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DRG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狭路相逢」,医院管理者们面临怎样抉择?

2022年08月25日

来源:健康界

说起中国医疗体系的顽疾,官方提到最多的是两点——看病难、看病贵


医改是贯穿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一条主线。自2009年3月,中央提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新医改已经走过13年,「看病难、看病贵」的内涵已发生变化,尤其是看病难,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到好医院、找好医生」比较难,获取「优质医疗资源」比较难。 优质医疗相对不足、分布相对不均,是当下医疗服务体系的客观写照,也是医改不得不面对的时代难题。


而国家医学中心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则是国家层面直面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

2022年5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四部门公布国家第三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自2019 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已经先后分三批次遴选确定了50 个试点项目。

4月2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22 年底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并表示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

image.png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不光牵动着医疗界的心,也牵涉到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我们医院当时申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签署委省共建协议的时候,(国家卫健委)马晓伟主任和我们省长都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景坤说道。

河南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更是由省委省政府直接拍板。「遵循政策导向,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与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贺杰院士深度交流后,与国家癌症中心进行了协议签约,帮助河南省肿瘤医院,力争在5 年内打造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介绍。

image.png

2022年5月28日,2022健康界云峰会云端启航,分论坛「心」领航 1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心」格局上,来自广州、浙江、河南、江苏等十多个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医院管理者「云」上相聚,共话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声。

作为最顶级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承担着攻克疑难重症和临床创新的任务,所以他们接收的都是下级医疗机构无法解决的复杂病种,意味着其消耗的医疗资源和费用也不菲,面临「亏损」风险。

当DRG 支付方式改革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狭路相逢」,医院管理者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抉择?

DRG 支付下,医院亏钱了怎么办?

DRG 支付方式改革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同时也意味着低成本管控时代到来,医院应如何调整病种结构,使成本效益与服务质量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DRG 对临床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内科的工作量及成本效益,可能都比不上外科;二是疑难危重症的成本效益,可能不如「短平快」的简单病组。

「尤其是比较大的医院,比如承担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的医院,承担着攻克疑难重症和临床创新的任务,接收的都是下面医院解决不了的复杂病例,意味着其消耗的医疗资源和费用也不菲,如何才能『不亏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副院长顾宇翔认为,这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康界曾报道过,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教授便曾公开指出,DRG 如何为复杂病种付费,是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一大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韩建峰便是神经内科的,据他介绍,他们医院2022 年正式开始按DRG 进行结算,「对我们科室的影响蛮大的」。

为更好适应DRG ,他们一方面持续强化病案首页的规范书写,另一方面则需要想方设法平衡成本与收益。

「我们过去一些日常诊疗,包括肌肉活检、神经活检等,已经转到了日间,而一些合并症比较严重的帕金森、痴呆症等,则尽量通过门诊诊疗,或转到普通病区,对合并症进行快速处理,控制住院时间。」韩建峰举例,一个进行神经介入手术的患者,只要出现严重并发症,或住院时间超过5 天,「这个病人是肯定要赔钱的」。

「尤其是我们卒中中心的病人大部分都是从医联体转过来的,这些病人往往合并了多种病变,成本控制非常有难度。」韩建峰说,从2021 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就针对取栓进行了严格的成本控制,包括所有取栓的病人都不用闭合器,球囊尽量选择冠脉的球囊,「同时,我们会更注重技术的合理性,通过病例的讨论引导,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来开通血管」。

作出上述种种改变之后,截至目前,血栓病组的成本效益也才刚刚「包得住」。

「如果不严格控制成本,一定会产生亏损。」韩建峰说道。

为应对DRG 挑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医院则创新诊疗模式,提出了「融合病房」的方案。「以脑血管专业为例,我们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康复科整体结合起来,形成了『融合病房』。」顾宇翔说道。

据他介绍,以疾病与患者为中心,将内科、外科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内科医生的效率,还可以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和工作量,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在三个科室跑来跑去的时间消耗,提升了效率。」

效率提升了,成本自然就下降了。与此同时,内科的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及成本效益也得以提升。

「如果患者先到内科进行初筛,然后去外科进行操作,手术之后能再回到内科,这样内科的难度也提升了,CMI 值也随之提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陈蕾说道。

「确实,医生应该形成一个团队,每个成员的角色不同,在不同的阶段为患者做贡献,借此拉平大家的收入水平。」韩建峰教授对此也非常赞同,据他介绍,他们正在探索,准备在新院区,推行整合式的脑血管病区。

区域医疗中心如何提升辐射带动力?

有效降低区域内患者的死亡率和外转率的前提,是区域内诊疗技术和水平的有效提升,尤其是疑难危重症的诊疗水平提升,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长。

而这些均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需要攻克的难题,各医院「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医联体建设是提升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国家医联体建设有四种形式,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其中,远程医疗协作网与专科联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疑难危重症」的主要手段。

据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副院长魏国庆介绍,浙大一院早在20 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医联体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除了六大院区以外,医院还建了13 家分院,遍布全省各个县市。

「我们定期向分院派驻专家,做到人员与资源的『双下沉』」。据魏国庆介绍,通过双向转诊与远程医疗合作,有效提升了各分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使基层老百姓能享受到省级医疗资源,有力提升了区域内的疑难危重症的救治能力。

作为三大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之一,浙大一院感染科通过打造浙江省传染病专科联盟,联合全国300 余家地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开展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行动,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传染科(感染科)的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水平。

除医联体之外,许多医院经过学科整合,对科室进行有机组合,扩大影响力,也是区域内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

「例如建立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均是把多个学科,特别是优势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促进整体发展。」据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朱宏介绍,目前他们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已经覆盖了45 分钟的生命救治圈,而且在整个江苏13 个地市都设置了服务点。

「本中心、本院的医生或许不能到每个服务点,但通过远程系统,我们的技术与服务可以下去,支撑当地医院与医生敢于操作、敢于救治。」朱宏说道,这个过程当中,根据患者情况,在远程指挥下进行救治以后,如有需要,本中心医生也会争取第一时间到位。

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如何实现?

患者治疗不仅是医学技术的交付,或者患者的转诊,更需要诊疗信息的传输与保存。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建设在未来无法避免的难题之一,便是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诊疗信息如何实现共享?

如上所述,远程医疗是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输与共享则是实现远程医疗的必由之路。」河北省人民医院院长吕佩源说道。

信息无法共享,带来的是患者与医保负担的无端增加。「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患者在其他医院做的检查,换个医院可能还需再重复做一遍,无端增加患者与医保的负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祥新在会上指出。

「信息共享、检查结果的互认,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据陈祥新介绍,信息共享不仅可减轻患者与医保负担,而且实现了医院间的互联互通之后,患者的就诊信息也被打通,患者的管理将更加便捷,而医保及医生进行相关政策评估或研究,也有了数据基础。

3月1日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开始施行。

陈祥新坦言,他们早就想推进信息共享这件事,但由于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壁垒,困难重重,「连我们自己的附属医院之间,信息系统目前都没有完全打通」。

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单靠个人或机构非常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国家的顶层设计进行,以医保为杠杆,才有可能实现。」陈祥新认为,其中有一些机器自动化进行的检验信息,由于对人工技术要求不高,可以先从这部分信息共享入手。

「一定要借发挥医保的战略购买者作用,就像集采一样,如果没没有医保发挥杠杆作用,是无法成功的。」陈祥新建议。

「除此之外,医院信息的共享依赖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真金白银铺就,尤其是对经济压力较大的医疗机构,更是一件难事。」由此,吕佩源建议,政府应加大支持,增加相关方面投入。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健康界-谷会会
排版编辑:临床科研-pby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