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王坤教授:精准靶向,动态调整,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迈入个体化决策时代

09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2025 CSCO

在备受瞩目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乳腺癌精准治疗专场再次成为焦点。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王坤教授发表了题为《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的精准治疗和疗效预测》的精彩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当前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从“一刀切”模式向基于疗效反应和多维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动态调整”新范式的深刻变革。

报告以前沿的临床研究数据为依据,重点探讨了治疗策略的“降阶”与“升阶”,并深入剖析了疗效预测的前沿工具,为临床实践描绘了一幅更加精准、高效、低毒的治疗蓝图。【肿瘤资讯】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新辅助治疗:从“千人一方”到“量体裁衣”的转变

HER2阳性乳腺癌曾因其高侵袭性、高复发风险而被视为预后不良的亚型。然而,随着抗HER2靶向药物的问世与普及,其治疗格局已被彻底改写。新辅助治疗,即术前全身治疗,作为现代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意义已远超传统观念中的“为手术创造条件”。

1.jpg

王坤教授在报告中强调,新辅助治疗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两大层面:

1.     手术目的优化

 对于初诊时肿瘤负荷较大、无法直接手术或难以保乳的患者,新辅助治疗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为实现根治性手术或保乳手术创造机会,同时更好地清除区域淋巴结的微转移灶。

2.     指导后续决策:

 新辅助治疗如同一次“体内药敏试验”,通过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尤其是能否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为后续的辅助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关键信息,从而实现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调整。

传统的治疗模式是“手术→辅助化疗”,而新辅助模式则演变为“新辅助治疗→手术→根据pCR情况决定后续辅助治疗”。这种模式的转变,使得我们能够基于患者的真实治疗反应,对治疗不足的患者进行“强化辅助、提高生存”,对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则探索“精准降级、减少毒性”。

2.jpg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降阶梯”与“升阶梯”策略

“降阶梯”治疗:为优势人群实现“少即是多”

随着双靶向(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普及,HER2阳性乳腺癌的pCR率已攀升至60%-70%甚至更高,患者生存得到显著改善。在此背景下,如何为那些对治疗反应极佳的患者安全地“做减法”,减轻治疗负担,成为前沿探索的热点。王教授系统梳理了降阶治疗的四大探索方向:

  • 豁免化疗:PHERGain研究证实,通过FDG-PET评估早期疗效,部分HER2阳性患者可安全地接受纯靶向“去化疗”新辅助方案,其3年iDFS率高达98.8%,为筛选化疗优势人群提供了新思路。

  • 豁免手术:对于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估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Elips等研究正探索是否可以免除手术,实现真正的“无创”治愈。

  • 减少周期:ADAPT HR-/HER2+研究探索了将传统6-8个周期的治疗缩短为4个周期(12周)的可行性,旨在优化治疗效率。

  • 减少化疗药物:在现行TCbHP(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帕妥珠)方案的基础上,卡铂的保留与废除一直是争论焦点。王坤教授重点分享了由其团队牵头的neoCARHP研究的重磅数据。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对比了THP与TCbHP方案。结果显示,THP方案组的pCR率(64.1%)非劣于TCbHP方案组(65.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在安全性方面,THP方案显著降低了≥3级血液学毒性,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发热性粒减的发生率。该研究有力证明,对于大部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中去除卡铂是安全可行的,这不仅保留了三周给药方案的便利性,更提升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

3.jpg

“升阶梯”治疗:为高危人群“做加法”

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残存病灶(non-pCR)患者,其复发风险显著增高。KATHERINE研究已确立T-DM1作为该人群的标准后续辅助治疗。然而,探索更强效的“升阶”策略仍在继续。

王坤教授指出,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为代表的新型药物正引领升阶治疗的未来。尤其是新一代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T-DXd),凭借其卓越的疗效,正被积极引入新辅助治疗领域。正在进行的DESTINY-Breast11研究,旨在头对头比较T-DXd为基础的方案与标准方案,其结果或将再次改写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此外,T-DM1联合TKI(如CompassHER2-RD研究)或免疫治疗(如ASTEFANIA研究)的探索,也为non-pCR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潜在选择。

4.jpg

疗效预测:在治疗起点预见终点

实现个体化的“降阶”与“升阶”,关键在于精准的疗效预测。王坤教授介绍了当前最具潜力的四大预测工具:

1.     基因组学(HER2DX)

作为一种包含27个基因(涵盖免疫、腔内、增殖、HER2扩增等通路)的表达谱检测,HER2DX展现了强大的pCR预测能力。在CompassHER2 (EA1181)研究中,高HER2DX评分的患者pCR率(70%)显著高于低分组(31%),尤其在ER阴性患者中,高分组pCR率可达74%。这表明HER2DX有望成为筛选新辅助治疗优势人群的有力工具。

2.     影像组学(Radiomics)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从治疗前的MRI图像中提取肉眼无法识别的、高通量的影像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王坤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基于基线及早期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在预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pCR方面表现出色,其AUC值(曲线下面积)可高达0.88-0.92,展现了其作为无创、可重复预测工具的巨大潜力。

3.     空间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

该技术能够揭示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研究发现,HR阴性与HR阳性乳腺癌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例如,HR阴性pCR患者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特别是CD8+ T细胞)的互作更为密切。这些空间特征不仅能预测疗效,还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

4.     转录组亚型重构

特别是针对预后相对复杂、治疗更具挑战性的HR+/HER2+(三阳性)乳腺癌,通过转录组分析可将其细分为四个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和治疗敏感性的亚型(MUKDEN分型):I型(缺氧通路)、II型(ER通路)、III型(免疫激活)、IV型(PI3K/AKT通路)。这一精细分型为开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如HIF抑制剂、CDK4/6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实现“三阳性”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突破口。

小结

王坤教授的报告全面展示了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革命。未来的治疗图景将是一个闭环的、动态适应性的过程:通过多维度预测工具在治疗前识别潜在的“优效”与“低效”人群,从而为前者选择毒性更低的“降阶”方案,为后者匹配疗效更强的“升阶”或创新疗法。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将进一步修正治疗路径,最终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最优化。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ell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