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基因融合或MET变异用于NSCLC分子残留病灶评估

2024年08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引言

由于检测方法的困难性及变异的罕见性,很少在NSCLC外周血标本中检测到基因融合或MET基因变异。虽然循环肿瘤DNA(ctDNA)指导治疗决策和预后价值已被广泛证实,但基于ctDNA的分子残留病灶(MRD)在基因融合和MET变异NSCLC患者中的临床可行性尚未可知。为此,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团队探索了在基因融合和MET基因变异NSCLC患者中进行MRD评估的临床可行性,相关结果于2024年5月发表于Frontiers of Medicine杂志(影响因子:8.1)。本文对此进行简要解读和分享,希望能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科研和临床参考,造福更多肺癌患者。

背景

尽管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仍会在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这突显了改善复发风险分层和个性化监测策略的必要性。通过ctDNA检测MRD已成为有望识别治愈人群和肿瘤复发高危人群、指导辅助治疗策略的手段。虽然ctDNA分析被广泛用于检测各种基因变异,但它们对结构变异、拷贝数改变(CNA)和剪接位点变异的敏感性往往较低。鉴于ctDNA在血浆样本中的含量极低,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或手术切除后,而且ctDNA可能起源于多个肿瘤或克隆,因此对结构变异、CNA和剪接位点变异的检测需要依赖于足够的检测深度。

已有研究报道ctDNA在肺癌围术期预测疾病复发的潜力,包括少数携带致癌基因融合、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或扩增的患者。然而,还没有研究单独和全面地探索基于ctDNA的MRD检测在携带致癌基因融合、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或扩增,可手术NSCLC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效果。为此,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旨在阐明MRD检测在此类患者中的作用,并探讨MRD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49例接受手术的NSCLC患者具有可操作的基因融合、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或扩增。4例未行ctDNA检测,2例失访,其余43例用于分析围手术期ctDNA的临床预测价值。用于进一步分析的43例患者中,ALK融合22例,ROS1融合9例,RET融合6例,FGFR1融合1例,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3例,MET扩增2例(图1)。值得注意的是,携带MET扩增的患者不合并任何其他驱动基因变异。全队列确诊时中位年龄为53岁,其中55.8%为女性,16.3%为吸烟者。组织学类型多为腺癌(n=38,88.4%),III期19例(44.2%),I期和II期患者分别有14例(32.5%)和4例(9.3%)。6例(14.0%)患者此前为寡转移性NSCLC,28例(65.1%)有淋巴结转移。中位随访期为9.9个月,13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

图1.png

图1. 入组患者的基线临床及分子特征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共收集了111份围术期外周血标本(包括4份术前标本和107份术后标本)(图2A)。四例患者接受了术前采血,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后采血。术后3-37天收集了34例患者的41份外周血标本,用于基线MRD分析。3例患者(P008、P014、P040)术后超37天才采集基线ctDNA标本,其中1例(P008)同时在术后5天采集基线ctDNA标本。3例患者中有2例MRD阴性(P008和P040),分别在6.9个月和17.9个月随访后仍未出现肿瘤复发;另1例(P014)MRD阳性,在基线MRD检测1.8个月后出现肿瘤复发(图2A)。这些结果表明,NSCLC患者的临床结局可通过术后超37天的MRD结果预测。在接受基线MRD检测的34例患者中,10例患者基线MRD阳性,不同融合/MET变异患者的阳性比例相似。与基线MRD阴性患者相比,基线MRD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显著缩短(HR,8.02;95%CI,1.82~35.36;P<0.001;图2B)。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期较晚(III/IV)、淋巴结转移和基线MRD阳性与较差的DFS相关,而基线MRD阳性是多因素分析中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2.png
图2. 根据MRD状态预测DFS。(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MRD、临床结局数据泳道图。根据基线(B)和纵向(C)时间点ctDNA对患者分层并对比DFS生存曲线。

所有43例患者和107份外周血标本都被纳入纵向MRD分析。14例患者纵向MRD阳性,在不同融合/MET变异患者阳性比例相似。纵向MRD阳性患者的DFS显著短于纵向MRD阴性的患者(HR,8.65;95%CI,2.57-29.1;P<0.001;图2C),COX回归证实纵向MRD阳性是较差DFS的独立预测因素。

为了消除较短随访时间对MRD预测肿瘤复发的影响,研究者排除了基线MRD检测后6个月内无复发的患者并进行进一步分析。基线MRD阳性患者的复发率(100%,7/7)显著高于阴性患者(17.7%,3/17,P<0.001)。基线MRD阳性预测复发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2.4%(P<0.05)。纵向MRD阳性组的复发率同样显著高于阴性组(90.9%[10/11] vs 13.6%[3/22],P<0.001),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和86.4%,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和90.9%(P<0.05)。

在13例放射学复发的患者中,10例术后MRD阳性,在放射学复发前中位4.2个月可检测到ctDNA(图3A)。3例患者(P003、P005和P037)在复发前未检测到ctDNA(图2A)。两例患者(P003和P037)仅有脑部复发,患者P005仅有胸膜复发,提示MRD检测对于病灶仅限于脑部和胸腔内患者敏感性较低。

图3.png

图3. MRD在预测肿瘤复发方面优于CEA。(A)对比首次ctDNA阳性和CT发现肿瘤复发评估的复发时间。(B)P009患者复发前ctDNA和CEA变化趋势。

国内外指南建议在肿瘤诊疗中使用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用于根治性手术后的临床复发监测。然而,CEA灵敏度是有限的。在本研究中有4例复发患者在随访期间持续监测CEA,但复发前CEA均为阴性(<5 ng/mL),而纵向ctDNA阳性的13例患者中有10例(76.9%)复发(P=0.01)。例如,IIB期腺癌患者P009同时接受了术后MRD和CEA监测。CEA在复发前为阴性,复发时转为阳性,而ctDNA在影像复发前2.8个月即为阳性(图3B)。这些数据表明,ctDNA-MRD在预测疾病复发方面优于CEA。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术后MRD变异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本探索性分析包括14例患者的19份阳性术后标本。ROS1和TP53是纵向ctDNA中可检测到最常见的两个基因变异(图4A)。根据ctDNA基因变异是否出现在其匹配的肿瘤组织中,将ctDNA基因变异分为组织来源的变异和ctDNA专有的变异。11例患者和3例患者分别检测到组织来源变异和ctDNA专有变异。在6例患者纵向ctDNA中检测到肿瘤组织中发现的基因融合/MET变异(图4A)。不同基因融合/MET变异在基线和纵向时间点的基因融合/MET变异发现率无显著差异。纵向ctDNA中基因融合/MET变异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阴性者相似。然而,纵向ctDNA中基因融合/MET改变阳性患者的DFS显著降低(HR,2.84;95%CI,0.69-11.64;P=0.053;图4B)。此外,对比纵向ctDNA中基因融合/MET变异阳性患者、除融合/MET变异外其他组织来源变异阳性患者,以及ctDNA专有变异阳性患者DFS,发现纵向ctDNA中基因融合/MET变异阳性患者DFS更差,而ctDNA专有变异阳性患者DFS更好,尽管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C)。

图4.png


图4. 术后ctDNA突变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A)14例可手术NSCLC患者可检测到的纵向ctDNA变异情况。(B)对比纵向ctDNA基因融合/MET突变阳性和阴性患者的DFS生存曲线。(C)对比纵向ctDNA中基因融合/MET变异阳性患者、除融合/MET变异外其他组织来源变异阳性患者,以及ctDNA专有变异阳性患者的DFS生存曲线。

结论

本研究首次探索了在基因融合和MET变异可手术NSCLC患者中进行ctDNA-MRD临床检测的有效性。术后MRD中可检测到组织来源基因融合/MET变异的患者临床结局较差。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参考Fu R, Xiong Y, Cai M, et al. Evaluation of 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in oper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gene fusions, MET exon skipping or de novo MET amplification. Front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28, 2024. doi:10.1007/s11684-024-1060-z。

编号CN-140026,有效期至2024-10-22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X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08月22日
刘启飞
武汉市第四医院 | 肿瘤内科
术后MRD中可检测到组织来源基因融合/MET变异的患者临床结局较差。
2024年08月17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疗决策和预后价值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