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一例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过

2020年04月02日
作者:肺癌MDT
来源:肺癌多学科会诊

【多学科会诊病例】:患者付JX ,女,43岁。2016-11-21 以 “头痛1月,右眼视物模糊10天”为主诉入住某三甲医院眼科。测血压180/120mmHg。无高血压病史。眼底检查:双眼视神经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散在少量渗出、出血,静脉轻度迂曲扩张,动脉变细。

多学科会诊病例

患者付JX ,女,43岁。2016-11-21 以 “头痛1月,右眼视物模糊10天”为主诉入住某三甲医院眼科。测血压180/120mmHg。无高血压病史。眼底检查:双眼视神经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散在少量渗出、出血,静脉轻度迂曲扩张,动脉变细。
CT扫描:双侧肾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肾上腺外侧支占位,考虑腺瘤。转入该医院的泌尿外科,于2016-11-30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腺中下部,呈金黄色,大小约1.5cm×1.5cm。术后病理:嗜铬细胞瘤。术后血压恢复正常。

2年半以后

患者于2019年4月开始出现无诱因地大汗淋漓并持续较长时间,间断性左胸和左后背部疼痛伴胸闷、盗汗,坐位时左侧腹痛伴腰痛,站立或平躺时可自行缓解。血压升高,最高达到 208/120mmHg,服用美托洛尔+贝那普利+吲达帕胺能使血压控制在140/90~170/100mmHg水平。
2019-7-30再次到这家医院泌尿外科就医,CT扫描发现脊柱左侧旁软组织密度影。血浆化验结果如下:肾素活性(卧位) 16.6 (0.15-2.33ng/ml/h);肾素活性(立位) 23.2 (0.1-6.56ng/ml/h);血管紧张素II(卧位) 111.1 (25-60pg/ml);血管紧张素II(立位)120.6 (50~120pg/ml);醛固酮(卧位) 454.9 (30~160pg/ml);醛固酮(立位) 1442.6(70-300pg/ml)。
之后转到该院神经内科住院2周,进行了一系列影像学检查,没有明显纵隔占位的性质。

最后患者辗转来到郑大一附院就医,经肺癌多学科会诊倾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转移至后纵隔,肿瘤不均匀强化,可直接手术切除转移灶。收住胸外科病房,复查胸部CT如下所示:

于2019-11-18,在郑大一附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膜粘连烙断术”。术后病理:嗜铬细胞瘤。术后血压恢复正常。

知识加油站

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病人中患病率为0.05%~0.2%,发病高峰为20~50岁。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且多为一侧性;肾上腺外的瘤主要位于腹膜外、腹主动脉旁。多良性,恶性者占10%。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甚大,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心衰或脑出血等。嗜铬细胞瘤大约10%在肾上腺外,10%呈恶性,10%为家族性,10%出现于儿童,10%瘤体在双侧,10%为多发性。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儿茶酚胺分泌过量有关,表现有高血压、头痛、心悸、高代谢状态、高血糖、多汗。其常见症状和体征如下:

1. 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为本症的主要和特征性表现,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典型的阵发性发作常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可达200~300/130~180mmHg,伴剧烈头痛,全身大汗淋漓、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前区和上腹部紧迫感、疼痛感、焦虑、恐惧或有濒死感、皮肤苍白、恶心、呕吐、腹痛或胸痛、视力模糊、复视,严重者可致急性左心衰竭或心脑血管意外。

心脏病变大量儿茶酚胺可致儿茶酚胺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部分病例可致心肌退行性变、坏死、炎性改变等心肌损害,而发生心衰。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可致左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2. 代谢紊乱

高浓度的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而使耗氧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可致发热、消瘦。肝糖原分解加速及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而使糖耐量减退,肝糖异生增加。少数可出现低钾血症,也可因肿瘤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而致高钙血症。

3.其他表现

过多的儿茶酚胺使肠蠕动及张力减弱,故可致便秘、肠扩张、胃肠壁内血管发生增殖性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致肠坏死、出血或穿孔;胆囊收缩减弱,Oddi括约肌张力增强,可致胆汁潴留、胆结石。病情严重而病程长者可致肾衰竭。膀胱内副神经节瘤患者排尿时,可诱发血压升高。在大量肾上腺素作用下血细胞发生重新分布,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多,有时红细胞也可增多。此外,本病可为Ⅱ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EN)的一部分,可伴发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肾上腺腺瘤或增生。

检查

1.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测定

尿中儿茶酚胺、香草基杏仁酸、3-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及其总和(TMN)均可升高。

血浆儿茶酚胺和DHPG测定:血浆儿茶酚胺值在本病持续或阵发性发作时明显高于正常。仅反映取血样即时的血儿茶酚胺水平,故其诊断价值不比发作期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水平测定更有意义。

2. 肾上腺CT扫描

CT 是目前首选的定位检查手段。嗜铬细胞瘤在CT上多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出血区或钙化灶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或略有强化。CT诊断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达到93%~100%,但特异性不高,只有70%。对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如腹腔内小而分散的肿瘤不易与肠腔的断面相区分,因此有可能漏诊。

3. MRI  
MRI 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T相似,其优势在于是三维成像,有利于观察肿瘤与周围器官与血管的解剖关系。
4. 同位素131Ⅰ标记MIBG扫描 
MIBG(间碘苄胍)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类似物,可被摄取和贮存于嗜铬细胞瘤内,经同位素131Ⅰ标记后,能显示瘤体。 

治疗

嗜铬细胞瘤一旦确诊并定位,应及时切除肿瘤,否则有肿瘤突然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危象的潜在危险。近年来,随着生化试验及显像技术的发展,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技术大为提高,因此术手术成功率得以提高。术前应采用α受体阻滞药使血压下降,减轻心脏负荷,并使原来缩减的血管容量扩大,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1. 各种降压药物治疗 重视高血压危象的治疗
2.131Ⅰ-MIBG治疗  主要用于恶性及手术不能切除的嗜铬细胞瘤。
3. 术后处理  在肿瘤切除后,患者血压很快下降。如术后仍存在持续性高血压,可能是肿瘤未切除干净或已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儿茶酚胺在手术后710天即可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在术后1周时要测定儿茶酚胺或其代谢物以明确肿瘤是否完全切除。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或者恶性肿瘤扩散的患者,可以长期药物治疗。多数的肿瘤生长很慢。应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以及a甲基酪氨酸长期治疗可有效抑制儿茶酚胺合成。
4.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恶性嗜铬细胞瘤可以在腹膜后复发或是转移到骨、肺、肝脏等处。复发有可能在第1次术后的数年或数十年后才发生,需要长期随诊观察。放疗虽效果不是很好,但对控制骨转移有好处。可以联合应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达卡巴嗪(甲氮咪胺)化疗。

预后

如能早期诊断则预后可明显改善。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之下手术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因为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的复发率高,建议每年复查1次。若测定值异常,再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恶性嗜铬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低于50%完全切除肿瘤而高血压治愈的患者约70%,其余者仍有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复发,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通常降压药物可以良好控制血压。

排版编辑:PD

评论
2021年04月06日
孙宇
安丘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各位老师遇到过嗜铬细胞瘤脑转移吗?
2020年04月04日
刘会岭
滨州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20年04月03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病人中患病率为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