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施荟】聚焦两大「癌症之王」:2025 国际肿瘤新进展速递胆胰肿瘤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07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丁香园

随着全球医疗水平不断进步,肿瘤诊疗始终是探索生命极限的「前沿阵地」,而胆道恶性肿瘤和胰腺肿瘤因其极高的恶性程度和较差的预后,已成为临床攻坚的「硬骨头」,亟待临床工作者加以创新与突破。


为了点燃攻克这一顽疾的希望之光,促进高端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让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与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我国胆胰肿瘤诊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2025 年 7 月 19 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2025 国际肿瘤新进展速递胆胰肿瘤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作为聚焦胆胰肿瘤领域尖端突破的专业殿堂,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来自国内外顶尖肿瘤专家、资深学者及临床精英们深度解析了最新研究成果、创新疗法及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进展,为所有参会者献上一场融汇前沿智慧与实战经验的「学术饕餮之宴」!


会议图片.png

图1. 胆胰肿瘤学术研讨会专家合影

开幕:群英荟萃,共筑中国胆胰肿瘤防治新防线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发表致辞。秦教授强调,本次会议分为胰腺肿瘤胆道肿瘤两大篇章。在胰腺肿瘤领域,创新性治疗及研究进度相对缓慢,尚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以靶向 KRAS 突变和 CLDN18.2 阳性为主的靶向治疗策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期待未来将攻克胰腺肿瘤的治疗难题。在胆道肿瘤领域,约 40% 的患者携带敏感突变,虽然预后较差,但其分子分型更为精准细致:FGFR、IDH1/2、HER2、NTRK 等多种类型的分子突变及相关靶向治疗策略取得了重要突破。以 TOPAZ-1、KEYNOTE-966 研究为代表的免疫联合化疗更是显著改善了晚期胆道肿瘤患者生存获益。秦叔逵教授充分赞扬了胰腺和胆道肿瘤治疗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效,并借此契机对付出努力的同仁表示感谢。
2.png

图2. 秦叔逵教授开场致词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发表致辞。王教授表示,很高兴在南京与各位专家相聚,共同探讨胆胰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恶性肿瘤领域实至名归的两大「癌症之王」,胆胰肿瘤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目前,虽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步,但距离临床工作者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胆道肿瘤,其治疗相对棘手,预后相对较差,IDH1 抑制剂在胆道肿瘤中的应用或将为该类患者带来治疗突破。本次会议将围绕胆胰肿瘤领域的新进展展开深入讨论,希望诸位同道畅所欲言,为未来研究方向与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王教授表示,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果,期待诸位同道从本次会议中收获颇丰。

3.png

图3. 王理伟教授发表致辞

 第一环节·胰腺肿瘤:
中国学术资源雄厚,NALIRIFOX 方案显示疗效及安全性优势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恩孝教授担任「第一环节·胰腺肿瘤篇章」的主持嘉宾。李恩孝教授表示,胰腺肿瘤专场内容详实丰富,涉及前沿速递与实践知识,相信将为与会者带来新颖的临床视角、专业的内容分享。

许丽霞教授:胰腺癌治疗新希望,从一线基石到后线曙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丽霞教授进行「胰腺癌 2025 ASCO 研究新进展」汇报,并重点围绕「胰腺癌晚期一线治疗研究进展」、「胰腺癌晚期二线及后线研究进展」两大方面展开。

许丽霞教授提到,胰腺癌晚期治疗曙光初现,化疗仍是基石,NALIRIFOX 方案(伊立替康脂质体 + 氟尿嘧啶 + 亚叶酸钙 + 奥沙利铂)显著优于传统疗法,且调整剂量不影响生存期,其转化治疗亦提升手术机会。

此外,化疗联合探索成果斐然:肿瘤电场疗法、疫苗 OSE2101 等均有望延长患者生存,GSK-3β 抑制剂、免疫疗法联合同样凸显治疗潜力。二线及后线靶向治疗带来新希望,靶向与免疫联用疗效良好,期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新型靶向药物如 IBI343、EBC-129、LM-108 等将为胰腺癌患者带来更多潜在治疗选择。

4.png

图4 许丽霞教授汇报

涂敏教授:深度剖析化疗困境,个体化与全程管理是关键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涂敏教授进行了题为「胰腺癌生存思考」的精彩汇报。涂敏教授强调,胰腺癌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治疗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每年中国胰腺癌新增病例超过 13 万例,死亡人数高达 13 万例。他认为,确诊时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比例较低,生存期较短,主要依赖化疗,且新药的研发仍在路上。此外,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应该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涂敏教授提到,针对胰腺癌的治疗,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紧跟最新的指南和研究进展,同时也要注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复杂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5.png

图5 涂敏教授汇报

热烈讨论:胰腺癌治疗曙光初现,前沿观点全揭秘

在第一阶段的学术讨论环节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恩孝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郭桂芳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徐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季楚舒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金璿教授围绕「NALIRIFOX 方案在围手术期及晚期一线胰腺癌的优势,以及晚期胰腺癌治疗的热点方向」展开了观点分享与热烈讨论。

6.png

图6 李恩孝教授主持学术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郭桂芳教授指出,2025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学者的声音愈发响亮,以中肿为例,其中心入选的口头报道超十项。临床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创新药物试验成果及数据更是不计其数。结合自身中心的研究经验,郭教授认为,在胰腺癌治疗中,筛选更为精准的生物标志物指标、识别更为精细的治疗获益人群至关重要。其次,真实世界中,基于疗效和安全性平衡,胰腺癌多药化疗方案合理选择与应用是临床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再者,积极发掘创新药物的「黄金搭档」,联合治疗策略或将成为胰腺癌治疗突破的关键方向。

7.png图7 郭桂芳教授讨论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徐涛教授针对晚期胰腺癌后线治疗的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关教授表示,晚期胰腺癌后线患者治疗形势极其严峻,秦叔逵教授主导的阿可拉定相关临床试验成果为中国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除此之外,以 CLDN18.2、KRAS 等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将为晚期胰腺癌带来潜在生存获益。关教授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靶向药物相关临床试验开展,为晚期患者带来副作用更小、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8.png

图8 关徐涛教授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季楚舒教授认为,相较传统的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脂质体在胰腺癌治疗中不良反应更少,尤其腹泻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同时,季教授强调了优化治疗过程的重要性,包括营养支持、剂量把控,特别是对老年或状况差患者的化疗,需初始减量、后期维持。目前胰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缺乏明确方案,进行维持治疗决策时需要临床医生凭借自身工作经验。季教授分享了一则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靶向治疗 1 年后,其病灶完全退缩的病例,并表示 KRAS 突变等具有特异性突变的患者接受相应靶向治疗或将是未来一线研究的重要热点。

9.png

图9 季楚舒教授讨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金璿教授表示,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出现使 NALIRIFOX 方案在数据层面优于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AG)。结合临床研究的经验,金教授推测,三药方案对未手术、脏器功能相对完好的患者耐受性可能更好。她强调 PS 评分 3 分患者不宜直接化疗,建议先进行 1-2 周最佳支持治疗改善状态,否则强行化疗可能损害生活质量。同时,对于免疫治疗,金教授认为,单药联合难以逆转胰腺癌的免疫抑制,目前单臂研究数据尚不足,期待更多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免疫药物三联或四联的大样本 Ⅲ 期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来验证疗效。

10.png图10 金璿教授讨论

 第二环节·胆道肿瘤:
ASCO 新成果闪耀,IDH1 靶向治疗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春辉教授担任「第二环节·胆道肿瘤篇章」的主持嘉宾。原春辉教授强调,胰腺癌与胆道系统肿瘤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结构更为繁复,涉及肝内、外胆管等多个层面,且细胞来源与生物学行为差异巨大。因此,胆道系统疾病的治疗更具挑战性,希望此次会议能够针对胆道肿瘤诊疗带来更深入的探讨。

11.png

图11 原春辉教授主持会议

寻琛教授:深度解读胆道肿瘤围手术期与晚期治疗新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寻琛教授围绕「2025 ASCO 胆道肿瘤研究新进展」进行讲解,重点围绕「胆道肿瘤围手术期治疗进展」、「胆道肿瘤晚期一线治疗进展」、「胆道肿瘤二线及后线治疗进展」展示汇报。寻教授提到,在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新辅助化疗在可切除胆道肿瘤中表现出显著优势,且局部晚期胆囊癌中潜力尤甚。在晚期一线治疗方面,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PD-L1 阳性患者或可显著获益;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有效率较高,但仍需真实世界数据支持。在二线及后线治疗方面,IDH1 抑制剂、FGFR 抑制剂、HER2 抑制剂等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是值得探索的潜在未来方向。寻教授总结道,这些新型方案将为胆道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12.png

图12 寻琛教授汇报

周军教授:IDH1「密码破译」,详解胆管癌精准治疗新路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针对「从 IDH1 视角看胆管癌的精准治疗策略」进行讲解,重点围绕「IDH 突变概述」、「突变型 IDH1(mIDH1)抑制剂治疗胆管癌」、「mIDH 抑制剂在胆管癌探索与布局」三大方面进行汇报。周军教授表示,首先,mIDH1/2 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IDH 突变激活 2-羟基戊二酸(2HG)水平异常升高,从而阻断细胞分化,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其次,III 期 ClarIDHy 研究证明艾伏尼布治疗 mIDH1 胆管癌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获益显著,不良反应可控;且多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基于上述结果,艾伏尼布被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用于 mIDH1 胆管癌的治疗(1A 类)。最后,基于 mIDH1 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与克服策略,联合治疗(免疫、化疗、靶向)将成为临床探索的热点,期待未来更多 mIDH 抑制剂研究数据公布。

13.png

图13 周军教授汇报

聚焦胆管癌精准治疗:从 IDH1 抑制剂疗效到个体化策略,共话临床挑战与突破

在第二阶段的学术讨论环节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春辉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要围绕「以临床获益为导向的胆道癌靶向治疗选择、IDH1 抑制剂在胆管癌临床治疗模式中的探索」两个方面展开。
 14.png

图14 原春辉教授主持学术讨论

浙江省人民医院洪誉鹏教授针对 IDH1 抑制剂治疗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洪教授指出,相较其他类型的实体瘤患者,其团队收治的肝胆肿瘤患者病例数量相对有限,然而在有限的患者人群中,IDH1 抑制剂治疗仍然在部分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可控。洪教授强调,IDH1 抑制剂虽能延缓肿瘤进展,但无法根治胆道肿瘤,且患者携带 IDH1 突变合并 TP53 突变时疗效不佳,而伴随其他突变(如 ALK)时疗效更佳。这一现象与肺癌患者携带 EGFR 突变合并 TP53 突变的情况类似。洪教授表示,未来需更大样本研究来明确 IDH1 与其他共突变对疗效的影响。除此之外,洪教授建议,临床工作者应注意收集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多组学分析,以期通过分析治疗有效的患者样本,发现潜在的通路或分子靶点,从而为未来精准治疗提供转化医学依据。
 15.png

图15 洪誉鹏教授讨论

辽宁省肿瘤医院王远鹤教授表示,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基于其团队大量胆道肿瘤患者临床数据,胆道肿瘤诊疗及预后存在极大异质性,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 BRCA突变)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存期或可显著延长,这一现象印证了周军教授关于「不同药物机制导致不同疗效」的观点。王教授认为,现阶段,基因检测技术在胆管癌诊疗中的应用相对明确,基于分子突变进行的精准治疗策略可为胆道肿瘤患者带来显著的缓解及生存获益。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坚持基因检测的标准化流程,以期为患者带来个体化的靶向治疗方案。以 IDH1 抑制剂为例,王教授团队收治的患者中,部分患者二线接受 IDH1 抑制剂治疗,可延缓肿瘤进展。然而,胆道肿瘤整体预后较差,有效的创新药物值得进一步普及推广,从而使得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16.png

图16 王远鹤教授讨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剑挥教授提到,针对胆道肿瘤的临床决策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外科角度而言,不同肿瘤部位,患者状况差异大,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吴剑挥教授指出,在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应用下,可切除胆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有所延长。针对这类患者,其治疗理念已从追求「R0 切除」转向更关注「病理学缓解指标」,如病理学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原因是,更好的缓解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生存获益,这在乳腺癌、肺癌的相关探索中已有体现。吴教授强调,在局部治疗领域,放疗与手术的平衡是当前的重要挑战之一,尤其对血管保留等复杂情况更是如此。

17.png

图17 吴剑挥教授讨论

大会尾声:
直面胆胰肿瘤挑战,共绘未来攻关蓝图

在大会接近尾声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对此次学术汇报进行了总结,并对于莅临现场的各位讲者与嘉宾表达了衷心感谢与高度赞扬。王教授表示,首先,胆胰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全球居民的生活习惯及饮食因素相关,与其他肿瘤发病率下降形成明显对比。其次,胆胰肿瘤恶性度高、临床表现复杂,异质性相对较强。尽管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或是不可手术阶段,但针对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因素进行精准分层至关重要。例如,在治疗初期,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体能状态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体能良好者用强方案或联合,体能不佳者用单药。此外,肿瘤部位的特殊微环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也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除基因特征外,临床医生还需综合考虑多种复杂因素,从而为患者制定精准、个体化的治疗决策。最后,王教授衷心呼吁临床工作者与转化研究者加强合作,共同攻克胆胰肿瘤治疗难题。
18.png

图18 王理伟教授总结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深度总结。首先,秦教授对于本次会议上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精彩的观点输出表示高度赞扬。针对胰腺肿瘤,他强调,胰腺癌仍是癌症死亡「重灾区」,其发病与生活方式相关性复杂,因此,需结合中国国情及我国患者特征加强相关研究与探索。当前,针对胰腺肿瘤的治疗,外科手术仍是首选,中晚期及术后治疗进展缓慢,传统化疗效果有限。单纯化疗时代已成为「过去式」,未来需探索靶向、免疫及细胞治疗等多种新路径,优化胰腺肿瘤治疗模式。针对胆道肿瘤,秦教授提到,胆道肿瘤因其解剖结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亚型,肝内胆管癌(ICC)与胆囊癌进展相对较多,而肝门门胆管癌(HCCA)、肝外胆管癌(ECC)等因其生物学行为差异大,治疗选择更为困难。近些年来,靶向治疗在胆道肿瘤患者中取得新突破,约 42% 患者携带可靶向突变,多数药物仍限于二线。秦教授表示,期待国内的学者能从患者角度出发,开展真正具有价值的临床研究,从而助力胆胰肿瘤患者获得更为长期、高生活质量的生存。
 19.png

图19 秦叔逵教授总结

结语

本届「2025 国际肿瘤新进展速递·胆胰肿瘤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圆满落幕。国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胰腺癌与胆道肿瘤的最新研究突破与临床实践挑战。从 NALIRIFOX 方案的潜力到 IDH1 靶向治疗的精准打击,会议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面对发病率上升、治疗难度大的胆胰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虽然挑战犹存,但本次会议播撒下的希望种子,有助于激励更多探索,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审校:大会会务组
整理:丁香园
本文转自:丁香园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