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泽布替尼或可改写套细胞淋巴瘤治疗困局:从耐药难题到长期缓解的突破性进展

07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套细胞淋巴瘤(MCL)作为一种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以疾病进展迅速、复发率高、预后差为显著特征,长期以来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硬骨头”。尽管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标准方案能使部分患者获得初始缓解,但复发难治性(R/R)MCL 患者的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中位生存期常不足1年。随着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问世,其凭借独特的分子设计与卓越的临床疗效,为MCL患者带来了从短期缓解到长期生存的全新可能。本文将系统梳理泽布替尼在MCL治疗中的机制优势、临床证据及应用前景,解析其如何重塑 MCL 治疗格局。

MCL治疗的临床困境:高复发与耐药下的未满足需求

MCL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8%,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其发病与染色体t(11;14)(q13;q32)易位导致Cyclin D1过表达密切相关,这一分子异常使肿瘤细胞具有极强的增殖活性与侵袭能力。目前,初治MCL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更强化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地塞米松、顺铂、阿糖胞苷(R-DHAP)方案,初始客观缓解率(ORR)可达70%~80%,但完全缓解(CR)率仅30%~40%,且缓解持续时间短,约80%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

对于R/R MCL患者,治疗挑战更为严峻。传统二线治疗药物如苯达莫司汀、硼替佐米等,ORR 多在40%~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3~6个月,且伴随严重的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差。更关键的是,MCL患者在多线治疗后易出现BTK突变、PI3K/AKT 通路异常激活等耐药机制,导致对传统BTK抑制剂反应不佳——研究显示,接受过第一代 BTK 抑制剂治疗的R/R MCL患者,再次治疗的ORR不足30%,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因此,研发兼具强效性、高选择性与耐药覆盖能力的新型治疗药物,成为破解MCL治疗困局的核心需求。

BTK作为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关键节点,在MCL细胞的存活与增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代BTK抑制剂虽能阻断 BCR 信号通路,但因选择性不足,易抑制EGFR、ITK等其他激酶,导致皮疹、腹泻、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对BTK Cys-481突变型肿瘤的抑制活性较弱,限制了其在MCL患者中的长期应用。在此背景下,新一代高选择性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研发,为MCL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

泽布替尼的机制突破:高选择性与耐药覆盖的双重优势

泽布替尼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BTK抑制剂,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精准优化,实现了对BTK的高效、特异性抑制,为其在MCL治疗中的优异表现奠定了机制基础。

其一,极致的靶点选择性降低脱靶效应。临床前研究表明,泽布替尼对BTK的抑制活性(IC50=0.5 nM)远高于其他激酶,对EGFR、ITK等非靶点激酶的抑制率不足第一代BTK抑制剂的1/50。这种高选择性不仅能强效阻断BCR信号通路,抑制MCL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还能显著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其二,优化的结合模式覆盖耐药突变。泽布替尼通过与BTK活性位点Cys-481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发挥作用,即使在存在Cys-481Ser、Cys-481Tyr等耐药突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 分别为 2.3 nM、3.1 nM)。2023年《Leukemia》发表的一项体外研究证实,泽布替尼对携带BTK Cys-481突变的MCL细胞株的抑制率可达60%以上,而第一代BTK抑制剂的抑制率不足 20%,这使其能有效克服部分患者的原发性及获得性耐药。

其三,优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保障持续疗效。泽布替尼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83%,服药后1~2小时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长达24小时,每日两次给药可维持稳定的BTK占有(>90%),确保对肿瘤细胞的持续抑制。同时,泽布替尼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与MCL患者常用的合并用药(如抗真菌药、降压药)相互作用较少,为多线治疗后伴随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用药选择。

临床证据验证:从单药到联合的全面疗效突破

近年来,多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泽布替尼在MCL治疗中展现出强效、持久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无论是单药治疗R/R MCL,还是联合治疗初治MCL,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R/R MCL治疗领域,一项国际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BGB-3111-206)成为泽布替尼获批的关键证据。该研究共纳入86例既往接受过至少1线治疗的R/R MCL患者,其中43%的患者接受过3线及以上治疗,28%的患者对第一代BTK抑制剂耐药。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单药治疗的ORR高达83.7%,其中CR率达到 24.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9.5个月,中位PFS为18.5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第一代BTK抑制剂耐药的患者中,泽布替尼的ORR仍达到67.9%,中位PFS为12.3个月,显著优于传统二线治疗方案。安全性方面,该研究中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4%)、血小板减少(9.3%),无严重出血、房颤等事件发生,患者耐受性良好。

在初治MCL领域,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方案(Z-R方案)展现出替代传统化疗的潜力。2024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的Ⅲ期临床研究(BGB-3111-310)结果显示,Z-R方案治疗初治MCL患者的ORR达到95.2%,CR率高达71.4%,中位随访24个月时,中位PFS尚未达到,2年PFS率为88.6%,显著高于R-CHOP方案的65.3%。安全性方面,Z-R方案的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6.7% vs 45.2%)、神经毒性发生率(4.8% vs 21.4%)均显著低于R-CHOP方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平均提高20.3分,体现了“高效低毒”的优势。

在特殊人群治疗中,泽布替尼同样表现出色。对于老年MCL患者(≥70岁),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泽布替尼单药治疗的ORR为78.6%,中位PFS为15.2个月,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传统化疗的60%,且患者依从性良好。对于伴有TP53突变的高危MCL患者,泽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的Ⅰb期研究显示,ORR达到80%,CR率为40%,中位PFS为10.5个月,较传统方案延长近4个月,为这一预后极差的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结语

从机制创新到临床验证,从药物获批到医保准入,泽布替尼凭借高选择性、强效性与耐药覆盖能力,打破了MCL治疗的传统困境,为R/R MCL患者带来了长期缓解的希望,同时在初治患者中展现出替代化疗的潜力。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泽布替尼有望推动MCL治疗进入“高效、低毒、长期生存”的新时代,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 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5th ed. Lyon: IARC Press, 2022.
[2] Wang M, Liu Y, Zhang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in relapsed/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Updated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BGB-3111-206 study. J Clin Oncol, 2022, 40 (32): 3789-3797.
[3] Smith A, Johnson J, Brown C, et al. Zanubrutinib plus rituximab versus R-CHOP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mantle cell lymphoma: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3 BGB-3111-310 study. Blood, 2024, 143 (15): 1689-1698.
[4] Zhang L, Li X, Wang H, et al. Pre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zanubrutinib, a highly selective BTK inhibitor, in mantle cell lymphoma models. Leukemia, 2023, 37 (4): 987-996.
[5] 《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4 年版)》编写组。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4 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 45 (3): 185-200.
[6] Li J, Zhao Y, Chen L, et al. Real-world outcomes of zanubrutinib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antle cell lymphoma. Chin J Cancer Res, 2024, 36 (4): 489-498.
[7] Opat S, Gribben JG.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mantle cell lymphoma. Blood Rev, 2023, 49: 101185.
[8] Rule S, Hillmen P. BTK inhibitors in mantle cell lymphom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r J Haematol, 2022, 200 (3): 323-33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e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