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四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丨马军教授:大咖云集,精彩无限

2019年09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2019年9月8日,第四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哈尔滨站会议召开的最后一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本次大会主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就此次大会的亮点以及淋巴瘤药物研发的未来展望进行了访谈。马军教授的妙语连珠和精彩点评,您不容错过。

               
马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席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大咖云集,精彩无限

马军教授:今年大会初衷是设计400人的规模,但出乎意料将近1000人参加,而且企业非常积极。作为交叉科学,在抗肿瘤的道路上,不应单纯依靠肿瘤医生和肿瘤研究者,必须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与药企、患者、学会等紧密联合才能形成巨大的能量。

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是结合了基础研究的学者,比如,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围绕创新药如何与肿瘤治疗联合、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中进行了精彩讲解。比如,BTK抑制剂转化到白血病的应用,便是因为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非常有效,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有效率约80%,这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临床转化。施一公院士专研于生命科学,非学医出身,我们也是第一次邀请生命科学家来讲转化研究,效果非常成功。而施一公院士对本次会议也很感兴趣,连续参会两天,进行了多场报告。

又如邵峰院士——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常务所长、业务所长,是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邵院士讲蛋白质、肿瘤的早期发现以及创新药物的结构突破,惊呆了在座的所有人。这两位科学家真是非常了不起。

同时,我们邀请了于金明院士。于金明院士从事放疗研究,但在放疗与免疫治疗结合方面很有研究,其在应用于淋巴瘤治疗做出了突破创新,演讲也是非常精彩。另外,我们还邀请到了美国淋巴瘤联盟主席Owen O’Connor教授。Owen教授是顶级的国际淋巴瘤专家,将PD-1抑制剂联合其他单抗应用于非常罕见、治疗非常困难的NK/T淋巴瘤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全球淋巴瘤研究中有一大半的PI便是Owen教授,同时Owen教授还是美国FDA的审评专家。在此次大会上,Owen教授对世界上治疗淋巴瘤的药物进行了很好的概述。另外,还有Franco Cavalli教授推荐的Anastasios Stathis教授,在淋巴瘤免疫治疗、CAR-T治疗等方面很有研究。本次大会除了安排大咖院士以外,还邀请了很多年青医生如宋玉琴教授、白鸥教授等,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临床经验。

整体而言,本次会议安排得非常漂亮。我们还安排了18场早餐会、午餐会和晚餐会,场场爆满。会议的第二天,我们设立了7个专场和3个小会场,7个专场分别是白血病专场、淋巴瘤+骨髓瘤专场、MDS/MPN专场、儿科淋巴瘤专场、病理专场、放射治疗专场和药监政策专场。今年一个最大的创新便是邀请了国内40多个前10名药物研发企业的CEO、全国前40名的研发总监都亲临大会,阵容豪华。在药监政策专场,第一次将临床医生、国内顶级专家如李进教授、研发企业CEO、投资企业CEO以及国家药监部门相关领导聚集,一起探讨新药研发。另外,本专场还特地邀请了3位企业家来介绍他们各自独特的创新之路,现场异常火热。

在长达一天半的会议中,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将医生关注的新进展、规范治疗讲解得非常清楚;在药监政策专场,一起探讨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的药物研发以及思路。虽然场次很多,我们感觉也很疲惫,但收获满满,因为本次会议非常接地气。黑龙江省省长也非常重视,亲自会见科学家;哈尔滨市长还亲自介绍哈尔滨市,此次会议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能够成功举办。因此,我认为医生、政府管理机构、药监部门和研发部门应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中国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包括儿科白血病和淋巴瘤、病理、放射治疗等取得新的进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一定可以和欧美国家齐肩。

春华秋实,期待创新药研发硕果累累

马军教授:淋巴瘤是一个小瘤种,但是在临床试验中的有48个新药,实体瘤也才68个。比如,实体瘤肺癌参与临床试验的有16000多人,而淋巴瘤有6800多人,而病源数上两者相差几百倍。为什么淋巴瘤试验人数如此之多?这是因为淋巴瘤药物倍出。当前淋巴瘤研发药物主要是三类:一个是单克隆抗体,以美罗华(利妥昔单抗)为主,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愈率达60%左右。第二类以传导系统和微环境为主,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BCL-2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等。最后一类是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以及CAR-T疗法,这些新药或新方法在淋巴瘤领域的疗效非常好。

可以说,淋巴瘤是肿瘤治疗的前哨,靶向治疗和精准治疗最早应用于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虽然淋巴瘤领域拥有众多的治疗药物,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比较落后,即便有12个单克隆抗体、2个生物等效性药物、6个靶向药物均被批准,但全球有42个单克隆抗体、186种小分子抑制剂,而我们目前仅有30几种。又如CAR-T细胞治疗,国内目前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被批准临床使用。

此外,国内临床试验还存在“一窝蜂”的现象,比如已批准了5家企业的PD-1抑制剂,但仍有48家企业在研发,没有意义。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走创新之路,研发安全性和疗效性俱佳的好药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医、药、研、监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交叉,联合基础研究,才能把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中。

我认为,中国已来到创新药的春天,虽然还不成熟,但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必将能等来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仍还很长,但为中国的患者服务、生产出更多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la

评论
2019年09月17日
纪荣浪
厦门市第三医院 | 肿瘤内科
2019年09月16日
裴波
乌海市樱花医院 | 肿瘤科
学习了
2019年09月12日
钱跃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