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下一站,ALKoma!

2015年09月18日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首次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亚群中被发现[1-3]。2007年,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 NSCLC)中发现了EML4(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与ALK的融合,并且证实了ALK融合是肺腺癌发生的驱动基因[4]。随后,ALK异常在其他肿瘤中相继被发现[5,6],同时抗ALK治疗在多种肿瘤尤其是肺癌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肿瘤学家提出了ALKoma的概念。

随着ALKoma概念的深入人心,今天CSCO年会迎来了期待已久的ALKoma专场会议, 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作了开篇演讲,从广东省人民医院团队的研究确定了克唑替尼一线治疗优于二线治疗,强调克唑替尼的尽早用、多获益;ALK不同变体对克唑替尼疗效无差异,但ALK丰度与克唑替尼疗效存在相关性。周彩存教授从IPASS研究到PROFILE 1014研究展望了NSCLC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探讨了肺癌精准治疗中的瘤内异质性,TKI耐药治疗策略等研究热点,高瞻远瞩为肺癌精准治疗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张会来教授,陈嘉教授,杨衿记教授和王征教授分别介绍和探讨了ALK阳性淋巴瘤,其他实体瘤,及目前比较棘手的焦点问题EGFR/ALK双突变肿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ALKoma概念的提出,开创了肿瘤分子分型的先河,同时也对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已经在13种不同肿瘤中发现了ALK融合,在8种不同肿瘤中发现了ALK突变或扩增 [6]。而这些以ALK异常为主要驱动基因的肿瘤被称为“ALKoma”。正是ALK融合在NSCLC中的发现,带来了抗ALK治疗的飞速发展。仅仅经历4年的时间,美国FDA即批准了第一个ALK抑制剂克唑替尼用于晚期ALK阳性NSCLC的治疗,创造了肿瘤研发的新历史,带来的不仅是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飞跃,更是精准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克唑替尼的问世也改变了肿瘤药物研发的模式即先找到靶点后研发药物,从此,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的速度超乎想象。

同时,ALK抑制剂在NSCLC外的ALKoma方面的研究也方兴未艾。肿瘤分子分型为基础的“篮子试验”(basket trial)也是深受ALKoma概念的影响,无论患者为何种肿瘤,根据他们的基因异常相同而接受相同的靶向药物治疗,这种药物研发模式也大大加速着肿瘤药物的研发,让更多地肿瘤患者更早更多生存获益。

ALKoma是第一个以基因改变来分类的肿瘤分类模式,可以预见更多的肿瘤分子分型随着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将产生,如 “BRAFoma”等。

期待从ALKoma取得的研究进展推动 “BRAFoma”等的研究,带来更多精准肿瘤治疗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Science 1994;263:1281–4

2. Blood 1998;91:2076-84

3. Blood 1999;94:3509-15

4. Nature 2007;448:561–7

5. Nature 2008;455:971-4

6. Nat Rev Cancer 2013;13:685-700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