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雄关漫道从头越,不忘初心砥砺行:长城肿瘤高峰论坛•2021北京 主会场精彩回顾

2021年08月02日
来源:肿瘤资讯

整编重塑,砥砺前行。在建党百年华诞及第94个建军节到来之际,长城肿瘤高峰论坛于2021年7月31日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承办。为解读最新研究进展,传递规范化诊疗理念,促进临床实践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主会场于8月1日隆重举办,【肿瘤资讯】特别带来本专场报道,与各位读者共享学术盛宴。

KV.jpg

开幕式致辞:肿瘤学部首亮相,脚步铿锵铸辉煌

本次长城肿瘤高峰论坛是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在编制体制改革后的首次亮相,肿瘤医学部脚步铿锵,用大爱护佑生命的温暖,推动精准诊疗与全民的健康发展,实现健康中国道路上谱写新辉煌。主会场由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胡毅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李月敏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胡毅教授江泽飞教授担任开场主持。各位致辞专家、领导均对与会大咖和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对长期致力于临床肿瘤工作的同道表达崇高敬意,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1、胡毅 教授 致辞 2.jpg

胡毅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

会议伊始,胡毅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这是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全面的泛瘤种学术会议,共分为7个分会场和1个主会场。肿瘤医学部将在学界大咖、同道的引导和协作下,凝聚团队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将肿瘤诊疗事业做大做强,延伸荣耀的同时拓展辉煌。

2、李铁军 主任 致辞.jpg

李铁军主任致辞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李铁军主任在致辞中指出,肿瘤治疗发展日新月异,诊疗技术和手段的进步、模式的不断优化,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也给临床专家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李主任介绍到,改革后解放军总医院21个医学部应运而生,肿瘤医学部作为最大的医学部,综合治疗科室共1100人,组成的杰出专家团队不断发表重大成果,并希望借助学术交流平台,抓住机遇,推进专科建设和发展,有所收获。

微信截图_20210801221120.png

赫捷院士进行大会主席团致辞

中国科学院赫捷院士在大会主席团致辞中代表CSCO向首届长城肿瘤高峰论坛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赫院士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肿瘤诊疗面临严峻挑战。本次论坛汇集全国肿瘤学大家,围绕研究新进展、治疗的新理念和规范化诊断治疗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解读国际前沿进展与挑战,科技创新促精准医学发展

主持: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梁萍教授

5、胡毅 教授 主持.jpg

胡毅 教授

4、梁萍  教授 主持.jpg

梁萍 教授

肿瘤防治的国际前沿和挑战

3、张学敏 院士.jpg

张学敏 院士

主会场首场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张学敏院士从肿瘤防治的国际前沿和挑战进行深入讲解。张院士指出,肿瘤防治面临发生原因、过程和应用方法三大问题。随着基础研究不断发展,现阶段已从细胞周期、基因突变和免疫逃逸等三个阶段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免疫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热门,但不同的PD-1/PD-L1有效率各异,为解决这一困境,应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靶标,提升免疫应答水平。未来,肿瘤转移、耐药等机制是否会成为认识肿瘤的第四个阶段,有待基础和临床研究给出答案。

科技创新助力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

6、詹启敏  院士.jpg

詹启敏 院士

随后,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从科技创新助力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强调,目前肿瘤已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我国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着医学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 95%的临床药物最初专利、大型医疗装备和指南规范均来自国外。为了促使医学进步,多学科交叉必不可少。同时,未来肿瘤精准医学需要关注疾病的本质、治疗时机、个体化治疗及预后的判断、特异性有效治疗药物、综合型防控措施、以及多学科交叉整合等,并通过大规模、高质量、共享的生物样本库和大数据,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突破精准医学发展中的三个“关键性”挑战。

进展与挑战并存,困境与希望共生

主持: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戴广海教授微信截图_20210801220354.png

江泽飞 教授

11、戴广海 教授 主持.jpg

戴广海 教授

肝癌和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9、王福生 院士.jpg

王福生 院士

中国科学院王福生院士详细阐述了肝癌和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病危害严重,而特异性TCR-T细胞治疗等特异免疫治疗有可能克服鸿沟治愈慢性乙肝。肝癌免疫治疗中,CIK细胞治疗提高了肝癌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目前免疫联合疗法成为了肝癌一线治疗的主流方案,但不良反应机制尚不清楚,需重点关注。现阶段,我国细胞治疗处于双轨制,细胞治疗研究方兴未艾,领域顶层设计思路与路线图前景广阔,但临床研究仍需突破技术壁垒,通过开展proof-concept study,阐述治疗机制,发现新靶点,研发原创性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等,实现产学研医一体化。

肺癌治疗的困境与希望

10、吴一龙 教授.jpg

吴一龙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分享了肺癌治疗的困境与希望。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EGFR-TKI奥希替尼辅助治疗为早期NSCLC开启了新的治疗模式,而此种治疗模式能否推广至其他驱动基因,能否用于新辅助治疗都是未来可探索的治疗模式,同时序贯化放疗免疫治疗也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MET扩增或许将成为下一个肺癌精准治疗的一部分,而在ADC系列研究中,HER3-DXd、DS-8201等可能会成为新的治疗手段,但目前超越PD-1/PD-L1的免疫治疗尚未出现。

共话免疫治疗未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助力发展

主持:解放军总医院李月敏教授、刘天懿教授

李月敏教授.jpg

李月敏 教授

14、刘天懿  教授 主持.jpg

刘天懿 教授

免疫治疗的未来

15、John V. Heymach.jpg

John V. Heymach

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John V. Heymach教围绕免疫治疗的未来展开。目前免疫治疗仍主要根据PD-L1表达和临床因素决定,未来免疫治疗需要更多个体化治疗和有效治疗策略,而整合基因组谱或有助于识别免疫学上的“冷”肿瘤并开发联合疗法。TP53和KRAS基因对PD-L1的表达、免疫系统T细胞浸润、肿瘤免疫原性的增强具有显著影响,可能预示免疫治疗疗效更好,STK11、LKB1、KEAP1或成为未来免疫治疗疗效预测因素,而过继性免疫治疗可能实现更个性化和更有效的疗法,特别是驱动癌基因亚组。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微信截图_20210801220755.png

于金明 院士

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针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进行了细致阐述。人才是创新之本,理念是创新之魂,人才、创新和发展三者互为因果,而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和能力建设提升才能保证医院行稳致远。医院学科带头人应当有拼搏、奉献、担当的精气神,德才兼备的品性,大局观的眼界,并善于挑战、创新及捕捉机遇;而团队建设中要有宏大科学的愿景、完善科学实施的策略和革命与拼命的激情,善于发现、使用并优化人才,创建优势学科平台,以创新思维为本,把医学技术做精、做细、做强。

大会总结:促发展精进不休,负重任继往开来

主会场最后由李月敏教授、胡毅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并对线上线下参会专家再次表达感谢。

李月敏教授总结到,吴一龙教授、王福生院士就肝癌、肺癌常见临床就基础研究进行报告,于金明院士、詹启敏院士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进行精彩讲解,张学敏院士、Heymach教授则深入解读免疫治疗前沿及热点问题。整场大会精彩纷呈、受益匪浅,对肿瘤亚专科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会议的最后,胡毅教授对今后系列会议表达了殷切的期待并鼓励各位同道积极参与、不断学习。参会嘉宾合影.jpg

参会专家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o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杨曦

                   

相关阅读
评论
2022年01月11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学习最新研究进展,规范化诊疗理念
2021年08月08日
韩宪春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肿瘤内科
周期、基因突变和免疫逃逸等三个阶段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免疫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热门,但不同的PD-1/PD-L1有效率各异,为解决这一困境,应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靶标,提升免疫应答水平。未来,肿瘤转移、耐药等机制是否会成为认识肿瘤的第四个阶段,有待基础和临床研究给出答案。
2021年08月04日
向明
泸溪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