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学术年会】杨海燕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规范化诊疗与进展

09月1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海内外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有力推动国内外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淋巴瘤专场中,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杨海燕教授,就“弥漫大B细胞淋-瘤(DLBCL)的规范化诊疗和进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主题汇报。【肿瘤资讯】特将报告内容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杨海燕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浙江省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血液肿瘤协会委员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浙江血液分会副主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中国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全程管理学组专家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淋巴瘤/骨髓瘤自体移植与细胞治疗协作组副组长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MDT专委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革故鼎新,免疫联合疗法重塑DLBCL一线治疗格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一线治疗的优化始终是临床研究的核心。杨海燕教授指出,2025版CSCO指南在DLBCL一线治疗推荐中纳入了多项重要更新,标志着治疗范式的进一步演进。其中,Pola-R-CHP方案凭借POLARIX研究的坚实证据,已成为中高危患者的一线优选。POLARIX研究针对亚洲人群的五年随访数据再次证实,相较于标准R-CHOP,Pola-R-CHP方案在无进展生存(PFS)方面显示出持续的获益趋势(HR 0.74),且5年总生存(OS)率同样呈现改善趋势(84.6% vs 77.7%),安全性谱可控。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预后尤为不良的“双表达”DLBCL亚组,DEB研究的阳性结果促使CSCO指南将西达本胺联合R-CHOP(CR-CHOP)纳为1A类推荐。该研究显示,CR-CHOP方案可将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提升9.1个百分点,事件风险降低28%,为这一难治亚群带来了新的标准治疗选择。

双抗联袂ADC,一线高危DLBCL治疗迈向“去化疗”新纪元

在Pola-R-CHP方案的基础上,探索更高效、更低毒的联合模式已成为前沿热点。

杨海燕教授重点介绍了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联合Pola-R-CHP一线治疗高危DLBCL的突破性进展。EPCORE NHL-5研究显示,皮下注射的Epcoritamab联合Pola-R-CHP,在中位随访16.1个月后,取得了100%的总缓解率(ORR)和高达97%的完全缓解(CR)率,且缓解持久,安全性良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均为低级别。无独有偶,另一项采用静脉注射的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联合Pola-R-CHP的研究,同样在高危人群中获得了95%的ORR和90%的CR率。这两项研究的惊艳数据,预示着“双抗+ADC+R-CHP”的强效组合,有望为高危DLBCL患者带来更高的治愈可能。

精细化管理,破解老年/体弱DLBCL患者治疗困境

对于年老体弱的DLBCL患者,治疗决策需在疗效与耐受性之间寻求精妙平衡。杨海燕教授分享了数项针对该人群的重要研究进展。OPTIMAL>60研究证实,对于预后良好的老年DLBCL患者,通过中期PET评估指导化疗减量(由6周期减至4周期)是安全可行的,在不影响生存结局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治疗毒性。

在探索低毒新方案方面,浙江省肿瘤医院团队发起的“Gentle Initiation”研究,采用泽布替尼、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ZR2)的无化疗方案进行2周期诱导,序贯减量免疫化疗,在高危老年体弱患者中取得了79.2%的CR率和持久的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与历史标准治疗队列对比,显示出相似的生存数据,为老年不耐受患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治疗新策略。

多策并举,创新疗法为R/R DLBCL患者带来治愈曙光

对于复发/难治(R/R)DLBCL,创新疗法的涌现正不断改写治疗结局。STARGLO研究作为一座里程碑,确立了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Glofit-GemOx)在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中的新标准地位。研究显示,Glofit-GemOx方案可将中位OS显著延长(未达到 vs 13.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0%,且在二线治疗亚组中获益更为显著。

CAR-T细胞治疗作为另一革命性突破,其在二线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巩固。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证实,Axi-cel在更广泛、更复杂的患者群体中(包括超半数不符合ZUMA-7临床试验入组标准的患者)依然展现出稳健的疗效,1年OS率达74%。同时,国产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在不适合移植的二线患者中也取得了优异的疗效,3个月CRR达52.1%。这些数据共同印证了CAR-T疗法作为R/R DLBCL核心治疗手段的强大实力。

结语与展望

杨海燕教授总结指出,DLBCL的治疗正处在一个创新迸发、范式更迭的时代。一线治疗,通过ADC药物及表观遗传学药物的整合,实现了对高危人群更精准的覆盖和疗效提升;双特异性抗体的加入,则有望将一线治愈率推向新的高度。对于老年体弱患者,PET指导的减量化疗和温和的“去化疗”诱导策略,体现了更为人性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而在复发难治领域,双特异性抗体与CAR-T细胞治疗双峰并峙,共同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生存希望。本次报告系统展示了DLBCL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愈信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5日
任丹
蒙城县中医院 | 血液内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一线治疗的优化始终是临床研究的核心。
09月14日
余枫贤
桂平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一线治疗的优化始终是临床研究的核心。
09月14日
张宇
盘锦市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