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年CSCO学术年会】徐兵教授:滤泡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与研究进展

09月1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海内外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有力推动国内外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淋巴瘤专场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兵教授就“滤泡性淋巴瘤(FL)的规范化诊疗和进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主题汇报。【肿瘤资讯】特将报告内容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徐兵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
福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
厦门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白血病工作委员会主委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 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分。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精准识别高危亚组,直面FL治疗核心挑战

徐兵教授介绍,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整体病程缓和,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基于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的大数据分析,我国F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3岁)较西方人群更为年轻,且5年总生存率与国际数据相当,反映了我国在FL诊疗领域的显著进步。

然而,在相对良好的总体预后之下,FL的临床管理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其一是早期疾病进展(POD24),即一线免疫化疗后24个月内复发的患者,其远期生存显著劣于未发生早期进展的患者,是预后分层中的关键不良信号。其二是组织学转化,指FL转化为更具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后患者的预后同样显著恶化。数据显示,病理分级更高的3a级FL具有更高的转化风险。因此,如何精准识别并有效管理这两类高风险患者,已成为改善FL患者总体结局的重中之重。

多维工具精准导航,勾勒FL个体化诊疗蓝图

精准的治疗决策始于全面而精准的评估体系。徐兵教授强调,2023版CSCO指南已将¹⁸F-FDG PET/CT的应用提升到更加核心的位置,尤其是在局限期FL的精确分期、治疗结束后完全代谢缓解(CMR)的深度评估,以及指导疑似转化病灶的精准穿刺活检等关键临床节点,其价值愈发凸显。

为进一步提升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徐兵教授团队基于中国2000余例患者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成功建立了全新的预后模型——FLIPI-C。该模型整合了更易于临床获取的指标,无论是在内部验证还是在外部大型研究队列的验证中,其对POD24的预测效能均优于传统的FLIPI等模型。此外,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新兴利器,其应用也备受关注。研究显示,在诱导治疗后联合应用PET/CT与ctDNA进行评估,能够显著提升对POD24的阳性预测能力,为实现更深层次的缓解评估和指导后续维持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分层施策优化全程管理,重塑初治FL治疗新范式

基于精准的风险分层,个体化的治疗选择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报告对不同分期和风险的初治FL患者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解读。

对于局限期(I-II期)患者,受累野放疗(ISRT)仍是标准治疗模式。与此同时,GAZAI研究对低剂量放疗(4Gy)联合奥妥珠单抗的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4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提示“减毒增效”是未来早期FL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于晚期(III-IV期)无治疗指征的患者,“观察等待”(Watch & Wait)依然是国际公认的标准选项。但对于部分有治疗意愿或存在高转化风险因素的患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单药进行短期干预,已被证实可显著延长至下次需要治疗的时间(TTNT),并可能降低远期转化风险。

对于晚期有治疗指征的患者,治疗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免疫化疗作为传统基石,其中苯达莫司汀联合CD20单抗(BR方案)在PFS获益上优于R-CHOP方案,但临床应用中需关注其潜在的感染风险。而对于部分特殊亚组,如携带EZH2突变或基线肿瘤负荷高(如SUVmax>13)的患者,R-CHOP方案可能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与此同时,“去化疗”新范式的兴起正重塑一线治疗格局。RELEVANCE研究确立了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²)方案的一线地位,其疗效与免疫化疗相当,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非化疗选择。在此基础上,包括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BTKi联合R²以及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等更多新型“去化疗”组合,均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很高的缓解率,预示着FL一线治疗正朝着更高效、更低毒的方向演进。此外,对于获得缓解的患者,PRIMA研究的十年随访数据再次确证,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带来长期且显著的PFS改善。

创新疗法多点开花,共谱R/R FL患者管理新篇章

对于复发难治(R/R)FL,一系列创新疗法的涌现已显著改善了治疗困境。报告系统梳理了后线治疗的多元化选择。

在靶向治疗领域,PI3K抑制剂(如林普利塞)、EZH2抑制剂(tazemetostat)等药物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ROSEWOOD研究结果显示,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用于R/R FL,可带来28个月的中位PFS,显著优于单药治疗。

在免疫治疗领域,两类新型疗法表现突出。作为“即用型”免疫疗法,靶向CD20/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如莫妥珠单抗)在经过多线治疗的R/R FL患者中展现了持久且深入的疗效,完全缓解(CR)率达60%,为不适用或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关键的治疗选择。而CAR-T细胞治疗则为R/R FL的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ZUMA-5研究超过5年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Axi-cel治疗可使患者获得长达62.2个月的中位PFS,60个月OS率近70%,证实其有望为部分患者带来“临床治愈”的可能。
对于转化性FL,治疗策略通常参照DLBCL进行。值得关注的是,真实世界研究提示,转化性FL患者接受CAR-T治疗的预后可能优于新发DLBCL患者,进一步凸显了细胞免疫治疗在这一高危人群中的巨大潜力。

结语与展望

徐兵教授总结指出,滤泡性淋巴瘤的诊疗已全面迈入一个基于临床、影像及分子特征的精准分层时代。治疗目标已从单纯延长生存,转向追求更长的免于治疗的间期、更优的生活质量,并向着“临床治愈”的终极目标不断迈进。从PET/CT、ctDNA等精准评估工具的深化应用,到一线治疗“去化疗”趋势的兴起,再到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免疫疗法在后线治疗中的格局重塑,FL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且充满希望。本次报告为临床医生描绘了一幅清晰、前沿的FL诊疗全景图,为优化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与指导。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