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春意盎然。2025年4月21日,一场聚焦肺癌诊疗领域前沿进展的国际学术盛会---《海上丝绸之路-拓领肺未来》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新加坡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的众多顶尖专家,阵容强大,星光熠熠。此次会议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中外专家跨越地域限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中外精英同至
共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椿教授代表本院胸外科团队,向莅临《海上丝绸之路——拓领肺未来》学术盛会的国内外专家致以诚挚欢迎。作为大会主席致辞,陈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此次以“引领肺癌诊疗新未来”为核心的学术盛会,是搭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胸外科及肿瘤治疗领域学术交流桥梁的重要契机。他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商贸通道,更是文明交融的象征,如今以医学为媒延续这一精神,聚焦肺癌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意义重大。本次会议成果丰硕,汇聚了新加坡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Aneez DB Ahmed教授分享的新加坡胸外科最新进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郑斌教授多维度介绍了协和胸外科的发展情况,陈昊教授提供了融合多学科视角的复杂病例,充分彰显了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此外,陈椿教授还感谢了【肿瘤医生】APP提供的技术保障,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跨国学术交流。期待此次会议能够推动亚太地区胸外科与肿瘤内科的常态化协作建设,共同探索胸外领域的发展。
随后,特邀嘉宾Aneez DB Ahmed教授致辞,他表示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与此次线上会议,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与中国同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中外同论胸科新篇
共探胸外“智”变新程
在郑斌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主题分享环节,Aneez DB Ahmed教授指出,当前外科手术技术正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尤其在AI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从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自拍到如今,外科手术领域随着科技进步经历了巨大变革,手术技术从医生全程操作转变为多学科协作、多技术融合的模式。如今新技术引领外科手术迈向全新方向,外科医生需拓展知识领域,而机器人手术广泛应用等革新浪潮如海啸般势不可挡,外科领域能做的就是更好地接受并顺应这一潮流。可穿戴技术、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以及3D打印技术将对外科手术产生深远影响。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智能眼镜等设备可辅助医生在术前了解患者情况,实现远程手术协助,如斯坦福大学已借助此类设备完成相关手术。AR技术能提升手术安全性,通过3D建模帮助医生更好地设计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3D打印技术为胸科医生带来诸多选择,如打印模型辅助手术规划、打印组织用于移植等。
在机器人手术方面,Aneez DB Ahmed教授回顾了机器人手术平台的发展历程,从早期辅助手术机器人伊索(AESOP)到如今的达芬奇机器人等,手术机器人正变得更具成本效益,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同时,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从疾病诊断到辅助机器人手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AI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帮助医生节省费用、提高手术效率。他还提到,数字病理学家可通过CT扫描进行数字病理检查,新的算法将改变医疗现状。不过,当前手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并发症等。未来,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将变得更加安全,但外科医生也需顺应潮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百年传承,多元创新
助推疾病诊疗革新扬帆破浪
郑斌教授对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进行了全面且精彩的科室介绍。他提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历史底蕴深厚,其渊源可追溯至1860年创办的福州圣教医院与1877年创办的福州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的福建基督教协和医院,历经岁月沉淀,如今已傲然跻身全国三甲综合医院第30名,拥有160多年辉煌历史,更是荣耀入选亚洲华人区百强医院。
该院胸外科科室架构完备,下设胸外科一科、二科及肺移植科,年手术量超9000例,彰显出强大的医疗实力。团队领导陈椿教授是胸外科领域德高望重、造诣精深的权威专家,担任多个国内重要协会主席职务,引领着学科发展方向。团队成员皆各有所长,在各自专科方向深耕细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过去5年,科室发表超100篇SCI论文,同期开展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积极参与中国研究及人才培养,还出版了多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重要教材,为学科发展贡献了卓越的智慧与力量。
郑教授强调,医院科室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每年举办横跨全国的大型活动,累计培训国内外超3000名专科医生,覆盖近100个中国中心。单孔胸腔镜手术是科室的骄傲,自2014年开展以来,凭借AI技术与3D建模系统,实现更精准的手术操作,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相关成果在国内外大会上多次展示并获高度认可。
此外,郑教授还提及科室治疗体系综合全面、独具特色。不仅聚焦于外科手术这一传统优势领域,还积极开展机器人辅助的微波消融等前沿技术治疗,不断探索全新手术方式,展现出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在AI技术应用方面,与福州大学合作开发AI软件,实现高精度3D重建及智能肺癌筛除等。同时,在无导管手术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会议上分享。在肺移植方面,科室是省内成功案例较多的医院,还首创了2.5野淋巴结清扫概念,为肺移植手术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食管癌治疗上有创新性改进,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对于纵隔肿瘤等也有研究,已完成2000例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仅如此,科室拥有众多先进器械,为开展多种复杂手术提供了“有力武器”。
伴随着郑教授精彩演讲地结束,会议进入第一轮讨论环节。与会专家首先围绕目前肺移植现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Aneez DB Ahmed教授指出,新加坡因人口仅600万,每年肺移植病例仅一两例,且人体器官移植规定严格。不过,新加坡在心肺移植方面有尝试,如开展合成肺的研究。此外,他分享了新加坡在3D打印胸壁重建方面的经验,使用的是聚醚醚酮(PEEK)材料,该材料可制作模具,利于组织内部生长。他认为这一领域探索程度较低,尤其在中国这样人口基数大、肿瘤患者多的国家,值得胸科医生深入探索。
曾台堆教授指出,在胸外科手术领域,AI诊断技术在胸部肿瘤、肺结节等诊断方面已展现出一定价值。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就胸外科手术中AI诊断技术的实际作用、现存限制,以及AR和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劣势等问题发出提问。Aneez DB Ahmed教授回应称,当前胸外科手术正从全肺切除向更精准的亚段切除转变,手术精度要求越来越高。AI技术,如软件建模,能模拟截断区域,结合机器人手术和胸腔镜入路,可更精准地引导至手术部位。未来十年,手术区域有望将越来越小,传统开放式手术可能逐渐被淘汰,腔镜下微创手术将成为主流。因此,他鼓励医生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积极学习机器人手术和腔镜下手术技术,并对AI技术保持开放态度,引导后辈学习。郑斌教授提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已广泛推广机器人胸腔镜下手术的学习和应用,工作一两年便会开展相关技术培训,认为这将是未来胸外科手术的主流方向。此外,针对3D打印技术中肋骨部分打印的常见合并症问题,Aneez DB Ahmed教授指出,他应用3D打印技术于约5个患者中,发现最常见并发症为胸腔积液,一般持续5-7天,通过留置导管排出积液即可。
实例为证
新辅实践指明外科治疗新方向
在第一轮讨论结束后,陈昊教授分享了一例双肺鳞癌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为59岁男性,有痛风、皮炎病史。经检查,诊断为双肺鳞癌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为cT2aN2M03a期,体力状态(PS)评分为0-1分。多学科团队会诊后,决定为其行新辅助治疗,采用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即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治疗3周后,患者肿瘤病灶缩小。2020年2月,患者接受单孔胸腔镜下右上叶肺叶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采用特定手术次序,对右上肺支气管进行游离、吻合,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115毫升,患者住院6天后出院。术后病理报告显示,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淋巴结无转移,术后病理缓解为显著病理缓解(MPR)。术后随访显示,患者肺部扩张良好,吻合愈合良好,无转移复发征象。
陈教授指出,新辅助治疗是晚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获益。在中国,许多专家聚焦于新辅助方案研究,发现联合治疗方案与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和总生存期(OS)结果相关,但联合组不良事件(AE)可能会有所升高,需谨慎选择和管理合并症。其中,Neotorch研究对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的效果,并在术后行特瑞普利单抗辅助治疗和维持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无事件生存期(EFS)、完全病理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毒性未明显增加。最后,陈教授总结到,新辅助免疫化疗联合微创手术,安全可行具优势。在免疫3.0时代,胸外科医生需关注患者适合手术的机会,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以帮助患者实现最佳获益。
第二个讨论环节在杨璋博士主持下进行,针对术后辅助治疗持续时间和具体方案的决策依据,陈昊教授表示其多依赖多学科团队讨论,结合肿瘤专家意见,最终采用3+1+13的围术期化免治疗方案。张树亮教授就新辅助免疫治疗后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问题提出疑问,对此陈昊教授指出他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遵循标准治疗研究设计,如CheckMate-816进行三个周期化免治疗,团队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3-4个周期新辅助免疫加化疗的患者PFS结果更好,所以倾向于患者接受3个周期以上治疗;二是与多学科医生探讨,由整个团队决定手术指征,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结局。
杨璋博士认为新辅助治疗是“游戏规则”改变者,有望助力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治愈。治疗中需预防复发、减轻痛苦,如利用ctDNA辅助决策,术后给予充分治疗,并结合联合与精准检测制定方案,这对临床医生提升技能、应用新技术提出了要求。
总结
会议在专家精彩研讨中圆满落幕。古有丝绸之路,今以“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开启与东南亚同仁交流新篇,搭建起跨越地域的沟通桥梁,为未来深度合作奠基,期待携手东南亚专家碰撞更多医学智慧火花。此次会议吸引诸多线上观众参与、获广泛关注,其探讨的前沿理念与宝贵经验,定能为线上听众带来启发与帮助。未来,期望相关领域举办更多线上国际学术会议,持续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汇聚全球智慧,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