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砥智研思 行稳致远”—2024年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学术年会暨第十届 KEEP-G 肿瘤学术会议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运动康复学习班暨第三届秦淮肺部肿瘤诊治进展学习班大会报道

2024年06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6月21-22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学术年会暨第十届 KEEP-G 肿瘤学术会议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运动康复学习班暨第三届秦淮肺部肿瘤诊治进展学习班在美丽的南京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运动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江苏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承办。临床研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学科的快速发展,肿瘤学科的临床研究数据和结果在不断更新、转化,为临床工作带来新思想和新启发。依照“传递新知促实践、交流思考共奋进”的主旨,本次会议共设立1个主会场和16个分会场,包含常见肿瘤的前沿进展、临床研究探索以及运动康复诊疗模式等精彩内容,为肿瘤学科领域临床、科研工作者奉献一场不容错过的学术盛宴。

图片 1.png

主会场

      主会场中,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顾艳宏教授主持开幕式,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强教授致开幕辞,沈洪兵院士、JijunXu教授、郝海平教授、丁克峰教授、周彩存教授、殷咏梅教授作大会专题报告。江苏省人民医院顾艳宏教授、刘凌翔教授、郭人花教授、王晓伟教授以及南京医科大学周建伟教授、张正东教授担任学术会议主持。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顾艳宏教授首先对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简要介绍并表示热烈欢迎。顾教授回顾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发展历史并提出了如何将肿瘤学科进一步推动发展的思考,希望本次大会的精彩学术内容能进一步推进肿瘤医学的发展,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9cfeac193004f2743881ef2dcac5033.png

      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强教授介绍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整合、发展、创新的变化,表达了对肿瘤学科从“谈癌色变”发展到“肿瘤慢病化”的欣喜,并向肿瘤学科临床、科研工作者付出的努力致敬。

图片 3.png      学术环节有6位专家进行了不同方向的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作专题报告《大数据时代的癌症基础和转化研究》。沈院士从大数据时代癌症研究的机遇、癌症大数据整合研究、大数据时代癌症转化研究和挑战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演讲。沈院士指出癌症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迅速积累,平台日趋完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癌症大数据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癌症大数据整合研究可以考虑两个维度,即跨队列整合和多模态融合:通过跨队列整合,验证了基因组校正辐射剂量对肿瘤患者首次复发时间和总生存周期的影响,为整合基因组学信息制定个体化放疗处方剂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多模态融合中,108例HPV阴性头颈部鳞癌患者的生物标本的蛋白质基因组学研究为头颈部鳞癌的进展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系统性的见解。沈院士介绍了癌症大数据可转化应用于个体化风险预测和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沈院士希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癌症大数据的公开共享,提高癌症大数据的质量,并评估癌症大数据的临床应用价值。

f2b8f7d3d4f4dd501787c167a83ee8c.png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Jijun Xu教授开展专题报告《Cleveland Clinic Innovations》。Jijun Xu教授介绍了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基本情况,创新理念,创新途径和评估转化流程。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创新部负责对系统内医生和研究人员开发的技术进行商业转化。Xu教授具体介绍了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创新商业化流程“INVENT”,包括提交创意、需求评估、可行性评估、完善计划、商业谈判和市场转化。最后,Xu教授欢迎各位专家积极参与创新研究。

79448035c05f96f2caad10cb055090b.png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开展专题报告《肿瘤代谢免疫及靶标发现》。郝海平教授指出代谢是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代谢物直接支持肿瘤发生发展,还能通过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细胞促进肿瘤生长。郝教授揭示了糖酵解代谢物的结合靶标,酶活实验确证多个糖酵解代谢物均能调控酶类靶标PKM2的活性。此外,郝教授探讨了移行代谢组学解码肿瘤系统-T细胞的代谢信号交流,通过结肠癌、结肠息肉和肠黏膜类器官模型筛选肿瘤高分泌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郝教授介绍了正在打造的一站式概念验证平台,探索出符合生物医药特色的概念验证新模式,即通过构建项目挖掘遴选、验证服务、培育熟化等机制,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热烈欢迎各位专家一起参与交流。

图片 6.pn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开展专题报告《结直肠癌东西方差异的外科思考》。丁教授对结直肠癌从流行病学、指南规范、外科技术优势、关键兴趣点以及我国保留器官功能的外科手术理念和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丁教授重点介绍了我国结直肠癌领域最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Clear-C以及富有特色的保留回盲瓣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希望为肿瘤外科学者带来启发。

图片 7.png

      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开展专题报告《肺癌治疗格局的进展与突破》。周彩存教授详细介绍了在早期和晚期NSCLC中的多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在早期NSCLC靶向治疗中,以EGFR+NSCLC为代表的围手术期靶向治疗的证据不断丰富,标志着围手术期治疗已全面进入TKI时代,也激励其他驱动基因阳性NSCLC探索。ALK-TKI阿来替尼辅助治疗ALINA研究横空出世,降低76%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并可多维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阿来替尼已成为ALK+ NSCLC辅助治疗新标准。在早期NSCLC免疫治疗中,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多种模式均给早期可切除患者带来显著的EFS/DFS改善。2024 ASCO AEGEAN和CheckMate 77T研究的N2期淋巴结结果公布,进一步支持围手术期度伐利尤单抗和NIVO作为可切除NSCLC患者的潜在新型治疗选择。在局晚期/晚期NSCLC靶向治疗中,LAURA研究的结果显示根治性放化疗后奥希替尼治疗不可切除III期EGFRm NSCLC患者显示出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PFS改善。在晚期NSCLC免疫治疗中,免疫+化疗成为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一线新标准。此外,周彩存教授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具有重要的基因组和免疫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直接影响治疗决策。多种新型药物的初步结果,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都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给临床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图片 8.png 
      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开展专题报告《新型ADC药物在乳腺癌的探索实践》。殷咏梅教授系统总结了新型ADC药物在乳腺癌的最新进展。其中,在ADC药物在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进展中,以T-DXd(DS8201)为代表的新型ADC药物DS8201已经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二线治疗新标准,一线联合帕妥珠单抗DB09期待改变一线治标准,其他抗HER-2ADC药物层出不穷。此外,在ADC药物在晚期HER-2HR+/HER2-low乳腺癌研究进展中,以T-DXd(DS8201)为代表的新型ADC药物DS8201改变了HR+/HER2-low 或 HER2-ultralow mBC的疗效。此外,殷教授介绍了以SG为代表的Trop-2 ADC药物改变了晚期二线以上三阴乳腺癌治疗的格局,Trop-2ADC联合ICIs在1LTNBC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以SG为代表的Trop-2ADC药物联合ICIs用于HR+/HER2-晚期乳腺癌的获益人群仍待探索。
 图片 9.png

江苏省人民医院顾艳宏教授对主会场会议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对各位教授对肿瘤学科的精彩分享表达了感谢。

图片 10.png

分会场

      本次大会设立了16个分会场,包含肺癌MDT、精准治疗专场和专题会、结直肠癌专场和规范诊疗专题会、食管癌胃癌专场、肝胆胰肿瘤专场、临床研究专场、肿瘤免疫治疗专题会、植入式给药装置植入术培训班、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运动康复学习班、肿瘤营养护理全程管理探讨学习班、CTIT诊疗病例赛。会议内容对肿瘤学科基本全覆盖,对临床诊疗、疾病康复、新型技术、护理宣教等方面都提供了最新研究数据和理论指导。

      肺癌诊疗方面,专家们分享了NSCLC的靶向、免疫、放疗等治疗和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数据,SCLC免疫治疗策略与挑战,以及ADC药物对肺癌治疗的突破和前景。同时,专家们通过肺癌病例的MDT讨论,以及NSCLC的罕见靶点突变的诊疗策略追踪对肺癌的诊疗方案的优化进行深入交流。

      结直肠癌方面,专家们重点介绍了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的中国指南,共同学习了2024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对结直肠癌的手术、免疫、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食管、胃、肝胆胰肿瘤方面,会议内容主要围绕2024 ASCO对各类肿瘤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分享了免疫时代下各类肿瘤的治疗新格局,同时对各类肿瘤的一线、二线治疗策略选择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思考。

      肿瘤的诊疗已经从以往的“谈癌色变”发展到“慢病化”,肿瘤疾病的全程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早防早筛、诊断治疗、关爱护理、康复指导、宣教自查等方面的进步和革新都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为肿瘤学科发展带来新启迪。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