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两全”其美上海站 | 菁英齐聚,热议乳腺癌伴随疾病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2018年05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编辑部
来源:肿瘤资讯

5月16日,汇聚国内顶级乳腺癌内外科专家的“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此次大会主要包括乳腺癌两全管理模式、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管理和乳腺癌跨学科协作讨论等三大主题,旨在传递乳腺癌伴随疾病治疗中最前沿的学术热点及进展。

WechatIMG1165_meitu_2.jpg

邵志敏 教授

此次论坛由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担任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丽教授和吕蓓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阿勇教授就三大学术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张宏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盛湲教授以及其他与会专家在乳腺癌跨学科协作讨论环节针对乳腺癌骨安全问题、精神健康问题和生殖及妇科问题等方面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投票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共识。

以“乳腺癌”为试点,推动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WechatIMG1167_meitu_3.jpg

韩晶 教授

韩晶教授在“乳腺癌疾病伴随疾病的全程管理”报告中介绍到随着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将面对伴随疾病问题。乳腺癌伴随疾病(concomitant disease)是指与乳腺癌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乳腺癌往往伴随出现,例如:乳腺癌的血脂异常等。乳腺癌的伴随疾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和精神心理,其余还包括焦虑抑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老年痴呆等。

随后,韩晶教授针对几个主要的伴随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解读。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声明: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指出: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荟萃分析研究结果证实有效管理乳腺癌患者伴随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和延长乳腺癌患者PFS。高龄、使用AI类药物、体质指数<20kg/m2、既往骨折史等导致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骨安全问题,因此建议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安全风险并给予适当管理。乳腺癌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达42%,研究认为适当的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最后,韩教授建议以乳腺癌为试点,共同推动肿瘤伴随疾病的管理,促进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专家热议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管理

YDUI1000_meitu_5.jpg

朱丽 教授、吕蓓 教授、曹阿勇 教授(从左到右排序)

乳腺癌流行病学及伴随疾病现状

朱丽教授在“乳腺癌流行病学及伴随疾病现状”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发达国家的增长趋势却在减缓。目前中国乳腺癌五年生存期约为83%,中国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乳腺癌的生存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达78%,而农村地区患者的生存率只有56%。研究报道指出中国患者就诊时的情况较欧美国家更为复杂,中国患者更年轻、肿瘤体积更大、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分期更晚等问题,均导致国内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差于美国患者,而且给临床医师对病人的长期管理带来了挑战。

2001年,上海启动了一项5000人的乳腺癌长期观察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伴发慢性疾病问题在乳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如高血压发病率为22.4%,慢性胃肠道疾病14%,糖尿病6.2%,其他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等。此外,对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有利于改善预后。研究显示生活方式的改善除了降低乳腺癌死亡及复发风险也降低伴发病的死亡风险。

最后,朱教授提到目前我国已发布《中国乳腺癌生活方式指南》,主要针对患者治疗后饮食、锻炼等方面做出指导,以供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参考。 

两全之心血管事件及管理

吕蓓教授在“两全之心血管事件及管理”报告中解读了一项基于美国社区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IRR = 1.13, P <0.01)。代谢综合征五大指标(腰围、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和C反应蛋白与乳腺癌死亡密切相关,其中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上大多数乳腺癌为激素依赖型,以降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内分泌治疗已成为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因此,血脂异常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常见的伴随疾病。

最后,吕教授总结到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于血脂异常的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其次对于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坚持控制饮食和调节生活方式,并结合临床疾患和是否伴有其他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 

乳腺癌患者血脂真实数据

曹阿勇教授在“乳腺癌患者血脂真实数据”报告中指出心血管事件是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美国SEER数据库63, 566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心血管死亡率为15.9%。在众多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最强,大约占49.2%。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已经公布了临床实践可以参考的专家共识,2017年《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中制定了针对不同的绝经后乳腺癌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脂调控的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对血脂的监测和控制,第一是对生活质量的管理,第二是这部分患者如何选择内分泌治疗药物,第三是是否需要进行调脂药物的治疗。

最后,曹教授建议在合理选择内分泌药物时,甾体类AI依西美坦可降低TC水平和LDL-C水平,减少血脂风险。同时,他汀类是最常用的唯一有RCT证据的调脂药物,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针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血脂干预。

全场聚力乳腺癌跨学科协作

WechatIMG1169_meitu_4.jpg

现场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在专题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骨安全管理问题,依从性及抑郁焦虑管理问题和生殖/绝经判断/妇科问题等研究热点展开激烈讨论和投票并达成一致,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1:所有患者及中高危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与骨密度监测

专家一致同意所有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每日至少30mins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跑步等;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戒烟戒酒;特别注意防止跌倒和身体猛烈撞击。依据BMD结果评估为低危者,则应适当补充适当钙剂和维生素D。坚持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

对于中高危患者建议补充适当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给予双膦酸盐治疗。同时选择对骨安全影响较小的药物,以降低骨安全问题的发生。最后提高骨密度监测频率,每3-6个月进行检测。 

问题2:患者自我评估与干预措施

专家一致同意患者基于过去两周的情况,应用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自证量表(GAD-7)进行自评。

若患者评估结果未提示存在异常时,仅给予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即可,同时应每年对患者进行一次精神状态评估。

若评估异常,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抗抑郁药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以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最常用。同时提高精神心理监测频率,建议患者每3-6个月随访。

问题3:生殖及妇科事件的管理

第一,专家一致同意使用SERM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子宫内膜增厚的问题。若结果正常时,仍需重视每年对子宫内膜的随访监测。若子宫内膜检查结果异常时,首先应判断是否与SERM类药物相关,随后依据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治疗。此外,针对已出现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同时还应提高随访频率,建议每3-6个月进行检测。

第二,专家一致同意指南的随诊随访管理在未来应纳入对于有生育要求患者的生育指导。 

会议尾声,由张宏伟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他指出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密切监测患者心血管和血脂变化,同时积极完善乳腺癌的随访随诊管理。

11_meitu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