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权威专家巅峰对话:深度解读CheckMate 227研究,共探“O+Y”双免疫如何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

10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引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范式,正经历一场从传统化疗到免疫治疗的革命性变迁。CheckMate 227研究作为这场变迁中的里程碑,首次证实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O+Y”双免疫一线治疗能够为NSCLC患者带来显著且持久的生存获益,成功开创了“去化疗”的一线治疗新模式。肿瘤资讯特别邀请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杨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围绕该研究奠定的治疗新格局、精准获益人群的探索、不良反应的科学管理以及医患沟通的艺术等多维度,全面解读CheckMate 227如何重塑晚期肺癌的治疗生态。

杨农 教授
主任医师、博导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导
海南省肿瘤医院 长聘专家
第六届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2017-2024 八届全国“年度好大夫”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抗肿瘤药物专委会常委、肺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研发专委会委员
湖南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
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肺癌精准诊疗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湖南省呼吸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储天晴 教授
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血管靶向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肺癌学院 执行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委会肺癌学组 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学分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 委员
DIA临床科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CSCO理事CSCO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执笔人

董晓荣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 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专家委员会 常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湖北省女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崔久嵬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肿瘤科主任

吉林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吉林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与罕见靶点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开创“去化疗”新模式,CheckMate 227

奠定晚期肺癌双免疫治疗里程碑

杨农教授:CheckMate 227首次证实了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的双免疫治疗方案在晚期肺癌一线治疗中的显著生存获益,且无需依赖化疗。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化疗为主的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了“无化疗”的新选择,尤其适用于化疗不耐受或不愿接受化疗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双免联合方案能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6年OS率较化疗组显著提高(PD-L1≥1%:22% vs 13%),且缓解持续时间(DOR)更长,体现了持久的“拖尾效应”1

该研究随访时间长达6年,是目前晚期肺癌免疫治疗领域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之一。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双免联合方案的长期生存优势,提示部分患者可能实现肿瘤学意义上的“临床治愈”。例如,PD-L1≥1%患者中,肿瘤负荷降低≥80%的患者6年OS率高达59%1,远超化疗组。这种长期生存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CheckMate 227共纳入近 2000 例 (1739例)Ⅳ 期/复发性 NSCLC 一线患者,是 NSCLC 一线免疫治疗领域规模最大的 III 期研究之一1。大样本量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效力和临床可靠性,使结论更具说服力,为双免联合方案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崔久嵬教授:虽然样本量和随访时间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但开创性的“双免去化疗”治疗模式是CheckMate 227研究对临床探索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一模式不仅改变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还为后续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现如今,“O+Y双免王炸”方案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PD-L1肿瘤比例分数(TPS)≥1%、且无EGFR突变或ALK阴性的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肺癌双免疫联合疗法,亦将成为临床医生的新武器。

精准定位优势人群,CheckMate 227

探索双免疫治疗长生存获益新范式

储天晴教授: PD-L1≥1%是目前经CheckMate-227研究证实且被中国NMPA批准适应症所明确的优势人群。PD-L1表达是现阶段最明确的筛选指标。但精准定位不应止步于此。研究发现,对于携带KEAP1、STK11等特定基因突变的难治性患者,双免疫治疗相比化疗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这些突变往往导致对传统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反应不佳,双免疫疗法通过协同作用机制(CTLA-4促进T细胞激活增殖,PD-1协助效应T细胞识别杀伤肿瘤),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2

从作用机制上看,STK11/KEAP1突变会导致抑制性髓系细胞增多、CD8+ T细胞减少,使微环境呈免疫抑制性,属于“免疫冷肿瘤”。而“O+Y”双免疫方案能重编程髓系细胞并激活CD4+效应T细胞,从而逆转免疫抑制状态,破解耐药难题。这意味着,基因组学特征(如STK11/KEAP1突变)有望成为超越PD-L1表达、更精准地识别双免疫获益优势人群的生物标志物。

董晓荣教授:CheckMate 227研究拥有长达6年的随访时间,揭示了免疫治疗独特的“拖尾效应”和长期生存获益。通过长期随访,可以更准确地观察不同人群的生存获益情况,发现那些在长期治疗中持续受益的患者特征,从而进一步优化精准定位策略,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强化MDT协作与医患沟通,

构建“O+Y”双免疫治疗安全管理双支柱*

董晓荣教授:与化疗毒性不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机制独特,具有发生时间不确定、可累及任何器官的特点。这对临床医生的主要挑战在于需要从传统的化疗毒性管理思维,转变为对免疫过度激活的警惕与识别。关键在于认识到绝大多数irAE是可逆、可控制的,只要遵循“预防、早识、干预”的原则,便能有效管理。

应对挑战的核心是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基线状况(如自身免疫病史、器官功能),进行患者教育,是预防的第一步。治疗中主动监测至关重要,建立常规化随访机制,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以便在无症状期或早期发现异常。一旦发生irAE,则严格按照国际指南共识进行分级管理(如CSCO指南),确保响应迅速、处置规范。

储天晴教授:加强分级管理与多学科协作(MDT)的有效运用。irAE管理绝非肿瘤科医生单打独斗。其可控性体现在成熟的分级处理策略上,例如1级大多可对症处理并密切观察等等。对于激素效果不佳或特定器官的严重irAE(如心肌炎),启动多学科协作(MDT) 是成功管控的保障,及时邀请内分泌、消化、皮肤、神经等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共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

实现安全管理的另一支柱是高效的医患沟通与协同。通过治疗前详尽的知情同意和治疗中持续的宣教,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潜在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如腹泻、皮疹、乏力等),鼓励他们主动、及时报告,从而将绝大多数irAE控制在轻中度阶段。同时,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管理好可能需要激素替代治疗的内分泌等远期毒性,最终将irAE转化为一种可预测、可处理、可控制的慢性问题。

化解认知鸿沟,以信任与个性化沟通

实现精准医患共策

杨农教授:认知差异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体验差异性。医生与患者对化疗认知存在差异,根源在于二者角色与知识储备不同。医生凭借专业医学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深知化疗虽有一定不良反应,但通过科学评估与规范管理,其安全性整体可控,是抗击肿瘤的重要手段。而初诊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化疗副作用的了解多来自他人经历或片面信息,容易放大恐惧。这种差异提醒医生,在诊疗中要充分理解患者心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沟通,缩小认知差距,让患者正确认识化疗。

对于初诊患者对副作用的恐惧,建立信任是沟通的关键。临床医生要以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在介绍方案时,详细说明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预期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强调医生团队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管理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通过分享成功案例,让患者看到其他类似病情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

崔久嵬教授:在与患者沟通诊疗方案时,个性化沟通至关重要。每个患者的性格、文化背景、家庭支持情况等都不同,医生要根据这些特点调整沟通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焦虑的患者,沟通时要更加耐心、温和,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喜欢深入了解病情的患者,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医学资料和研究数据,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同时,关注患者的家庭情况,让家属参与到沟通中来,共同支持患者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为患者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指导。具体而个性化的指导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焦虑。除了常规谈话,还可采用面对面座谈、图文并茂的手册、二维码知识平台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提供专业守护与心灵慰藉。

*注:CheckMate-227 Part1研究中,NIVO + IPI组在所有随机患者中的3~4级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化疗组为36%。NIVO+IPI组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腹泻(17%)、皮疹(17%)、疲劳(14%)等[1]。更多详细信息请参照最新药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1. S.S. Ramalingam, et al. Six-year Survival and HRQoL Outcomes with 1L Nivolumab + Ipi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SCLC from CheckMate227. 2023 WCLC. OA14.03.
2. Ramalingam, S.S, et al., 2021. Abstract 4O. Presented at: ESMO Immuno-Oncology Congress, 2021.

视频:7356-CN-2500119

文章:7356-CN-2500118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nik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