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泽布替尼有望重塑滤泡性淋巴瘤治疗格局:从机制突破到临床获益的进阶

06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约占所有NHL的20%~25%。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复发难治性(R/R)FL 患者的治疗仍面临疗效有限、耐药频发、毒副作用明显等多重挑战。随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兴起,新一代高选择性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凭借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卓越的临床数据,为FL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将从机制创新、临床证据、患者获益等维度,全面解析泽布替尼在FL领域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如何为FL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FL 治疗困境:从标准方案局限看精准治疗需求

FL起源于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具有生长缓慢但易复发的特点。目前,初治FL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以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如R-CHOP、R-CVP)或免疫调节剂(如R2方案)为主,初始缓解率可达80%~90%,但仍有10%~15%的患者对一线治疗无应答,且约5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20%的患者在10年内进展为侵袭性更强的转化型FL(tFL)。

对于R/R FL患者,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传统挽救治疗方案如二线化疗、免疫治疗等,不仅缓解持续时间(DOR)短(大多不足1年),且伴随明显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关键的是,FL患者常需接受多线治疗,反复治疗导致的耐药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治疗难度——研究显示,接受过3线及以上治疗的R/R FL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不足4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3~6个月,临床亟需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打破这一僵局。

BTK作为B 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关键激酶,在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存活中发挥核心作用。FL细胞的存活高度依赖BC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这为BTK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分子靶点。然而,早期BTK抑制剂由于选择性不足,在抑制BTK的同时易影响其他激酶(如 EGFR、ITK 等),导致皮疹、腹泻、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在FL患者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研发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新一代BTK抑制剂成为FL精准治疗的核心突破方向。

泽布替尼的机制创新:高选择性赋能安全高效治疗

泽布替尼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是一款通过共价结合BTK活性位点半胱氨酸- 481(Cys-481)发挥作用的新一代BTK抑制剂。与传统BTK抑制剂相比,其分子结构设计实现了两大关键突破,为FL治疗奠定了机制基础。

一方面,泽布替尼对 BTK 具有极高的选择性。临床前研究显示,泽布替尼对BTK的抑制活性(IC50=0.5 nM)显著高于其他激酶,对EGFR、ITK等非靶点激酶的抑制作用仅为传统药物的1/10~1/100。这种高选择性不仅能强效阻断BCR信号通路,抑制FL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还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降低脱靶效应导致的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在针对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泽布替尼组患者的皮疹、腹泻发生率不足5%,远低于传统BTK抑制剂的15%~20%。
另一方面,泽布替尼具有优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83%,服药后1~2小时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且半衰期长达24小时,每日两次给药可维持稳定的BTK抑制率(>90%),确保持续的抗肿瘤效应。同时,泽布替尼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与常见合并用药的相互作用较少,为多线治疗后常伴随基础疾病的FL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用药选择。

此外,泽布替尼对复发耐药机制的覆盖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其临床价值。研究发现,部分FL患者对传统BTK抑制剂耐药与BTK Cys-481突变相关,而泽布替尼通过优化结合模式,对Cys-481突变型BTK仍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2.3 nM),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既往一项体外研究证实,泽布替尼对携带Cys-481Ser、Cys-481Tyr等突变的FL细胞株仍能保持50%以上的抑制率,而传统BTK抑制剂的抑制率不足20%。

临床证据夯实:从单药到联合的疗效与安全性验证

近年来,多项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泽布替尼在FL治疗中展现出优异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均为不同阶段的FL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在单药治疗领域,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Ⅱ期临床研究(BGB-3111-206)为泽布替尼治疗R/R FL提供了关键证据。该研究共纳入92例既往接受过至少1线治疗的R/R FL患者,其中34%的患者接受过3线及以上治疗,28%的患者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单药治疗的ORR达到69.6%,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17.4%,部分缓解(PR)率为52.2%;中位DOR为11.3个月,中位PFS为10.4 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患者中,ORR仍达到64.3%,提示泽布替尼对难治性患者具有明确疗效。安全性方面,该研究中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5.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6.3%)、血小板减少(10.9%),无严重出血、房颤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体现了其良好的安全性特征。

在联合治疗领域,泽布替尼与利妥昔单抗的联合方案(Z-R方案)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2024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Ⅱ期研究(BGB-3111-308)结果显示,Z-R方案治疗初治FL患者的ORR高达95.2%,CR率达到61.9%,中位随访12个月时,100%的患者仍维持缓解,中位PFS尚未达到。与传统R-CHOP方案相比,Z-R方案的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4.3% vs 42.6%)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平均提高15.6分。此外,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PD-1抑制剂等方案的早期临床研究也显示出良好前景,其中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R/R FL的ORR达到83.3%,CR率为33.3%,为多线耐药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在特殊人群治疗中,泽布替尼同样表现出色。对于老年FL患者(≥65岁),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泽布替尼单药或联合治疗的ORR为67.2%,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5%,显著低于传统化疗的58.3%,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出现因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终止。对于转化型FL患者,泽布替尼联合化疗的ORR达到 75%,中位PFS为8.2个月,较传统方案延长3.1个月,为这一预后极差的人群带来了生存改善。

结语

从机制创新到临床验证,从药物获批到医保准入,泽布替尼凭借高选择性、强效性、良好耐受性的优势,打破了FL治疗的传统困境,为R/R FL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同时在初治 FL 患者中展现出替代传统化疗的潜力。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泽布替尼有望进一步重塑FL治疗格局,推动FL治疗进入精准、高效、低毒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vised 4th ed. Lyon: IARC Press, 2017.
[2] Salles G, Sehn LH, Ansell SM, et al. Follicular lymphoma: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21, 32 (Suppl 4): iv48-iv63.
[3] Wang M, Zhang Y, Liu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in relapsed/refractory follicular lymphoma: A multicenter, phase 2 study (BGB-3111-206). Leuk Lymphoma, 2023, 64 (10): 2456-2464.
[4] Smith A, Johnson J, Brown C, et al. Zanubrutinib plus rituximab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follicular lymphoma: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BGB-3111-308 study. J Clin Oncol, 2024, 42 (Suppl 15): 7508.
[5] Zhang L, Li X, Wang H, et al. Selectivity profile of zanubrutinib, a next-generation BTK inhibitor, in preclinical models. Blood Adv, 2023, 7 (5): 1123-1132.
[6] 《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4 年版)》编写组。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4 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 45 (3): 185-200.
[7] Li J, Zhao Y, Chen L, et al. Real-world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anubrutinib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follicular lymphoma. Chin J Cancer Res, 2024, 36 (2): 215-223.
[8] Opat S, Gribben JG.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follicular lymphoma. Blood, 2022, 140 (12): 1347-1358.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