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突破滤泡性淋巴瘤治疗瓶颈!泽布替尼联合疗法展现显著疗效,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06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对B细胞的发育、增殖和存活至关重要,因此成为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根据作用机制和研发顺序,BTK抑制剂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抑制剂以伊布替尼为代表,虽能有效抑制BTK,但对其他激酶的选择性较低,易引发房颤、出血等脱靶不良反应。第二代抑制剂如泽布替尼、阿可替尼等,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大幅提高了对BTK的选择性,在降低毒性的同时保持了高效性,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近日,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的研究,详细描述了BTK抑制剂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整理泽布替尼在滤泡性淋巴瘤(FL)治疗中的表现,尤其是联合治疗方案的显著优势,以期为FL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图片1.png

泽布替尼的药理特性

泽布替尼是口服、不可逆的第二代BTK抑制剂,与第一代抑制剂类似,在BTK腺苷三磷酸结合口袋内Cys481位点形成不可逆共价键。基于激酶抑制和细胞实验,它对非靶点激酶(如EGFR、JAK3等)更具选择性,如对TEC、HER4和JAK3的选择性分别为88倍、13.8倍和2754倍,可降低非靶点毒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同类分子比,其对BTK抑制效力相似或更优,在相同生化实验中,泽布替尼和依布替尼的IC50值分别为0.3和0.18nM。

泽布替尼消除快,平均终末消除半衰期约2~4小时,40~320 mg剂量下,最大浓度和AUC随剂量增加而上升,多次给药全身蓄积有限。非房室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不同给药方案下稳态日AUC和C½max有差异。泽布替尼生物利用度高于伊布替尼,前者口服生物利用度估计为15%,后者空腹状态下为3.9%。泽布替尼维持的血浆暴露量可持续抑制靶组织中的BTK,每日总剂量320 mg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位稳态BTK占有率超24小时达100%,研究AU-003显示不同给药方案下淋巴结活检的中位稳态BTK占有率分别为94%和100%。这表明推荐给药间隔内靶组织BTK可高效持续灭活,与泽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客观缓解率(ORR)一致。

泽布替尼单药治疗FL疗效略优于一代BTK抑制剂

研究显示,泽布替尼单药用于复发/难治性(R/R)FL时,疗效略优于第一代抑制剂伊布替尼,其ORR为36%,完全缓解(CR)率为18%,与伊布替尼21%~38%的ORR、11%~13%完全缓解(CR)率相比有小幅提升,但未达到临床预期,因此单药治疗方案未被推荐进一步开发。

泽布替尼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提升

与单药治疗不同,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在R/R FL中展现出卓越疗效。在一项纳入36例R/R FL患者的研究中,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的ORR达到72%,CR率升至39%,较单药治疗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进一步验证联合治疗的有效性,研究者开展了随机Ⅱ期 ROSEWOOD试验,该试验纳入217例经过至少两线治疗的R/R FL患者,随机分为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组(ZO 组)和奥妥珠单抗单药组。结果显示,ZO组的ORR显著高于单药组,分别为69%和46%;CR率更是达到 39%,远超单药组的19%。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ZO 组的中位PFS为28个月,而单药组仅为10个月,联合治疗使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大幅降低。

泽布替尼安全性优势突出

在安全性方面,泽布替尼凭借高选择性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治疗滤泡淋巴瘤患者时,房颤发生率显著降低,仅为5%左右,而伊布替尼组房颤发生率高达 13%;出血事件发生率与伊布替尼相当,但严重出血事件更为少见;感染及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在联合治疗方案中,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不良反应以轻度至中度为主,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中断率较低。

泽布替尼与其他BTK抑制剂的疗效对比

对比泽布替尼与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FL中的表现可见,二者单药疗效均有限,但泽布替尼联合治疗的优势更为明显。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时,并未显著改善FL患者的预后,而泽布替尼与奥妥珠单抗的联合方案,在缓解率和PFS上均实现了突破,展现出更强的协同作用。

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单药治疗FL的疗效有限,但联合奥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展现出显著优势,大幅提高了R/R FL患者的ORR和CR率,显著延长了PFS,且安全性良好,耐受性佳。这一联合方案为R/R FL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化疗的全新治疗选择,有望改变FL的临床治疗格局。

同时,研究也提示,BTK抑制剂在FL中的疗效可能依赖于联合治疗策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泽布替尼与其他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的联合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疗效。此外,针对不同分子亚型FL患者的疗效差异,仍需更多研究深入分析,为实现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Broccoli A, Del Re M, Danesi R, et al. Covalent 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cross generations: A focus on zanubrutinib[J].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025, 29(3): e7017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