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彬教授&吴宇教授:立足循证,共话RAIR-DTC诊疗的优化之策

11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RAF V600E突变是导致MAPK通路的持续异常激活的关键因素之一[1]。而MAPK通路异常激活是导致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并演变为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性甲状腺癌(RAIR-DTC)的核心机制。当前RAIR-DTC的系统治疗以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TKIs)为主,但这类药物安全性问题突出,且后线治疗路径不明确,临床需求亟待进一步满足。


随着学界的不断探索,精准治疗观念在甲状腺癌治疗领域日益深入,国内外指南针对特定分子亚型(NTRK、RET、BRAF)的RAIR-DTC患者优先推荐单一靶点药物已可及。基于此,【肿瘤资讯】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彬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吴宇教授,共同立足循证,共话RAIR-DTC诊疗的优化之策。   

张彬教授采访

Q1. MAPK通路在RAIR-DTC中的致病机制如何?靶向该通路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张彬教授:当BRAF V600E突变发生时,会导致 MAPK通路的持续异常激活,引发细胞周期失控、凋亡受抑及血管生成增强[1]MAPK通路异常激活是导致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并演变为RAIR-DTC的核心机制之一。该通路的持续激活会抑制关键的甲状腺转录因子,如 TTF1 和 PAX8,并导致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基因的表观遗传学沉默,使癌细胞丧失摄碘能力[2-8]

基于MAPK通路在RAIR-DTC发病中的核心地位,靶向该通路的治疗策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抑制异常激活的MAPK信号可恢复甲状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尤其NIS 的重新表达)可恢复肿瘤细胞的摄碘能力[9]。这种“再分化”策略为RAIR-DTC患者重新获得RAI治疗敏感性提供了可能。

其次MAPK通路的异常激活不仅导致失分化,还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因此精准抑制MAPK通路可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相比于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广谱作用,针对MAPK通路的精准治疗具有更强特异性和更低脱靶毒性。BRAF抑制联合MEK抑制的垂直双重阻断,能有效抑制肿瘤的增殖,且能够逆转由通路异常激活所导致的NIS表达沉默[10,11]。总之,靶向BRAF/MEK通路既能直接抗肿瘤,也是一种恢复细胞分化功能的创新治疗模式。

吴宇教授采访

Q2. 近年来精准治疗观念在甲状腺癌治疗领域日益深入,国内外指南针对特定分子亚型(NTRK、RET、BRAF)的RAIR-DTC患者优先推荐单一靶点药物已可及。您在临床中会如何为该类患者选择治疗方案?

吴宇教授:当前RAIR-DTC的系统治疗以mTKIs为主,尽管这类药物较传统化疗可延长PFS,但其安全性问题突出,后线治疗路径不明确,临床需求亟待进一步满足[12]。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推进和甲状腺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化,RAIR-DTC的治疗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目前,NCCN、CSCO等权威指南一致强调,对携带特定驱动基因变异的患者应优先选择相应的单靶点精准治疗。这一重要转变标志着甲状腺癌治疗模式从传统的经验性用药向精准分子靶向治疗的根本性转型。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强烈建议对所有RAIR-DTC患者进行全面分子检测,系统性识别BRAF V600E、RAS、TERT、ALK、NTRK和RET等关键驱动基因变异,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当前研究证实,单靶点抑制剂通常优于mTKIs,具有更高的客观缓解率和更低的脱靶毒性反应发生率。

另需指出的是,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还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肿瘤负荷、既往治疗反应及合并症等因素。对于高龄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复杂病例,应优选安全性更佳、作用机制更明确的单一靶向治疗药物,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风险。

综合而言,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靶向治疗正在重塑RAIR-DTC的临床管理范式。通过有机整合分子诊断技术、患者综合评估、动态监测随访和多学科团队协作等核心要素,我们将构建更科学的个体化治疗体系,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临床预后,以彰显现代精准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循证治疗的实践价值。

小结

总结而言,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靶向治疗正在重塑RAIR-DTC的临床管理范式。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推荐对携带特定驱动基因变异的患者应优先选择相应的单靶点精准治疗。期待在精准诊疗时代大背景下,临床积极构建更科学的个体化治疗体系,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临床预后,彰显现代精准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循证治疗的实践价值。

专家简介

张彬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
美国头颈外科协会(AHNS) 通讯会员
北京市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常委,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甲状腺癌专家委员、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7种核心杂志编委
获得2007年中华医学会三等奖
第一或通讯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
12项课题负责人(国自然1项,省部级4项,院校级7项)

吴宇 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诊医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党支部书记、行政副主任
福建省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甲状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第一届黑色素瘤质控专委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兼秘书
福建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青委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第7批健康科普讲师
福州市科普协会健康传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1] Frémin C, Meloche S. J Hematol Oncol. 2010;3:8.
[2] Bahar, et al.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8, 455 (2023).    
[3] Yadav V, et al. Pharmacol Ther. 2015 May;149:139-49.    
[4] Oh, et al. Theranostics, 11(13), 6251–6277.    
[5] Roskoski R Jr. Pharmacol Res. 2012 Aug;66(2):105-43.   
[6] Zarkesh, et al.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22(1), 310.
[7] Virtakoivu R, Cancer Res. 2015 Jun 1;75(11):2349-62. 
[8] Weber R,  et al. Cell Immunol. 2021 Jan;359:104254. 
[9] Vu-Phan D, et al. Mol Cell Endocrinol. 2014 Apr 5;386(1-2):55-66.
[10] Del Curatolo,  et al.  J Exp Clin Cancer Res 37, 140 (2018).  
[11] Manuel Weber, et al,. Clin Cancer Res 1 October 2022; 28 (19): 4194–4202. 
[12] Schlumberger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Feb 12;372(7):621-30

审批码TAC0057111-117854,有效期为2025-11-19至2026-11-18,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