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三届肺癌紫金论坛】马学真、李醒亚教授:免疫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及EGFR-TKI耐药后的治疗进展

2019年06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6月14日-16日,第三届肺癌紫金论坛暨第二届江苏省肺癌综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和肺癌规范化诊疗培训班在南京市金陵饭店盛大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办,邀请到国际、国内肿瘤领域知名专家齐聚金陵,聚焦肺癌诊疗最新进展,共襄难治性恶性肺癌诊治经验。【肿瘤资讯】对本次大会进行全程直播,并特别邀请到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的马学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醒亚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的于韶荣教授,就免疫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平衡以及EGFR-TKI治疗耐药后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马.png                
马学真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青岛市中心医院、青岛市肿瘤医院、青岛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院长
山东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委员会 主任委员
青岛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青岛市肿瘤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 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精准医疗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协会肿瘤转化研究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基金委委员
中国研究性医院协会肿瘤分会 常委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 副理事长
山东医学会放疗分会 副主任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 副理事长
山东省重点专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雷根斯堡大学访问学者

                          
李醒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二病区主任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癌分会主委
河南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组建了河南省“肺癌多学科会诊” ,创建公共微信“肺癌多学科会诊”

               
于韶荣
教授、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南京医科大学青年骨干教师
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化疗与生物治疗委员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南京医学会结核与呼吸系统疾病专科分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区域与移植免疫专业委员会肿瘤诊治多学科协作学组学术秘书
JCO肺癌专刊学术翻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多  项基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十余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卫健委医学进技术引进奖等奖项多项。

于韶荣教授:免疫治疗对于患者和临床实践来说,让人既喜又忧。喜的是免疫治疗切实给许多患者带来生存的获益,尤其是临床试验的数据很不错。忧的是不良反应此起彼伏,许多不良反应又非常严重,对于免疫治疗这把双刃剑,您如何看待?

马学真教授:我个人认为免疫治疗其实是单刃剑,临床医生在应用免疫治疗时既要充分的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也要尽可能的管理好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整体而言,免疫治疗副作用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真正因为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而死亡的患者是十分罕见的,因此不能因为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而忽略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时代已经到来,临床医生需要去重新去认识免疫治疗,在不断深入地认识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后,首先应当鉴别容易出现严重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尽可能避免这部分患者去应用免疫治疗。其次对于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毒副作用的患者,我们首先要进行预防、控制,其次才是对于免疫治疗药物的调整,来处理毒副反应。对于出现严重毒副作用的个别或者罕见病例,我们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要考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只有充分理解免疫治疗毒副作用,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的看待它。

另一方面,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我们也要有深刻的认识。2019年ASCO年会上,从KEYNOTE-001研究的数据可以看到,PD-L1表达>50%的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5年生存率达到29.6%,这在过往是难以想象的。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C2090-003研究的数据,其结果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对于经治的患者,PD-L1表达>50%的患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单药,5年生存率超过43%。对于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真正的有机会去实现肿瘤临床治愈的梦想,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责任和担当是同步的需要更加努力,让更多的患者获得长生存。当前在免疫治疗毒副作用的管理上,有了更多的规范,2019年CSCO也颁布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去管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与其说免疫治疗是双刃剑,我们更希望是单刃剑,另一刃只是提醒我们临床医生在免疫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注意治疗药物剂量的选择和调整。383c3be2ad7450814deb1846aaf3543.jpg

马学真教授

于韶荣教授:对于驱动基因阳特别是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来讲,不管一线使用TKI的疗效如何,最终都面临耐药的问题。当前的循证医学增加指出:对于T790M突变阳性,推荐使用第三代EGFR-TKI;对于T790M突变阴性患者,Impower 150研究提示抗血管生存联合免疫及化疗的方式或可带来一定的获益。2019年ASCO年会上,多项有关于EGFR-TKI耐药的最新研究结果公布,对于TKI耐药后的治疗,您认为后续治疗可能将在哪方面取得突破,您如何看待这些研究结果?

李醒亚教授:正如您所说,目前EGFR-TKI最终均会出现耐药,从IMpower 150研究中看到,患者耐药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为这些患者可能能够带来新的治疗希望。今年ASCO年会公布了2个重要的临床试验,第一个试验中应用的是U3-1402,它是一个针对Her3的偶联药物,研究表明在许多EGFR突变患者的肿瘤细胞中均观察到不同水平的HER3表达,为此研究者研发了U3-1402,并展开了临床试验。在公布的样本量不大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可进行疗效评估的16例患者中,均观察到肿瘤减小,肿瘤缩小比例中位值为29%,DCR达到100%。值得注意的是,U3-1402对EGFR-TKI耐药后继发不同通路激活(包括C797S、HER2、CDK4)的患者均有效。

另外一项美国和丹麦合作的研究,应用了JNJ-372,该药是靶向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Ⅰ/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88例可评估患者中,25例(28%)取得PR;进一步分析显示,47例既往接受过第三代EGFR-TKI治疗进展的患者,10例(21.3%)取得PR,包括4例C797S突变、1例cMET扩增和5例未检测到EGFR/MET通路耐药的患者;20例EGFR exon20ins患者中,6例(30%)取得PR。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患者耐药后在不断的探索,新的办法、新的希望也不断出现,双特异性抗体有可能成为针对EGFR耐药的第四代靶向药物。eb60f35356b8e0c4f1b981bde79e3f4.jpg

李醒亚教授

于韶荣教授:对于T790M突变阴性的患者,去年的Impower 150研究也有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您觉得对于EGFR突变患者应用EGFR-TKI治疗耐药后T790M阴性的患者,未来这部分患者有可能对免疫治疗+化疗,甚至抗血管生成治疗产生一定的疗效吗?

李醒亚教授:IMpower 150研究取得了阳性结果,国内韩宝惠教授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数据还是很喜人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PD-1单抗,对经过化疗或者靶向治疗失败的患者有一定疗效,从安全性来看也是不错的,表现出不错的前景,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试验。916c941564bded194b607cebeff3576.jpg

于韶荣教授

评论
2019年07月01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19年06月29日
崔艳东
叶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2019年06月29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