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肿瘤规范化诊疗项目——2025“颈彩纷呈”头颈肿瘤专家学术沙龙】第四期MDT中心交流会,于6月21日成功在线上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三大知名医院的MDT中心团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以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各团队展示了MDT团队构成及成果,分享头颈肿瘤MDT治疗中的复杂病例。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交流MDT模式在临床的应用经验与创新思路。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童刚领教授、王佩国教授、杨觅教授进行开幕致辞。头颈肿瘤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治疗需兼顾肿瘤切除、功能保留及术后康复,须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整合外科、放疗、肿瘤内科、影像、病理等专业,制定最优个体化方案,是公认的标准流程。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三个团队将对病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经验交流与共同提高。各医疗中心通过分享临床经验、研究成果与数据,进行深入交流,以拓宽视野,优化临床实践。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同仁拨冗出席会议,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MDT团队
病例分享:一例颊黏膜癌病例的诊疗 彭峰教授
患者,男,46岁,因“左侧颊部肿物伴疼痛4月”于2021-4收入院。2021-1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颊部肿物,伴有疼痛,局部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2021-4-28头颈部CT:左侧上颌牙旁软组织较对侧稍增厚;双侧下颌区淋巴结多发肿大,部分融合,左侧为著;左侧腮腺区小淋巴结;双侧上颌窦、筛窦炎,右侧上颌窦囊肿。胸片及腹部彩超未见转移征象。个人史:吸烟史20余年,1包/天;嚼槟榔数次(具体不详)。体检:左颊可见一大小为3cm×3cm肿物,表面无溃疡、稍充血,有白色斑纹;触肿物质地较硬,触痛明显,基底硬,浸润深度约0.5cm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左侧颌下触及直径约2cm肿大淋巴结。诊断:左侧颊黏膜恶性肿瘤,cT2N1M0 Ⅲ期。
2021-4-30行“左口内入路颊部恶性肿物切除术+左颈淋巴结清扫术+左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术后病理:(左频)鳞状细胞癌,中分化;肿瘤最大径1.7cm;肿瘤浸润深度8mm;无周围结构侵犯;有脉管内癌栓;未见神经侵犯;淋巴结见转移癌(3/17),其中转移灶最大径<3cm;有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分期pT2N3bMx。免疫组化结果:EGFR(+)、P16(-)。
2021-5-26 PET-CT:左颊癌术后,术区条片状代谢不均性增高影,考虑为术后炎性改变;左侧颈部(V区)一稍大淋巴结,代谢稍增高。
2021-6-17至2021-7-28行术后同步放化疗:GTVtb:瘤床区;CTV:左侧I、Ⅱ、Ⅲ、Ⅳ、V区淋巴引流区。DT PTV1 6000cGy/30F,PTV2 5400cGy/30F。顺铂100mg/㎡ q3w×3次。2021-8-27、2021-11-24复查MRI均未见明显异常。
2021-12开始出现左侧颈部肿物,“黄豆”大小,逐渐长大至“鸡蛋”大小,伴有触压痛,左侧咽部刺痛不适,伴有吞咽困难。
2021-12-28 CT:左颊部肿物术后,左侧颊部及颌下皮下渗出;左侧咽旁新见异常强化影,与腮腺分界不清。
2022-1-8 PET-CT:左颊癌术后,术区条片状软组织稍增厚伴轻度代谢增高,考虑为术后炎性改变,与上次显像(2021-5-26)相比病灶较前吸收;左侧咽旁间隙及颌下区团块状高代谢灶,与上次显像相比为新增病灶,考虑转移灶可能性大。
病理组织提示EGFR阳性,补充查PD-L1 CPS=20,ECOG 0分。2022-1-13至2022-4行4疗程PF+西妥昔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
2022-4-9 MRI:左颊部肿物术后表现,术区左侧颊部皮下及邻近肌间隙、咽旁间隙及口咽左侧壁软组织、左侧声带肌、左侧颌下及颈部皮下软组织广泛肿胀,较前范围缩小,渗出较前吸收;左侧腮腺肿胀伴强化;左侧颌下腺术后缺如。
2022-4在上海九院外科就诊,会诊意见:已无法评估病灶边界,无法确定手术范围,建议继续原PF+西妥昔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方案治疗。
因无法耐受化疗,拒绝化疗。2022-5-7开始执行西妥昔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9周期。
2022-6-10 PET-CT:左侧咽旁及左侧颌下区皮下条片状密度增高影,见轻度代谢增高,与前次PET/CT(2022-1-8)对比,病灶较前明显缩小,代谢明显减低。
2022-11-2因唇部畸形行“皮瓣修整术(唇部畸形皮瓣修整矫正)+复杂牙拔除术+左舌肿物切除术+任意皮瓣成形术”。病理:“左舌肿物”黏膜鳞状上皮增生,上皮脚下延,局灶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内及黏膜下间质散在炎性细胞浸润。
继续行西妥昔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今。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该患者在接受积极治疗后已达成完全缓解。患者早期出现的皮疹不良反应,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缓解,这表明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在维持治疗阶段,西妥昔单抗可一直使用,直至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或病情出现进展。尽管目前对于免疫治疗尚未有统一的疗程标准,通常情况下使用期限为两年,但该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的益处,因此已调整为每月一次,继续进行维持治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免疫治疗长期使用安全性、维持治疗时长等诸多尚未明确的问题,未来有必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明确的指导。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头颈肿瘤患者的靶向/免疫维持治疗时长,目前尚无定论。相关研究显示维持治疗时长跨度较大,为3至24个月。临床实践中遵循个体化原则:优先停用高毒性药物(如化疗),若患者对双药方案耐受性良好则可延续治疗。后续可根据情况降阶为免疫单药维持,并适当延长治疗周期。最终决策需综合考量毒性反应、患者经济承受力及个人意愿,进行动态调整。该病例通过MDT全程优化策略,覆盖术前评估、高危因素干预、复发挽救及维持治疗等多个环节,充分彰显多学科协作在复杂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核心价值,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天津市肿瘤医院:
此患者治疗过程曲折,但疗效显著。患者在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后复发,后凭借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其年轻且身体素质好,为坚持治疗提供了优势。在治疗时长方面,化疗通常为6个周期,而免疫和靶向治疗目前时长尚未明确,临床试验表明免疫治疗一般为20个周期左右。此病例治疗规范,结果理想,极具临床参考价值。
天津市肿瘤医院MDT团队
病例分享:一例口腔癌综合治疗病例 王中秋教授
患者,男,56岁,因“确诊右面部及口内右下颌鳞状细胞癌”于2024-1-27收入院。2023-5因右侧智齿疼痛就诊社区口腔诊所,行“智齿拔除术”,术后右侧面部肿胀,逐渐加重,考虑口腔感染,予以口服消炎药,口腔清理,未见明显好转,肿胀继续加重。2024-1就诊外医院,右侧颌面部间隙感染,右侧颊部肿物,右下颌骨肿物继发感染。2024-1-12行“面部脓肿引流术+颌骨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病理:右面部鳞状细胞癌,口内右下颌鳞状细胞癌。天津市肿瘤医院CT检查:右颌面-颏下区肿物,较大截面约9.9*7.8cm,邻近右下颌骨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缺如,周围肌肉、右颌下腺、口咽右侧壁及邻近口底组织可疑受累;右颈部肿物,约5.9*3.7cm,考虑转移可能性大;右侧第11后肋骨破坏并周围软组织肿物,考虑转移。ECT:多发肋骨病变(右后7、8、11)。病理:(右面部、口内右下颌)鳞状细胞癌,高分化,伴大片溃疡形成。EGFR(+),CPS=1。(肋骨)检材主要为肌组织及少许结缔组织。患者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PS评分70分。诊断:口腔癌(T4aN3aM0 IVb期)。
予以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化疗(三周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周方案),4周期。
PET-CT:“右牙龈癌”活检术后、化疗及靶向治疗后,下颌骨右支部分缺如,术区肿物,残下颌骨断端密度欠均,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提示病灶仍存较高活性,邻近肌肉、舌右侧不除外受累;右颈血管间隙、颈深、颌下、颏下多发结节,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为淋巴结转移,病灶仍存较高活性;右第11肋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影,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为骨转移伴病理性骨折,病灶仍存活性。
经MDT建议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放疗,予以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化疗(三周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两周期。肋骨转移灶放疗40Gy/10f。
随后头颈部根治性放疗PGTV、PGTVnd 6996Gy/33f、PTV1 6006cGy/33f、PTV2 5096cGy/28f;同步顺铂(140mg)2周期,西妥昔单抗周方案。治疗中出现2度口咽黏膜炎、2度白细胞减少、1度血小板减少。
2024-11及2025-1复查CT均显示病情相对稳定。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天津市肿瘤医院:
该口腔癌患者存在广泛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并发局部感染。初始治疗以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三周期后肿瘤明显缩小、感染受控,原计划手术,但术前发现肋骨转移,改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免疫治疗及放疗,肿瘤进一步缩小,局部控制良好。头颈鳞癌治疗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缩瘤效果显著,说明即便在免疫治疗时代,西妥昔单抗仍具有重要地位,靶向与免疫序贯或联合应用可改善预后。放疗对晚期患者的应用由相对保守转为积极尝试,姑息性或减瘤为目的的放疗可能带来意外效果,但照射范围和剂量仍需探索。该患者后续是否有手术机会需综合评估。营养问题对头颈肿瘤患者也至关重要,治疗期间应注重营养补充。未来治疗选择上,靶向EGFR的ADC对西妥昔单抗耐药患者或许有效,但仍需数据验证。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该患者采用化疗、西妥昔单抗、免疫治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后,效果显著,肿瘤得以缓解,生活质量提高,对肿瘤负荷大的病例有较强借鉴意义。临床上此类病例免疫单药有效率低,而免疫联合化疗±西妥昔单抗可提升ORR,但要注意管控不良反应,尤其营养状态对治疗耐受性影响大。对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建议放疗时使用鼻饲改善营养。另外,初诊或复发的头颈部肿瘤较大的患者可尝试大分割放疗。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该患者初诊时肿瘤巨大伴局部感染,手术非首选。MDT讨论后,先用全身治疗。因PD-L1 CPS=1,免疫治疗效果有限,故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缩瘤缓解症状,病灶回缩后加用免疫治疗巩固。后续PET-CT发现肋骨转移灶,MDT再次讨论,决定局部放疗联合全身化疗、西妥昔单抗和免疫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后续是否手术需考虑患者意愿。该病例强调口腔肿瘤易因早期症状被忽视而发现较晚,需引起临床医生关注。该患者治疗策略合适,先靶向联合化疗缩瘤,再整合局部与全身治疗,效果显著,是成功的诊疗案例。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MDT团队
病例分享:三例头颈部鳞癌西妥昔单抗治疗病例 王孔成教授
病例1:
患者,男,71岁,因“颈部肿物1年余,咳嗽气促5月,加重1月”于2023-10-19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2023-10-9于外院行颈部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散在及成团分布的上皮样细胞,核增大、深染,肿瘤性质待排。2023-10-19喉镜:喉部见菜花状新生物生长,表面粗糙,取材活检,声门暴露不清,双侧梨状窝见积液。病理示:(会厌)粘膜组织示鳞状上皮增生伴高度上皮内瘤变(局部伴癌变,即鳞状细胞癌)。2023-10-24头颈部MR:喉腔占位,考虑会厌癌累及双侧杓会厌皱襞,可疑累及右侧声带,周围软骨显示不清;左侧颈部肿大淋巴结,右侧颈部占位,考虑转移淋巴结肿大融合。2023-10-30 PET/CT:喉咽会厌占位,向下累及双侧杓会厌襞,双颈及右侧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会厌恶性病变伴多发淋巴结转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药控制可;有脊髓灰质炎病史;有烟酒史。诊断:声门上喉癌(cT3N3bM0,IVa期)。
因患者反复呼吸不畅,2023-10-30行暂时性气管切开术,术后呼吸不畅症状较前缓解。2023-10-27患者参加临床研究,随机分组至瘤内/淋巴结内注射后行RT联合西妥昔单抗组。
2023-11-6行GTV评估:原发灶体积22.6ml,淋巴结体积95.05ml;2023-11-10全麻下行药物瘤体注射:支撑喉镜引导下,暴露肿瘤组织,分别取3点注射NBTXR3(放疗增敏剂)共计约8ml;退出支撑喉镜,在超声引导定位右颈部淋巴结,注射NBTXR3共计约32ml;术后6小时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
2023-11-20起行喉部+双颈部淋巴引流区放疗,处方剂量:PTV(肿瘤区):2Gy*35次,PTV1(中危预防区):1.8Gy*35次,PTV2(低危预防区):1.5Gy*35次;放疗期间于2023-11-21、2023-11-28、2023-12-6、2023-12-14、2023-12-25、2024-1-4行西妥昔单抗治疗。
病例2:
患者,男,49岁,因“右颈部渐大包块1月”就诊。喉镜下活检病理:右侧梨状窝鳞状上皮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23-9-12头颈部MR:右侧梨状窝异常信号,右侧颈部团块影,转移可能大小约49mm×42mm,两侧锁骨上窝、颌下区、颈部多发淋巴结。既往有烟酒史。2023-9-13行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5-FU治疗1周期。治疗后患者一度自觉颈部包块缩小,但治疗后2周包块快速增大,伴高热,热峰38.5℃。对症处理后好转。2023-10-13头颈部MR:右侧梨状窝异常信号,右侧颈部团块影,转移可能,较前明显增大,大小约:73mm×68mm,两侧锁骨上窝、颌下区、颈部多发淋巴结。2023-10-13至2023-11-11行西妥昔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5-FU治疗,2周期。复查病灶缩小,经MDT讨论予手术治疗。
病例3:
患者,男,81岁。2020-9支撑喉镜下双侧声带新生物切除,术后病理示喉鳞癌;术后未行治疗。2023-12-19复发行全喉切除+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喉中分化鳞癌,病理分期Ⅲ期(T3,N0,cM0)。术后未行治疗。2024-10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哽咽感。2024-12-26查喉部CT:术区异常密度影灶,考虑复发可能,左侧颈内静脉纤细,局部显示不清,双侧颈区及上纵膈多发淋巴结,部分轻度肿大。MDT会诊后考虑患者病灶范围广,纵隔淋巴结较前增大,考虑肿瘤负荷大,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建议先行系统性抗肿瘤治疗。2025-1-4至2025-1-25行西妥昔单抗+紫杉醇胶束治疗,2周期。2025-2-11喉部CT:术区异常强化灶较前缩小,双侧颈区及上纵膈多发淋巴结,部分轻度肿大,较前相仿。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近年来,免疫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超进展,未来需研究影像组学判断免疫治疗有效性、预测模型等,同时营养支持也值得关注,尤其咽瘘患者因缺乏营养导致后续治疗难以为继。西妥昔单抗联合放疗对铂不敏感患者效果好,但后期维持时间、监测及水肿判断等是难题。MDT团队使治疗从单独作战变联合作战,新辅助治疗介入使病灶缩小、手术风险降低,对下咽癌保喉作用明确,且手术后预后良好,但如何更好地进行治疗管理及方案选择仍需探讨。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第1例患者疗效良好,但需个体化后续维持治疗;第2例免疫治疗后出现超进展(可能为免疫细胞浸润所致假性进展),结合其发热等免疫反应表现及头颈鳞癌免疫治疗拖尾效应特点,可考虑再挑战免疫治疗;第3例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有效,建议在肿瘤缩小时,尽早介入放疗等局部治疗。头颈部肿瘤再程放疗短期不良反应风险高,新型放疗技术(质子、重离子、硼中子)尚需临床验证。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匮乏(现仅MSI-H/PD-L1),期待多组学及影像组学突破。免疫超进展在头颈癌发生率超10%,临床倾向联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靶向),其评估需综合影像(如肿瘤快速增大>50%)、临床症状及穿刺活检(免疫细胞/坏死增多)。整体治疗策略需依据疗效动态调整,局部干预时机及再程放疗决策应谨慎权衡。
天津市肿瘤医院:
局晚期头颈部鳞癌治疗后巩固维持治疗暂无统一定论与成熟数据,本科室仅部分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但因皮肤不良反应耐受差,维持时间短。对肿瘤退缩不佳且抗拒手术的患者,有时可参考局晚期鼻咽癌经验,考虑让其口服卡培他滨,但鼻咽癌巩固维持治疗也多集中在免疫维持和卡培他滨辅助维持,靶向治疗较少,仍需探索。汇报的病例肿瘤负荷大,西妥昔单抗能迅速缩瘤,但并非所有肿瘤负荷大的患者都对西妥昔单抗疗效显著,部分颈部淋巴结负荷大的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后缩瘤效果差,给后续手术和放疗带来困难。因此,寻找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筛选对西妥昔单抗敏感患者,以及在患者对西妥昔单抗不敏感时选择替代治疗,都是后续需探索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童刚领教授、王佩国教授、杨觅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总结陈词。头颈部肿瘤因解剖复杂、治疗手段多样,MDT模式能整合各学科优势,实现个体化、动态可调的治疗策略,进而显著提升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MDT在病例评估、治疗决策及复发转移管理中展现出精准、高效的价值。本次会议中,三家单位MDT团队深入交流,成功剖析病例,成效显著。希望今后继续开展此类会议,为促进专业交流、增强学术凝聚力提供平台,进而推动头颈部肿瘤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