, 承担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瑾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负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亚专科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输血学会委员和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
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评审专家
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课题7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
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计划-交医“双百人”研究型医师
近年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著30多篇

               
章卫平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血液病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及移植相关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华东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秘书长
上海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编与参编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 10余篇
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PP-INO-CHN-0191 

有效期至:2024-6-28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Cindy.W


参考文献

[1] Terwilliger T, Abdul-Hay M.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2017 update. Blood Cancer J. 2017;7(6):e577. Published 2017 Jun 30. doi:10.1038/bcj.2017.53

[2] Fujishima N, Uchida T, Onishi Y, et al. Inotuzumab ozogamicin versus standard of care in Asia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t J Hematol. 2019;110(6):709-722. doi:10.1007/s12185-019-02749-0

[3] Lanza F, Maffini E, Rondoni M, Massari E, Faini AC, Malavasi F. CD22 Expression in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Inotuzumab Therapy in Adults. Cancers (Basel). 2020;12(2):303. Published 2020 Jan 28. doi:10.3390/cancers12020303

[4] Jabbour E, Advani AS, Stelljes M, 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cytogenetics in adul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ed with inotuzumab ozogamici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Am J Hematol. 2020 Dec;95(12):1628]. Am J Hematol. 2019;94(4):408-416. doi:10.1002/ajh.25394

[5] Kantarjian HM, DeAngelo DJ, Stelljes M, et al. Inotuzumab Ozogamicin versus Standard Therapy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16;375(8):740-753. doi:10.1056/NEJMoa150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