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T细胞重定向策略在治疗复发/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BsAbs)作为T细胞重定向策略的两大主要疗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近日,Hematological Oncology杂志发表的综述系统梳理了这两种疗法在LBCL和FL中的应用进展,结合真实病例解析了它们如何从“后线救援”逐步走向“前线主力”,为R/R患者带来新希望。
研究背景:淋巴瘤治疗的“困境与突破”
LBCL和F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尽管R-CHOP等一线标准治疗方案能使部分患者治愈,但LBCL患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疾病,FL则因反复复发成为慢性疾病,传统治疗手段难以突破疗效瓶颈。
T细胞重定向策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精准识别并攻击表达CD19的肿瘤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则通过同时结合T细胞表面的CD3和肿瘤细胞表面的CD20,“桥接 免疫细胞与癌细胞,触发特异性杀伤。目前,这两类疗法均已在三线及以上治疗中获批,且正逐步向更早线治疗推进。
表1. 二线治疗符合移植条件的LBCL患者的CAR-T疗法随机对照试验总结
临床病例:治疗决策的“真实缩影”
病例1:复发LBCL的CAR-T选择
一例65岁男性患者在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后,接受R-CHOP一线治疗6周期达完全缓解(CR),但3个月后出现右腋窝淋巴结肿大,活检证实复发。此时,医生考虑采用CAR-T细胞疗法——这一选择并非偶然:患者属于早期复发(距一线治疗结束<12个月),符合ZUMA-7等试验确立的二线CAR-T适应症。
治疗后1个月评估显示部分缓解(PR),Deauville 评分为5,2个月后PET提示疾病进展(活检证实CD19、CD20阳性)。这一案例凸显了CAR-T治疗后早期评估的重要性(通常在1个月时进行),以及复发后的管理挑战——此时双特异性抗体成为重要选项。
病例2:FL患者的双特异性抗体优选
一例78岁女性患者确诊3A期滤泡性淋巴瘤,一线R-CHOP治疗达CR后接受利妥昔单抗维持,1年后进展;二线接受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治疗再次缓解,4年后二次复发。考虑到患者希望就近接受治疗,且存在轻度记忆障碍(需规避神经毒性风险),医生选择了双特异性抗体而非CAR-T。治疗3周期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最终实现持久缓解。
这一决策体现了FL治疗中“个体化”原则:双特异性抗体无需复杂制备流程,门诊即可给药,且神经毒性极低,更适合老年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
研究结果:CAR-T与双特异性抗体的“疗效比拼”
1. LBCL:CAR-T二线“破局”,双抗后线“补位”
ZUMA-7研究显示,axi-cel用于二线治疗时,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83%,CR率65%,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8.3 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ORR 50%,CR率 32%,中位EFS 2.0 个月)。TRANSFORM 试验中,liso-cel的ORR更是高达86%,CR率 66%,中位EFS 10.1个月,进一步证实CAR-T在二线治疗的优势。
在≥3线治疗中,ZUMA-1研究的5年随访显示,axi-cel使32%的患者实现长期无进展生存,证实其“治愈潜力”。
格菲妥单抗和epcoritamab在≥3线LBCL中表现亮眼:前者ORR为52%,CR率 40%,2年总生存(OS)率 37%;后者ORR为63%,CR率 40%,2年OS率 45%。值得注意的是,约1/3患者曾接受过CAR-T治疗,仍能从双抗中获益。
表2. ≥3线LBCL的CAR-T细胞试验总结
表3. 在≥3线LBCL中进行的双特异性抗体关键性试验的患者特征和结果总结
CAR-T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较高(如axi-cel的CRS发生率 92%,ICANS发生率 60%),但多为低级别;双抗毒性更温和,格菲妥单抗的≥3线CRS发生率仅为4%,ICANS发生率为3%。
2. FL:CAR-T“深度持久”,双抗“便捷安全”
ZUMA-5研究中,axi-cel治疗FL的ORR达94%,CR率为79%,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0%;ELARA研究中,tisa-cel的4年PFS率也达50%。真实世界数据显示,axi-cel的CR率达84%,与临床试验结果一致。
莫妥珠单抗治疗FL的ORR 80%,CR率60%,36个月PFS率为43%;epcoritamab的ORR 82%,CR率63%,1.5年PFS率为49%。这类药物可门诊给药,CRS多为1~2级(莫妥珠单抗的CRS 发生率为44%),几乎无严重神经毒性。
表4. 在≥3线FL中进行的关键CAR-T细胞试验总结
表5. 在≥3线FL中进行的双特异性抗体关键性试验的患者特征和结果总结
CAR-T更适合追求深度持久缓解、体能较好的患者;双特异性抗体则适合老年、合并症多或希望便捷治疗的患者。
3. 治疗顺序与预后因素
CAR-T失败后管理:约50%的患者在CAR-T后复发,此时双特异性抗体是重要选择,但复发时间影响疗效——3个月内进展者缓解率较低,需更早干预。
预后指标:肿瘤负荷(如总代谢肿瘤体积)、体能状态、乳酸脱氢酶水平等影响CAR-T疗效;TP53突变则提示FL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精准选择,让每个患者都有“最优解”
T细胞重定向策略已成为淋巴瘤治疗的“核心武器”。CAR-T以深度持久的缓解优势,在LBCL二线和FL三线治疗中确立地位;双特异性抗体则凭借便捷性和安全性,成为后线治疗的重要补充,甚至在特定人群中可作为优选。
临床决策需结合疾病类型、治疗线数、患者体能及偏好:年轻、体能好的LBCL早期复发患者可优先考虑CAR-T;老年、合并神经疾病的FL患者更适合双特异性抗体。未来,随着联合治疗和早期应用研究的推进,这些疗法有望让更多患者实现“治愈”目标,真正迈入淋巴瘤治疗的“精准制导”时代。
Iacoboni G. T‐Cell Redirecting Strategies in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Follicular Lymphoma[J]. Hematological Oncology, 2025, 43: e70068.
排版编辑:Mathi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