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届乳腺肿瘤研讨会|唐雷教授专访,对话未来: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创新与未来之路

08月17日
来源:肿瘤资讯

八月流金,赣水之畔,一场智慧与思想的盛宴正悄然上演。2025年8月1日至2日,第十届乳腺肿瘤研讨会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围绕HER2+乳腺癌、HR+乳腺癌和TNBC等前沿诊疗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乳腺肿瘤领域的学术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会议紧扣时代脉搏,深度聚焦HER2+乳腺癌、HR+乳腺癌和TNBC等乳腺癌亚型的前沿进展,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旨乳腺肿瘤领域的持续进步,共同谋乳腺癌诊治事业的发展。

在此,【肿瘤资讯】于大会现场荣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唐雷教授进行采访,将立足于近年来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前沿进展,为我们描绘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图景。

唐雷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 肿瘤科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热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美肿瘤协会常委、秘书长
上海市肿瘤热能量智能诊疗技术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
入选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青年肿瘤医师、苏州市姑苏卫生人才计划
获得多项省、市级科学技术奖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自然、上海市、江苏省和苏州市课题
先后发表论文20 余篇(单篇最高IF=17.1),担任多份SCI杂志审稿人
科研方向:乳腺癌微环境与转移,乳腺癌代谢重编程

Q.您在本次大会上主持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在您看来,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图景中,有哪些仍处于萌芽或亟待验证的新概念、新方法,是您特别看好并认为值得深入探索的?它们可能为乳腺癌患者带来哪些新的希望?

唐雷教授:本次大会非常精彩,汇聚了许多乳腺癌治疗的前沿进展,其中免疫治疗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些年来,乳腺癌免疫治疗已经从初步探索阶段逐步迈向了精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我看来,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四个核心维度:更加精准的分层、更加协同的联合、更加早期的干预以及更可控的管理。我相信,从这四个方面深入探索,乳腺癌免疫治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首先来谈谈对于精准化治疗的深化。乳腺癌具有显著的分子异质性,不同亚型对免疫治疗的响应差异巨大。以三阴性乳腺癌为例,目前免疫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大约在20%~30%,仍有将近七成的患者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未来的关键突破在于通过多维度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实现精准人群的细分,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密度PD-L1表达水平特定基因表达谱以及ctDNA动态变化等。精准识别免疫治疗敏感人群,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匮乏的“免疫冷肿瘤”这一难题,我们也正在探索基于机制的“从冷转热”策略。例如,对于TILs较少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放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肿瘤相关抗原,再序贯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放疗的“远隔效应”激活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目前已有临床试验验证,这一策略能使患者的ORR提升近20%,为“冷肿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其次,联合治疗策略的机制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往的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多基于临床经验,未来将转向基于免疫机制协同的精准设计。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CDK4/6抑制剂不仅可以抑制肿瘤增殖,还能增强肿瘤免疫原性,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可显著提升T细胞浸润水平。例如,部分研究显示,该联合方案比单药内分泌治疗降低了约34%的疾病进展风险。而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ADC类药物是近年来的新突破。它通过抗体介导的靶向递送实现肿瘤特异性杀伤,其释放的肿瘤抗原可进一步激活抗原递呈细胞,与PD-L1抑制剂产生协同效应。相关研究初步结果已显示,T-DXd联合免疫治疗对于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可达到78%,近80%,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方案。

此外,肿瘤微环境的精准调控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是导致治疗耐药的关键。针对Treg细胞高浸润的病例,我们可以使用CD25拮抗剂特异性清除免疫抑制细胞;对于胶原蛋白富集的纤维化微环境,LOXL2抑制剂可以改善T细胞浸润。临床研究显示,这类靶向微环境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使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提升超过35%。值得关注的是,肠道菌群通过“肠-免疫轴”调控全身免疫状态。研究显示,双歧杆菌等共生菌可以促进DC细胞成熟和TH1型免疫应答。通过粪菌移植益生菌干预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可以使免疫治疗响应率提升约18%,这为免疫治疗增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干预思路。

未来,我们还看到治疗场景向早期阶段拓展的重要趋势。在新辅助治疗领域,临床研究已证实,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使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提升16.5%,而获得pCR的患者,其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85%以上。对于术后高复发风险人群,基于ctDNA的动态监测可以指导免疫辅助治疗的个体化应用。KEYNOTE系列研究显示,对于ctDNA阳性患者,采用免疫治疗来维持,两年无复发生存率可以从52%提高到74%,提高了22%。最后,耐药机制的破解与动态管理是延长治疗获益的核心要素。通过单细胞测序等技术,我们发现T细胞耗竭标志物TIM-3高表达、肿瘤细胞CD73表达上调等都是常见的耐药机制。研究发现,CD73介导的腺苷代谢通路活化是导致部分患者免疫治疗耐药的关键机制。使用CD73抑制剂PD-1抑制剂联合,有望在耐药患者中恢复治疗敏感性。此外,JAK-STAT信号通路异常(例如JAK2突变)也会导致免疫耐药,通过联用JAK抑制剂可有效逆转这一状态,恢复免疫治疗的敏感性。未来,通过液体活检动态监测耐药相关分子的变化,将能实现治疗方案的实时优化。

总体而言,乳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多维度创新,突破当前仅部分患者可以获益的局限性,实现从三阴性乳腺癌向全亚型乳腺癌的覆盖,并从晚期治疗向全程管理的跨越。这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深度融合,以及多学科团队的协同攻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技术和研究的更加成熟,免疫治疗将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也相信乳腺癌这一疾病一定会早日被攻克。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