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抗癌协会、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食管癌专家委员会主办,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四届食管癌紫金论坛暨食管癌多学科规范诊治继续教育学习班”于线上线下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到多位食管癌领域专家齐聚一堂,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交流食管癌诊疗经验,推动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水平。【肿瘤资讯】特别为大家整理了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
大会伊始,在大会执行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的主持下,由大会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鲍军教授、张勤教授及江苏省抗癌协会秘书长盛国林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做开幕致辞。我国是一个食管癌高发国家,近年来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稳步提高,多项国内临床研究在全球前沿会议上引起关注,本次大会有幸邀请到全国食管癌专家大咖进行学术分享,旨在传递最新临床进展,推动食管癌规范化诊疗,希望本次与会者收获新启发新思考,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主会场
在大会主席张勤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分享了我国在食管癌外科治疗方面的展望。过去,我国对食管癌的诊疗存在分期准确性差、手术方式和质量一致性差、淋巴结命名混乱等问题,我国食管癌整体技术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在基础框架的建立、资源的整合共享、区域或全国层面的有效协作才能实现进一步提高。
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章龙珍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宝生教授分享了不可手术切除的LA-ESCC在放射治疗方面的展望。李教授结合NXCEL1311、NCT03222440等研究指出放疗结合化疗及免疫治疗在LA-ESCC中的应用前景,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放疗有望在未来个体化精准治疗中持续发光发热。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分享了食管癌在内科治疗方面的未来展望。免疫单药治疗已经成为食管鳞癌二线的标准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的标准治疗方案,ORIENT-15、Checkmate 648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并将应用范围逐步推进至围术期,但目前还需发现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食管癌治疗中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或具有前景。
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勇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任斌辉教授、蒋鸣教授及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王纯斌教授就食管癌的外科、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进展和展望分享其独到见解。
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超教授的主持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分享了2022年ASCO汇报的食管癌临床研究进展。本次ASCO大会上围绕食管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局部晚期治疗、晚期一线治疗等方面各有数项研究进展,围绕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的探索逐渐成为主流,此外也出现更多研究旨在探索ctDNA检测、irAE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殷海涛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述教授带来了关于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现状介绍。质子重离子较传统放疗毒性更低,在头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有效保护多个重要组织,但其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仍需进一步III期临床数据提供支持。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分享了难治性食管癌的治疗策略分享。鲁教授从真实病例出发,介绍了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的进展方式、进展部位及预后,获得性耐药机制可能为抗原呈递缺陷、IFN-γ信号缺陷、新抗原缺失、肿瘤自身介导的免疫排斥等原因,并指出了可能的克服免疫获得性耐药的通路机制及其在真实世界病例中的疗效,如表观遗传修饰对免疫微环境的调整等。
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骏教授的主持下,海安市人民医院刘地发教授、宜兴市人民医院蒋建中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董珉教授、南通市肿瘤医院杨磊教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陈勇教授及徐州市中心医院袁媛教授就本次大会的学术分享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肿瘤医院刘德林教授分享了上消化道肿瘤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从最初在后线治疗取得突破开始,免疫治疗逐渐走上上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主舞台。胃癌领域,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在大型III期临床研究Checkmate 649中取得优异结果。食管癌领域,在大型III期临床研究Checkmate 648中,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同样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改善。目前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中,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的生存获益结果则存在差异。此外,在围手术期的治疗中,纳武利尤单抗同样由于临床研究中的表现获批了辅助治疗适应症。
食管癌综合治疗论坛
食管癌综合治疗专场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敬华教授、范朝晖教授、钱普东教授、郭仁宏教授、泰州市人民医院韩高华教授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戴春华教授主持,特邀江苏省肿瘤医院陆建伟教授任大会主席。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食管癌内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患者带来生存改善,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深外科、放疗与内科治疗的综合治疗观念,提高认识,增进食管癌综合治疗水平。
江苏省肿瘤医院蒋峰教授分享了关于食管癌外科治疗中局部晚期食管癌诱导治疗模式的探索及早期食管癌在“双镜”下治疗的探索两大热点问题的讨论,蒋教授结合SCALE等临床研究结果展望免疫+模式在局晚期食管癌诱导治疗的未来,而针对“双镜”治疗中的临床挑战,蒋教授从真实世界病例出发总结了“双镜”的优势与不足。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晓东教授解读了食管癌诊疗指南在放疗部分的更新内容。本次更新中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成为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根治性放疗剂量则推荐为50Gy,并建议有条件单位采用强调放疗技术,而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不可切除食管癌中的疗效还需进一步探索。
南京鼓楼医院任伟教授分享了食管癌治疗的最新格局。靶向时代食管癌领域未取得较大进展,而在免疫治疗时代患者生存期得到改善,晚期食管癌一线OS从不足1年提升至17.2个月,其他类型的食管癌中免疫治疗也占据更重要地位,如何对欠效人群提高疗效成为下一步思考的课题。
江苏省肿瘤医院刘德林教授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化疗且耐受性较好,大部分可逆,联合治疗则会大幅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回顾性研究指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预示更好的预后。目前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需注意监测、预防、评估、检查及治疗5大要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朱陵君教授分享了食管癌免疫治疗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至关重要,PD-L1表达、TMB和MSI是目前最成熟的生物标志物,未来还需对TCT克隆性、mTBI及ctDNA早期变化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肿瘤免疫微环境及新型液体活检技术将助力围手术期食管癌精准医学的发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分享了在中晚期食管癌中免疫治疗的进展和探索。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一线、二线治疗及辅助治疗中的疗效,而在临床实践中,免疫联合化疗的优化方案选择、免疫治疗的排兵布阵、对获得性耐药机制的研究等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索。
高质量期刊联盟专场
高质量期刊联盟专场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玉栋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倪明教授担任主持,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相加庆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本专场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文献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流行病学及统计学观念,达到个人诊疗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江苏省肿瘤医院朱向帜教授分享了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替雷利珠单抗是全球首次探索性证明免疫一线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临床价值的PD-1单抗,后来在一线、二线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优异疗效并获批相应适应症,未来还将持续进行更多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许建萍教授分享了食管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带来的启发。2022年新版的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中,免疫治疗已经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中成为主流,未来将持续布局新辅助治疗及转化治疗,并在适宜人群筛选、新靶点、替代终点中进一步探索以提高患者获益。
《中华肿瘤杂志》的代小秋教授则分享了在期刊发表方面的要点指导。代教授就投稿注意事项、样本量、审稿、检验假设效能多方面分别做了介绍,并列举示例进行解说,对临床工作者的期刊发表提供重要建议。
百济神州的廖珊妹总监基于RATIONALE 306研究分享了对III期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生存指标的分析讨论。中位生存期并不能很好反应患者获益,HR风险指数可以更好反应患者从治疗中获益,而针对治疗转换/交叉的患者HR的估计也可以很好地通过简单或复杂的方法进行调整。廖总监还介绍了临床研究中的多重检验步骤与不同临床研究的HR对比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梁斐教授分享了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设计要点,主要关于临床终点的选择及研究类型和样本量的计算。临床研究的切入点关键是确定研究终点,设计类型和计算样本量,而主要临床终点的选择需要结合治疗背景、临床意义及可执行性。
食管癌诊疗MDT分会场
MDT诊疗模式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肿瘤的临床规范化诊疗。本次MDT分会场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张勤教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小飞教授、南通市肿瘤医院施民新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江苏省肿瘤医院陈嘉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卞伟钢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张福正教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姜维美教授及江苏省肿瘤医院刘德林教授担任主持,希望通过讨论提高对食管癌MDT诊疗模式的认识,指导临床实践。
江苏省肿瘤医院徐新宇教授分享了食管癌的规范化病理诊断,就食管癌病理诊断中的不同分期、分型等分别作了介绍,特别是各类分型的病理特征与临床症状。
江苏省肿瘤医院王卉教授介绍了食管癌的营养治疗。食管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营养不良与不良临床结局息息相关,因此营养治疗是食管癌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王卉教授结合权威指南介绍了食管癌营养治疗的策略及难点、要点。
江苏省肿瘤医院郭震教授介绍了磁共振检查在食管癌辅助检查中的应用。郭震教授以实际影像为例介绍了磁共振检查在食管癌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及检查方法,其相较其他影像学检查的高精度更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做出精准分期,指导后续治疗,此外郭教授还针对磁共振在诊断、疗效评估中的作用进行了介绍。
随后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MDT团队与南通市肿瘤医院MDT团队各自带来了一例经典晚期食管癌病例,并就其多学科规范诊疗进行了讨论,在真实病例的交流中,各团队来自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各自表达了对病例的看法并在交流中提高了对临床实践的认识。
临床研究专场
本分会场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曹国春教授、刘德林教授、黄建峰教授、朱敬华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魏晓为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燕文教授担任主持,特邀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姜爱仁教授、彭伟教授、于韶荣教授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聚焦于临床研究政策把控及医院发展,希望帮助临床工作者深入了解临床研究中的思路,反哺临床试验的设计、开展及质控。
江苏省肿瘤医院赵青教授指出临床研究的开展需兼顾科学性与安全性,注意受试者的充分知情,促进和确保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并保护其健康和权利,确认研究目的的重要性超过给受试者带来的风险和负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研究经验分享了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要点,指出临床研究设计需从临床问题出发,把握研究中角色的改变,将受试者利益放在首位,以患者为中心,符合规则及伦理的正确开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于韶荣教授则分享了SCI论文写作及投稿的经验方法,强调研究者应明确论文写作的目标,并就写作前、写作中、投稿各阶段分享了写作及投稿每个环节中的要点及思考。
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则分享了题为“既往免疫治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癌、头颈部鳞癌精准治疗伞形研究”的学术报告。彭伟教授就HNSCC/ESCC免疫治疗进展和耐药的机制及CDK4/6i的治疗机制及研究进展,介绍了一项以CDK4/6i为基础的HNSCC/ESCC精准治疗研究的具体事项。
江苏省肿瘤医院范朝晖教授分享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BLE),该研究旨在探索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食管癌围术期的应用的疗效。
江苏省肿瘤医院朱向帜教授则解读了探索放化疗结合免疫治疗作为术前新辅助治疗的SCALE研究,该研究观察到较好的安全性及持续时间较长的较高程度缓解,目前提示较高的pCR率,值得进一步II期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
江苏省肿瘤医院朱婧妮教授则分享了一项PD-1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在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该研究旨在对于包括白介素家族的免疫相关功能指标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并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数据,期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的前瞻性验证。
总结
本次大会历时一天半,除主会场外,还创新性设置了综合治疗、多学科诊疗、临床研究及高质量学术期刊四大分会场,邀请多位专家进行学术分享,并在真实病例的讨论和前沿研究的探索中共同提高,旨在全面推进食管癌临床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综合能力。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期待下一届紫金论坛再相会!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