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腱鞘大学|闫东教授深度解析-腱鞘巨细胞瘤影像学检查策略与鉴别诊断

07月31日
来源:肿瘤资讯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其临床表现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尤其在关节附近表现更为明显。影像学检查在TGCT的诊断中至关重要,常用手段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这些检查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由于TGCT的影像学特征与其他疾病存在重叠,因此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准确鉴别诊断。【肿瘤资讯】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闫东教授,就TGCT的临床特征、影像诊断与鉴别展开深入探讨,以飨读者。 

闫东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
放射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业特长:肌骨系统影像诊断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骨肌专业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Youth Club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肿瘤多学科诊疗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肌学组副组长

Q1:TGCT是一种什么疾病?不同类型的TGCT在临床上有什么区别?

闫东教授:TGCT既往曾被称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其克隆性与肿瘤性本质逐渐被揭示,并发现了与集落刺激因子1(CSF-1)基因相关的易位现象。2020年WHO定义已明确不建议继续使用“PVNS”这一名称,因其并非炎症性疾病,而是起源于关节、滑囊和腱鞘滑膜的一种罕见间叶源性肿瘤。 

TGCT主要分为结节型(N-TGCT)和弥漫型(D-TGCT)两类:

  • 结节型TGCT:发病率相对较高(39/百万),好发于手指(约85%),通常表现为缓慢发展的无痛性肿块,预后较好,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86%; 

  • 弥漫型TGCT:发病率较低(4/百万),最常见于膝关节(75%),症状更重,可导致关节炎性损伤,若不治疗或反复复发,可能致残并丧失关节功能,且复发率更高,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仅为64%; 

TGCT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报道,在部分TGCT中发现了典型的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基因易位和染色体三倍体等异常。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可能激活并促进肿瘤的生长,进而导致异常高的CSF1表达。

Q2:如何为TGCT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闫东教授: MRI是TGCT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超声常用于手足浅表TGCT的评估;X线片必不可少,CT则作为X线片的重要补充,两者主要用于评估TGCT对骨质的影响。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及策略如下:

  • X线片:为必需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质改变(如骨质受压、骨质侵蚀、关节退变等),部分病例可能无阳性征象,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 

  • CT:主要用于发现X线片未显示或显示不佳的骨质改变,也可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大小与范围,但征象缺乏特异性。 

  • MRI:是诊断TGCT 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及其对邻近骨、关节软骨、关节腔和腱鞘间隙的侵犯程度。MRI最具诊断价值的线索是“含铁血黄素沉积”——该沉积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序列(如GRE、FFE序列等)上显示最优,对诊断极具提示意义。此外,增强MRI有助于发现肿瘤、明确边界、鉴别诊断、评估疗效及术后随访。 

Q3: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通过影像学特征将TGCT与腱鞘纤维瘤、结节性筋膜炎、痛风、滑膜肉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辨别?

闫东教授:TGCT与上述疾病的鉴别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疾病的典型表现,以下为关键鉴别点:

  • 腱鞘纤维瘤:生长缓慢的良性肿块,多见于20~50岁男性,好发于前臂、手指;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骨侵蚀少见,强化方式取决于成分(多无或轻度强化)。 

  • 结节性筋膜炎:起源于筋膜的单发、快速生长良性病变,伴疼痛、触痛,多见于20~40岁人群,好发于上肢及躯干皮下表浅部位;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楚、直径小于5cm,密度/信号取决于黏液与纤维成分比例,可见“筋膜尾征”。 

  • 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第1跖趾关节及手部关节。影像学表现随病程分期而异:早期为关节旁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进展期可见关节旁或关节面下偏心性穿凿样/囊状骨质破坏(破坏边缘外翘,称“悬挂边缘征”);晚期则表现为骨质破坏扩大、增多,相互融合呈蜂窝状、关节面破坏、间隙狭窄消失,关节周围软组织可见结节状钙化(痛风结节钙化)。 

  • 滑膜肉瘤:恶性软组织肿瘤,多见于15~40岁青少年及年轻成人,90%发生于四肢大关节附近(下肢>上肢),以膝关节周围多见。影像学特征包括:约1/3病例可见点片状钙化(位于肿瘤边缘或中央);邻近骨质可受压、吸收、侵蚀并伴骨膜反应;MRI T2WI常表现为“三重信号征”(肿瘤实质、纤维/钙化、囊变坏死/出血);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 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小关节(手、腕、足部)对称性受累为特征。影像学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进展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侵蚀及关节畸形;MRI可更早发现滑膜增生及炎症改变,X线则更适合评估晚期骨质破坏与关节结构异常。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准确区分TGCT与上述疾病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多种影像学特征。例如,TGCT的含铁血黄素沉积是其较为特异的表现,而痛风的“悬挂边缘征”、滑膜肉瘤的钙化特点等均为关键鉴别线索。通过细致的影像学对比与鉴别,可有效避免误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感谢默克雪兰诺公司对本项目的支持。支持公司未参与内容创作,本文观点不代表支持公司立场)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