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盘点精要】2022食管癌年终盘点:梳理食管癌年度进展,走向“精准、联合、免疫、多学科”时代

2023年01月16日
来源:肿瘤资讯

1672059269897184.jpg

为全方位回顾和梳理2022食管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指引2023年食管癌治疗发展新方向,2022食管癌年终盘点于2023年1月14日上午以线上会议隆重召开。围绕食管癌治疗的多个专题内容和热点话题,领域内众多学术大咖齐聚云端,分享观点,展开高层次讨论和交流。【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会议精粹,以飨诸君。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徐建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先后致辞。他们表示,本次食管癌年终盘点是良医汇主办的全国性会议,特别邀请到国内很多非常知名的从事消化道肿瘤诊疗的专家授课和讨论,聚焦食管癌外科、放疗、内科药物以及biomarker研究进展,相信本次会议必将对中国食管癌诊疗的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举办。

主席徐建明.png主席张涛.png

盘点精要

Session 1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于振涛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牛作兴教授的主持下,傅剑华教授曲秀娟教授庞青松教授作为讲者分别系统梳理了食管癌外科、围手术期和放疗研究进展。

食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傅剑华教授

讲者傅剑华.png

1.2022年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主要为II期试验,中国入组人群大多数为局晚期鳞癌患者,国外为腺癌。一项纳入27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在食管鳞癌(ESCC)中新辅助免疫+放化疗的pCR率优于新辅助免疫+化疗。新辅助治疗(化疗/化疗+免疫)2个疗程和3~4个疗程的PFS、OS相似,建议使用2个疗程,更多疗程可能增加围术期并发症、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多项免疫转化治疗探索显示转化率(40%~75%)有所提高,未来有望扩大手术受益人群,可作为探索方向。

3.目前术前放化疗仍是证据最为充分、最为优选的治疗模式,尤其对于鳞癌;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尚缺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模式是否会发生改变,值得拭目以待。

4.纳入18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总体并发症、30天或90天死亡率等方面,机器人辅助微创食管切除术(RAMIE)与传统微创食管切除术(MIE)相近。

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探索

讲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

讲者曲秀娟.png

1.2022 CSCO指南中,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或新辅助化疗为I级推荐。

2.JCOG 1109 NExT研究比较了两种化疗方案(CF、DCF)和放化疗(CF+RT)新辅助治疗局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新辅助CF相比,新辅助DCF(而非新辅助CF+RT)显著改善了局晚期ESCC的PFS、OS,新辅助DCF是否代表了ESCC的新标准治疗值得进一步探索。

3.日本PIECE研究证实,对于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后S-1辅助化疗能延长患者的RFS和OS,3年RFS达72.3%,2年OS率达85%。NEO AEGIS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对比围术期化疗肿瘤缓解情况显著改善,但总生存方面呈现非劣效性,两组安全性方面未呈现显著差异。

4. 新辅助免疫治疗以II期小样本研究为主,pCR率17%~56%。真实世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正在广泛开展,中国15家食管癌中心的回顾性数据显示,总体pCR率为25.8%,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可显著提高pCR率,且新辅助免疫+放化疗的pCR率高于新辅助免疫+化疗。

5. Checkmate-577研究证实,纳武利尤单抗辅助治疗既往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且术后有病理残留的EC/GEJC,显著延长患者的DFS和DMFS。这一结果对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意义重大。

食管癌放疗进展

讲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庞青松教授

讲者庞青松.png

1.cT1b食管癌手术与根治性放化疗对比的前瞻、双臂、平行、非随机对照研究(JCOG0502)结果显示,两组OS无太大差异,放化疗有望在部分患者中成为手术的替代手段。

2.国内外研究者均在探索最佳的食管癌新辅助治疗方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简称“天肿”)II期临床研究显示,中位随访约3年,71例可手术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达pCR的患者,接受手术或根治性放化疗的整体DFS、OS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对新辅助治疗特别敏感患者有机会豁免手术;而未达到pCR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获益更多。

3.ARTDECO研究评估了不可切除局晚期食管癌患者最佳同步放化疗剂量,结果显示放射剂量从50.4Gy增加到61.6Gy并没有改善局部控制率或生存率,国内多项研究也发现类似结论,剂量之争尘埃落定。

4.天肿开展的卡瑞利珠单抗+根治性放化疗治疗局晚期ESCC的Ib期研究证实,1年PFS超过85%,2年OS接近70%,整体安全性可耐受。在此背景上,国内开展了多项III期研究,有待结果公布。CTLA-4/PD-L1抑制剂联合根治性放化疗治疗ESCC的一项II期研究结果显示,2年PFS率、OS率均较高,分别为57.5%和87.5%,双免联合放化疗是否会成为未来新趋势,有待更多探索。

5.国内学者开展的IV期食管癌寡转移灶放疗的II期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数据,放疗的介入改善了晚期食管癌寡转移患者的生存;天肿开展的免疫+化疗基础上联合或不联合放疗治疗IV期食管癌的回顾性研究提示,针对局部复发患者,联合放疗可使患者获益。

讨论环节

主持:山东省肿瘤医院牛作兴教授

主持牛作兴.png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艺教授:第一,食管癌围术期治疗适用人群非常广泛,从T1b到T3~4期患者。第二,多种新辅助治疗优化方案正在进行中,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第三,应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精准治疗策略,日本学者提出的“诱导筛选”策略极具探索空间,我们中心开展的回顾性研究在30余例ESCC患者中利用新型分子探针预测疗效,发现基线高摄取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核医学疗效预测指标或可辅助患者精准分层并制定后续治疗策略。

讨论嘉宾李佳艺.png

Session 2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杨建伟教授的主持下,赵传华教授王峰教授王伟教授作为讲者分别盘点了晚期食管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食管癌治疗相关biomarker研究进展。

主持杨建伟.png

晚期食管癌靶向治疗进展及思考

讲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赵传华教授

讲者赵传华.png

1.食管癌靶向治疗起步较早,但进步缓慢,这可能与食管癌异质性高,缺乏高频的驱动基因突变有关。中国ESCC涉及多条通路改变,靶点分散,为靶向治疗难以攻克的难题。

2.针对EGFR靶点方面,西妥昔单抗和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ESCC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均提示患者有一定获益,目前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两项III期研究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此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EGFR-TKI治疗ESCC疗效初显,且在EGFR过表达或扩增ESCC中的疗效更佳。

3.针对VEGF靶点方面,基于ALTER-E002研究,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顺铂(TP方案)进入2022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一线治疗推荐。

4.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药物以及CDK4/6抑制剂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相应临床数据。

5.近年来,食管癌多分子组学研究进展较快,未来可为靶向治疗带来更多方向。

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及思考

讲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峰教授

讲者王峰.png

1.一线治疗方面,由徐建明教授作为全球Leading PI牵头开展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ESCC的全球、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III期RATIONALE 306研究不负众望,再创免疫治疗疗效新高,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OS显著改善,所有随机患者的中位OS高达17.2个月,各亚组获益趋势一致;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PFS也显著改善(7.3 vs 5.6个月),肿瘤缓解率更高(63.5% vs 42.4%)且更持久(7.1 vs 5.7个月),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可提高ORR 20%以上。从亚洲亚组数据看,亚洲患者与全球人群的OS、PFS获益一致。此外,在目前众多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取得阳性结果的研究中,RATIONALE 306研究设计具有创新性,研究者可以自主选择化疗方案(FP/TP),临床指导意义大。

2.CheckMate 648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免疫联合化疗或双免治疗的PFS2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印证了免疫治疗的长期获益。

3.二线治疗方面,RATIONALE 302研究亚洲亚组结果再次印证免疫二线治疗疗效,替雷利珠单抗组的OS、ORR均优于化疗组,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局也优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此外,RATIONALE 302研究倾向性匹配评分(MAIC)结果显示,在患者人群基线一致的情况下对比ESCORT研究结果,与原始结果相比,替雷利珠单抗组的中位OS、ORR进一步提高。当然,不同PD-1单抗的疗效比较需开展头对头研究。

4.多项研究显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二线治疗取得良好疗效,靶免或可作为重要方案被推荐使用。替雷利珠单抗+Sitravatinib二线治疗ESCC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II期SAFFRON-203研究正在布局,值得期待。此外,免疫联合放化疗二线治疗晚期ESCC疗效初显。

5.II期研究结果显示,免疫同步或序贯放化疗治疗局晚期不可切除ESCC疗效确切,安全性佳,当然这一结论有待III期研究数据进一步确证。围术期食管癌治疗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主要聚焦于新辅助治疗策略的优化(新辅助化疗与放化疗之争议、免疫联合治疗的多样化探索)和辅助治疗(S-1单药、免疫单药)探索。

食管癌治疗相关Biomarker探索之路

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伟教授

讲者王伟.png

1.ESCC治疗相关Biomarker探索存在困境,ESCC免疫治疗尚缺乏敏感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食管癌中dMMR相对少见,预测价值有限。ORIENT-15、CT5、RATIONALE 306研究等结果提示,现有疗效预测指标PD-L1、TMB尚不能准确预测ICIs在ESCC中的疗效,将PD-L1作为预测指标的价值缺乏共识。

2.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的风险模型或可预测食管癌的预后并提示免疫状况,但现阶段多基因风险模型应用于临床仍存在一定困难。

3.ctDNA检测已应用于多癌种的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以及复发和转移监测,监测ctDNA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评估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亮相于2022ASCO的一项Poster研究证明了甲基化BCAT1和IKZF1 ctDNA作为胃食管连接部癌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作用。

4.ORIENT-2生物标志物探索性研究结果提示,TCR克隆、mTBI血清炎症指标对预测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讨论环节

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

主持曹国春.png

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奇峰教授:首先,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标准,我们中心开展的研究发现,在免疫联合化疗基础上再联合放疗用于寡转移病灶,ORR可提升至80%左右,DCR达100%,因此免疫治疗时代也不可忽略局部治疗的重要性。其次,食管癌治疗尚缺乏特异性biomarker,PD-L1阴性患者也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最后,临床实践中坚持多学科诊疗可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讨论嘉宾王奇峰.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第一,免疫治疗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管癌诊疗的整体策略,进步非常大。第二,寻找食管癌治疗相关biomarker是重中之重,但目前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基于临床具体问题(如耐药)做好转化研究工作可能是未来突破方向。第三,免疫治疗跨线应用等具体临床问题有赖于多学科讨论。若一线免疫治疗后持续疾病稳定(SD)半年以上,而后出现获得性耐药,从目前研究数据看,二线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若患者为免疫原发性耐药,个人持保留态度,其他疗法如TIGIT、LAG3、CAR-T、ADC均为未来探索方向。

讨论嘉宾鲁智豪.png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徐建明教授张涛教授进行总结致辞。他们表示,专家们从六大专题内容对食管癌治疗相关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收获颇丰,当然从报告看多个临床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总体而言,从早期食管癌到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离不开“精准、联合、免疫、多学科”等概念,这也是未来探索方向。大会主席最后感谢与会专家精心的内容准备和观点分享,期待早日线下相聚。    

点击观看精彩回放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is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评论
2023年02月01日
陈周行
湖南旺旺医院 | 肿瘤科
2022食管癌年终盘点:梳理食管癌年度进展,走向“精准、联合、免疫、多学科”时代
2023年02月01日
邓新献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 | 骨外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23年02月01日
张晓艳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