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说文解药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从数据看戈舍瑞林微球的临床价值

10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球技术,作为先进药物递送系统的代表,曾是我国医药研发领域长期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壁垒之一。如今,一款自主创新的新一代微球产品的问世,不仅打破了这一局面,更被视为“民族的骄傲”。它究竟凭借怎样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剂型的超越?


本期【说文解药】特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从药学原理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视角,系统阐释了戈舍瑞林微球如何通过平台技术的革新,引领卵巢功能抑制(OFS)治疗的升级。

吕铮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擅长乳腺癌的诊治。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科技厅课题5项,发表SCI及中华核心系列文章十五篇!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三十余项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法肿瘤康复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乳腺癌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原发灶不明委员会 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乳腺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暨医联盟委员
第一届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吕铮教授首先指出,所有长效缓释制剂的理想目标,都是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零级释放”——即以恒定速率释放,不受时间与药物浓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平稳、可预测的疗效。为达到这一目标,一个理想的微球必须具备形态光滑饱满、粒径均一、包封率高和突释效应低四大要素。吕教授进一步解读,戈舍瑞林微球之所以能高度符合这些标准,源于其在三大核心技术上的系统性突破:

  • 更稳定的“星型”结构骨架: 创新的星型PLGA结构,相较于传统线性结构,物理稳定性更强,能更有序、更致密地包裹药物,为高包封率(>90%)和后续的平稳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 更智能的“水包油包固”工艺: 先进的二次封装技术,通过油相将固态的药物核心与外部水相环境隔离。这一“保护层”巧妙地解决了戈舍瑞林这类多肽药物在复杂环境下易降解、失活的难题,确保了药物的稳定与活性。

  •  更可靠的国际标准生产: 符合FDA标准的生产与质控体系,确保了产品批次间的高度均一性,为安全、可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保障。

吕教授强调,正是这一系列技术的集成,使戈舍瑞林微球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呈现出显著优势:其血药浓度曲线平稳,可持续覆盖整个28天周期,且无药物蓄积风险;相比之下,第一代微球存在明显的初始“突释”效应和后期浓度不足风险,而传统植入剂则存在释放波动大、24天后药物浓度便无法检出的问题。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临床专家对这一技术突破的临床转化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更广阔的视角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需要长期OFS治疗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而言,戈舍瑞林微球不仅通过其持久稳定的卵巢抑制效果(尤其在<45岁年轻患者中优势更明显),更通过细针头(21G vs 植入剂16G)带来的体验改善,是OFS治疗的“更优解决方案”。

更具启发性的是,专家们指出,这一先进平台的成功也催生了新的临床思考与未来探索方向:例如,此项稳定的缓释技术,未来是否能应用于化疗药物,以优化其治疗窗口?在用于化疗前卵巢功能保护时,其平稳起效的模式相较于“冲击式”起效的药物,在临床获益上有何差异?治疗结束后,它对患者月经功能的恢复周期又有何影响? 这些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临床关注点已从单纯的药物替代,转向了对这一创新平台未来潜力的深度挖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ik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