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杨爱民教授&郑向前教授:立足循证,展望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的全新蓝图

11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中国,其发病率已跃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1],其中超过95%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尽管大多数DTC患者预后良好,但一旦发展为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则预后显著变差,亟待精准治疗策略。BRAF V600E 突变为DTC中最核心的驱动基因变异,在RAIR-DTC中检出率更高[2],且与肿瘤侵袭性强、预后差显著相关。
基于此,【肿瘤资讯】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爱民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向前教授,共同立足循证,展望甲状腺癌精准诊疗的全新蓝图。

杨爱民教授采访

Q1. 针对需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DTC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趋势如何?如何结合分子分型、治疗响应及患者特征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杨爱民教授:当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DTC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尤其是放射性碘治疗的介入,大多可获得良好疗效。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碘难治的情况,即RAIR-DTC。对于此类患者,需开展综合性评估,并采取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及中期反馈,包括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以及核医学检查如SPECT-CT或PET-CT等影像学评估。这些手段不仅用于评价疗效,也有助于识别是否存在RAIR状态。一旦确认患者属于RAIR-DTC,则需启动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此基础上,首先应从分子层面进行分型评估,明确是否存在特征性基因变异,例如BRAF V600E突变、RET或NTRK融合等。根据分子分型结果,可选择目前已上市的多靶点或单靶点靶向药物。在启动治疗时,必须依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决策。对于存在明确的驱动基因变异的DTC,尽管目前一线治疗多选用多靶点激酶抑制剂(mTKIs),但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突破,单靶点药物也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展望未来,在精准治疗时代,RAIR-DTC的治疗除了基于传统综合治疗模式外,发展趋势势必将更加依赖于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准医疗,以实现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管理

郑向前教授采访

Q2. BRAF V600E突变在DTC中的发生率如何?国内外指南均推荐进行检测,请您分享检测BRAF V600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郑向前教授:BRAF V600E突变作为DTC中最核心的驱动基因变异,在DTC中发生率为50-8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检出率更可高达83%[2, 3]。这一高频突变贯穿DTC的发生、进展与预后,是实现DTC精准管理的分子关键点。当前,BRAF V600E检测的作用已体现在诊断、风险分层、靶向用药与长期随访全过程,具体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于在诊断层面。在甲状腺癌诊断早期,对病灶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FNAB) 是目前临床上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推荐方式,其具有创伤小、准确率高等优点。然而,仍有20%-30%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无法通过FNAB明确诊断[4]。BRAF V600E对于PTC具有近100%的高特异性[5],FNAB 细胞标本伴BRAF突变可以高度怀疑恶性结节。在 FNAB不典型结节中,通过BRAF V600E检测能够提升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其二在于治疗层面。BRAF V600E突变是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的核心参照,可指导手术方式选择及切除范围制定,131I治疗前评估,靶向药物选择等。对于进展性 RAIR-DTC,该突变是明确的系统性治疗靶点。

其三在于预后层面。BRAF V600E突变与肿瘤腺外侵犯、多发病灶、淋巴结转移、疾病分期晚等高风险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有研究提示BRAF V600E突变患者碘摄取能力更差,接受放射碘治疗后早期出现进展[6]。此外,BRAF V600E阳性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显著升高。国内外多部指南(如中国 CSCO、CACA 及 ATA、NCCN 等)已将其列入风险分层模型,实现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并指导复查频率和辅助干预的个体化管理[7-9]

小结

总结而言,BRAF V600E突变为指导RAIR-DTC精准诊疗的核心生物标志物。临床实践中,对RAIR-DTC患者进行常规的BRAF V600E检测,并依据结果合理应用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治疗策略。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基于BRAF V600E检测的精准分型与靶向干预,有望进一步优化RAIR-DTC的整体诊疗路径,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简介

杨爱民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核医学科系主任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核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继续教育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学科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学科技术与继续教育学组委员、医保政策工作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
陕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核医学组长
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陕西省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高等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通讯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评委。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20余篇,参编行业指南、专家共识7部。参与全国临床多中心研究3项,新药多纳非尼临床研究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编、参编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核医学教材专著等5部

郑向前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 科主任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 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 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Han B, Zheng R, Zeng H,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 Natl Cancer Cent 2024;4(1):47-53. (In eng).
[2]Fagin JA, et al. N Engl J Med. 2016 Sep 15;375(11):1054-67.   
[3] Kure S. et al,. J Int Med Res. 2019 Nov;47(11):5560-5572.   
[4]Qin JL, et al. Zhonghua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22 Apr 7;57(4):531-534.   
[5]Xing 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Jun;89(6):2867-72.
[6] Junshang Ge,et al. J Cancer. 2020 Jan 1;11(4):932-939.
[7]2025.V1)NCCN临床实践指南:甲状腺癌.   
[8]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CACA)甲状腺癌2025.    [9]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管理指南(2024 版).

审批码TAC0057108-117846,有效期为2025-11-18至2026-11-17,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