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肺长TALK-CROWN研究者说】 周建英教授&周建娅教授 :5年零脑转引领新纪元,从慢病管理迈向临床治愈

10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格局已被彻底改变,治疗目标已从过去的延长生存期,逐步向“慢病化管理”乃至探索“临床治愈”迈进。其中,第三代ALK抑制剂洛拉替尼凭借其强大的疗效和卓越的颅内活性,在一线治疗领域备受瞩目。


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CROWN研究亚洲亚组的5年更新数据成为全场焦点,重磅报告了亚洲亚组的卓越获益,洛拉替尼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高达63%,更是首次在大会上详细披露了中国人群的关键数据——洛拉替尼组5年PFS率达到70%,基线无脑转移患者5年脑转移累积发生率为0%,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0%,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本土证据。回顾此前公布的CROWN研究全球人群5年随访数据,洛拉替尼组已取得了60%的5年PFS率,中位PFS仍未达到,创下了目前为止晚期实体瘤单药靶向治疗的最长PFS纪录,为ALK阳性NSCLC的治疗树立了全新标杆。进一步支持洛拉替尼作为亚洲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一线优选治疗。


为此,【肿瘤资讯】深度专访CROWN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英教授与周建娅教授,共同剖析CROWN研究亚洲亚组及中国人群数据,并探讨其如何重塑ALK阳性NSCLC的治疗理念与未来格局。

周建英
教授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名誉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全国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胸膜学组(筹)副组长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主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周建娅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浙江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烟草病学组委员,医学伦理分会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肿瘤标记物专委会常委
国家药监总局新药核查专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Sidney Kimmel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主参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亚洲亚组5年PFS率高达63%,疗效卓越且持久

周建英教授:本次CSCO大会上更新的CROWN研究亚洲亚组5年随访数据,再次印证了洛拉替尼卓越且持久的全身疗效,与全球人群获益高度一致。数据显示,在长达62.4个月的中位随访后,洛拉替尼组的中位PFS仍未达到(NR),5年PFS率高达63%。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了78%(HR=0.22),超过六成的亚洲患者在接受治疗5年后依旧没有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FS曲线在第3年到第5年间趋于平坦,这提示一旦患者从洛拉替尼治疗中获益,这种疗效就能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而且,在基线无脑转移的患者中,洛拉替尼持续展示出更优的PFS获益,亚洲亚组中洛拉替尼组的5年PFS率为64%。

在肿瘤缓解方面,洛拉替尼同样表现出色。亚洲亚组中,洛拉替尼组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81%,且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也未达到。这说明洛拉替尼能够诱导深度且极为持久的肿瘤缓解,为患者实现长期生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1.png

图1:研究者评估的PFS(亚洲亚组)

图片2.png

图2:基线无脑转移患者的PFS(亚洲亚组)

中国人群数据首度详解,5年PFS率高达70%,本土证据振奋人心

周建娅教授:本次数据发布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在学术会议上详细呈现了CROWN研究中20例中国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答案”。结果令人振奋,洛拉替尼在中国人群中展现出了更优的疗效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人群中,洛拉替尼组的5年PFS率达到了70%,中位PFS同样未达到。与克唑替尼组相比,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81%(HR=0.19)。在基线无脑转移的中国人群中,洛拉替尼组的5年PFS率为75%。此外,中国患者的ORR高达90%,且中位DOR仍未达到。这些强有力的本土证据,不仅再次验证了洛拉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卓越疗效,也为我们将其作为中国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增添了更足的信心和底气。

图片3.png

图3:研究者评估的PFS(中国人群)

图片4.png

图4:基线无脑转移患者的PFS(中国人群)

攻克长生存“拦路虎”,刷新脑转移预防新纪元

周建英教授:脑转移是ALK阳性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长生存路上的“拦路虎”。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一旦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死亡风险也成倍增加。因此,临床上对于脑转移的管理,必须将重点从“治疗”前移至“预防”,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洛拉替尼凭借其小分子、优化的亲脂性以及有效规避P-gp等外排泵的独特结构特点,能够高效穿透血脑屏障,在颅内展现出强大的疗效。CROWN研究亚洲亚组的数据出色诠释了这一点:亚洲亚组5年随访,洛拉替尼组中位至颅内进展时间仍未达到(95% CI, NR‒NR) ,仅1例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洛拉替尼组5年无颅内进展率98% (95% CI, 84–100) ,克唑替尼组为16% (95% CI, 4–36)。尽管每8周进行一次肿瘤评估包括头颅影像学 (MRI) 检查,洛拉替尼组颅内进展发生率仍很低。对于基线无脑转移的患者,洛拉替尼一线治疗5年的累积脑转移发生率为0%。在中国人群中,这一数据同样为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意味着洛拉替尼能够为患者的大脑建立起坚固的“保护屏障”,将脑转移风险降至极低。

这种强大的脑保护作用,使得ALK阳性晚期NSCLC的治疗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脑转移发生后再去补救,而是可以在一线治疗之初就进行主动地、前瞻性地预防。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而且保障了他们长期的生活质量,为实现“临床治愈”的最终目标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图5:研究者评估的至颅内进展时间

图6:CROWN研究亚洲亚组中基线无脑转移患者脑转移累积发生率

“好药先用”,从慢病化管理迈向临床治愈

周建娅教授:CROWN研究的空前成功,正推动着我们将ALK阳性晚期NSCLC的治疗目标从“慢病化管理”向追求“临床治愈”迈进。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核心策略就是“好药先用,尽早获益”。
洛拉替尼带来的长生存既是对其卓越疗效的肯定,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当患者能够带瘤生存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如何进行有效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就成了临床医生面临的新课题和新要求。我们需要转向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规划模式,与患者共同迈向“临床治愈”。这包括:

精细化随访与管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管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CROWN研究显示,延长随访并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常见不良反应,通过积极的降脂治疗和剂量调整,大部分是可控可恢复的,且并未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探索耐药机制与后续治疗:CROWN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洛拉替尼一线治疗后,在血浆ctDNA中未检测到新的ALK耐药突变,耐药机制主要是旁路激活。这提示我们需要通过二次活检等手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后续治疗策略。

构建全新的医患沟通与管理模式:治疗目标不再仅仅是短期缓解,而是保障患者的高质量长生存。我们需要加强患者教育,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涵盖长期疗效监测、用药管理及医患共策在内的全新管理机制,帮助患者真正回归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小结

CROWN研究的5年临床数据已经展示:一线使用洛拉替尼,凭借其前所未有的PFS获益和有效的脑转移预防能力,是最大化ALK阳性NSCLC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一步。这一策略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长、更高质量生命的希望,也正引领着我们共同迈向“临床治愈”的崭新时代。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