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领航MDT,航行万里!第四期淋巴瘤多学科会诊再扬帆

2021年04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11221618810984_.pic_hd.jpg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2021年4月15日,正大天晴携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带来的“领航MDT”持续航行,第四期MDT示范公开课于云端举行。本期示范公开课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丁凯阳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携各自的MDT团队相聚线上,共同讨论淋巴瘤疑难病例,分享学术进展,呈现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统揽全局——提高淋巴瘤诊疗水平,向“2030健康中国”目标迈进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表示,MDT在淋巴瘤诊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次示范公开课,3支MDT团队齐聚交流,值得期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有差距,希望借此机会,我们能够把先进的诊疗理念下沉到地方医院,共同提高淋巴瘤诊疗水平,达成“2030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

安徽省肿瘤医院丁凯阳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均表示,淋巴瘤是系统性疾病,其诊疗过程中的全程管理涉及多个学科。希望通过本次示范公开课进一步提高淋巴瘤MDT诊疗水平,促进淋巴瘤诊疗发展。

屏幕快照 2021-04-20 下午4.44.39.png屏幕快照 2021-04-20 下午4.44.48.png屏幕快照 2021-04-20 下午5.05.12.png

抽丝剥茧——细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病理诊断进展

会议第一部分由曹军宁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系统梳理了DLBCL分子病理诊断的进展。DLBCL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异质性大,基于分子生物学进行分类是诊疗过程中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2000年,有学者提出了基于DLBCL基因表达谱的GEP分型,包括生发中心B细胞样表型(GCB),活化B细胞样表型(ABC),及不能分型等。2014年NanoString通过20个基因mRNA表达进行COO分型,结果发现COO分型和GEP分型吻合度高。2020年,有学者又尝试使用qPCR方法分型,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很大潜力。此外还有其他基于免疫微环境进行的分型。

DLBCL还可基于整合基因突变、易位、拷贝数异常进行分型。2018年,有学者基于基因表达特征提出了DLBCL新的“四分类”模型,包括同时具有MYD88 L265P和CD79B共同突变的MCD型,NOTCH1突变的N1型,BCL6融合和NOTCH2突变的BN2型,及EZH2突变和BCL2易位的EZB型。2020年Staudt/NIH分型进行了更新。2019年,研究者对双重打击淋巴瘤进行了再研究,使用GEP分型发现GCB分型中27%的患者为双重打击,而FISH检测仅发现12%的双重打击,相对而言这类分型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好。

分型是治疗的基础,药物疗效和基因分型相关。例如Phoenix研究提示抑制BCR信号通路活性可以克服MYC相关负性预后因素。更多分型的方法和分型与治疗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曹军宁教授就EBV阳性DLBCL的基因分型向李小秋教授提出疑问。李小秋教授认为EBV阳性DLBCL的免疫微环境非常复杂,BCL信号通路沉默,而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如PD-L1表达水平非常高。EBV阳性的DLBCL预后非常差,但是发病机制和霍奇金淋巴瘤有相似之处,包括CD30过表达、PD-L1过表达、BTK沉默和抗原递呈缺陷等特征,可能PD-1/PD-L1抑制剂或CD30抗体可以尝试。屏幕快照 2021-04-20 下午4.52.59.png

优势互补——亚专科MDT诊疗模式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吕方芳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亚专科MDT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具有深厚的发展历史,2005年就已经成立了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由病理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和外科等相关科室组成。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又成立了淋巴瘤亚专科,致力于各学科的相互协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患者教育、临床研究和国外学习交流,为创建完善的淋巴瘤诊疗规程不懈努力,并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亚专科MDT团队积极推进NGS481检测与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鼓励临床研究,以促进淋巴瘤诊疗水平提高,使广大淋巴瘤患者获益。

屏幕快照 2021-04-20 下午5.05.53.png

百家争鸣——疑难病例MDT讨论

理论联系实践。MDT病例分享环节,安徽省肿瘤医院丁凯阳教授携团队参加,由安徽省肿瘤医院胡茂贵和高飞教授分享了一例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发生DLBCL转化病例的诊疗过程。患者为73岁女性,因腹部包块入院。穿刺考虑B细胞淋巴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会诊考虑3A级滤泡性淋巴瘤。采用R-CHOP方案进行了化疗,4周期后PET-CT评估显示完全缓解(CR),随后给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半年后患者疾病复发,活检显示不排除有DLBCL转化的可能。随即使用BR方案治疗,达到部分缓解(PR),但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严重。PET-CT检查发现腹膜局部结节的SUV值达到3.3。在讨论中,专家们提到患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使用PET-CT评估显示病灶基本消失,提示临床缓解。因此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疗效。病理方面,滤泡性淋巴瘤为腹膜后淋巴瘤的常见类型,综合考虑DLBCL转化成立,由于1年内发生转化预后较差,本例患者给与了BR方案,达到PR。讨论过程精彩纷呈,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分别从各自专业角度发表意见,肯定了本例患者BR方案带来的临床获益。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薛宏伟教授携团队带来了一例边缘区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疑难病例,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肖淑欣和邵世宏教授汇报。患者为63岁女性,因“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入院。右侧颌下淋巴结穿刺后,病理考虑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合并发热和全血细胞减少,怀疑嗜血细胞综合征。综合考虑患者情况,使用利妥昔单抗、依托泊苷、西达本胺和强的松治疗。MDT讨论专家认为患者骨髓病理提示CD20、CD23表达阳性,CD5、CD10等表达阴性,可排除滤泡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等诊断,结合患者脾脏肿大,综合考虑边缘区淋巴瘤。薛宏伟教授认为,由于患者一般情况差,因此治疗上以VP-16和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而来那度胺是边缘区淋巴瘤的重要治疗药物,建议尝试联合治疗,以期获得临床缓解。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感谢3个MDT团队带来的精彩病例讨论。通过共同交流,各MDT团队进一步开拓了临床诊疗思路。感谢正大天晴提供的学术平台,也感谢全国专家同道的线上参与,期待下次交流。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Grace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9月21日
陈熙
南华大学 | 衡阳医学院
领航MDT,航行万里!第四期淋巴瘤多学科会诊再扬帆👍
2021年09月14日
汪惠斌
歙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同舟共济杨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2021年08月18日
谭兴超
岳池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综合治疗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