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SMO GI | 分子“GPS”:ctDNA动态监测指导结直肠癌术后管理

07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道肿瘤大会(ESMO GI)上,来自澳大利亚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的Jeanne Tie教授对四项关键研究(FIND、GALAXY、BESPOKE和ALTAIR)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监测在结直肠癌(CRC)根治性切除术后管理中的“分子GPS”作用。Jeanne Tie教授是著名的DYNAMIC研究的领导者,她的演讲清晰地勾勒出ctDNA在三个关键临床节点重塑治疗决策的巨大潜力。

Jeanne Tie
高级研究员 主席

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的下消化道医学肿瘤学和试验负责人
澳大利亚墨尔本Walter and Eliza Hall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研究领域:个性化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预测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循环肿瘤DNA(ctDNA)的临床应用
主导数项基于ctDNA的结肠直肠癌随机临床试验(例,DYNAMIC研究),旨在评估ctDNA作为最小残留疾病标志物的临床效用,以指导辅助治疗决策;结直肠癌领域发表了大量文章,
澳大利亚胃肠试验组(AGITG)科学咨询委员会和下消化道工作组(主席)
ASPREE(阿司匹林减少老年人事件)国际研究癌症裁定委员会
ESMO(欧洲医学肿瘤学会)胃肠肿瘤系

ctDNA在CRC管理中的三大应用场景

Tie教授首先提出了ctDNA能够为早期CRC患者管理增添价值的三个关键时间点:

  1. 术后即刻期: 在此阶段,通过ctDNA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可以指导辅助治疗的决策,对高危患者进行治疗升级,对低危患者则进行降级,从而实现精准治疗。这是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2.  辅助治疗后:对于那些在完成标准辅助治疗后ctDNA仍为阳性的患者,意味着标准治疗未能清除所有癌细胞。这为引入“二线”辅助治疗,测试新疗法以改善预后提供了关键窗口。

  3. 术后监测期:这是ctDNA展现其“分子GPS”导航能力的重要场景。它不仅能比传统影像学更早发现复发,为转移灶导向治疗(MDT)争取宝贵时间,还能通过持续的阴性结果,帮助识别出已达“统计学治愈”的低风险患者,从而安全地降低监测强度,减轻患者负担和医疗资源消耗。

监测新视野:FIND、GALAXY和BESPOKE的启示

传统的术后监测,如定期的CT扫描和CEA检测,尽管旨在早期发现复发,但其成本高昂,给患者带来“扫描焦虑”,且最新的Cochrane综述显示,强化随访虽能增加挽救性手术的比例,却未能显著改善总生存期。

GALAXY和BESPOKE这两项大型前瞻性观察研究为ctDNA监测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表明:

  •  强大的预后价值:ctDNA阳性是复发的强烈预测指标,其风险比持续阴性者高出30多倍。

  •  定义“统计学治愈”:持续ctDNA阴性的患者复发风险极低。数据显示,如果患者在18个月内保持ctDNA阴性,其复发率在已切除的II/III期患者中低于2%,在已切除的IV期患者中低于5%。这提示我们或许能通过ctDNA状态,将达到“统计学治愈”的时间从传统的5~6.5年大幅缩短至1.5~2年,从而实现监测降级。

1.png2.png

而FIND研究作为首个评估ctDNA引导监测的随机对照试验,其结果更具里程碑意义。该研究对比了“ctDNA引导+标准监测”与“仅标准监测”两种策略。中期分析显示:

  •  显著提高根治性治疗率:虽然两组的总复发率没有差异,但在发生复发的患者中,ctDNA引导组接受以治愈为目标的治疗(如MDT)的比例是标准监测组的两倍多(50% vs 22.6%)。

  •  赢得宝贵的“领先时间”:ctDNA检测比影像学平均早3个月发现复发,为干预赢得了关键窗口。

3.png

辅助治疗后的新挑战:ALTAIR研究的探索

ALTAIR研究是首个探索在根治性切除+标准围手术期治疗后ctDNA持续阳性患者中应用“二线”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TAS-102或安慰剂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试验最终为阴性(未能改善无病生存期),但它揭示了几个重要信息:

  • 可行性验证:成功证明了利用ctDNA富集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的试验设计是可行的。

  •  延迟复发信号:TAS-102组的无病生存曲线在早期与安慰剂组分离,提示治疗可能延迟了复发,但未能治愈更多患者。

  • 自发性清除现象:安慰剂组中有12.4%的患者出现了自发性ctDNA清除。这一现象在COBRA、GALAXY等研究中也有观察到,可能与检测的假阳性、生理因素(如运动)或药物(如阿司匹林)有关,这在未来试验设计中需要被充分考虑。

4.png

结论与展望

综合FIND、GALAXY、BESPOKE和ALTAIR研究,Jeanne Tie教授总结道,ctDNA作为“分子GPS”在CRC术后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谨慎前行:

  1.  监测前景光明:ctDNA引导的监测策略有望通过早期发现复发,显著增加患者接受根治性挽救治疗的机会。同时,持续的ctDNA阴性状态为安全地缩短监测周期、实现监测降级提供了有力依据。

  2. “二线”辅助治疗可行:ctDNA为筛选出对标准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群体提供了可能,为测试新疗法开辟了新路径。目前已有多个探索不同作用机制(如化疗、疫苗、靶向治疗)的类似研究正在进行。

  3. 挑战与未来方向:目前,根治性治疗的增加率尚未被验证为生存的可靠替代终点。要真正改变临床实践,未来的研究需要证明ctDNA引导的策略不仅能增加手术机会,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改善。更长期的随访数据和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ctDNA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CRC术后管理的全新时代,它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导航能力,以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方式管理患者,最大化治愈机会,同时优化医疗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分子GPS”必将为更多患者指明通往康复的道路。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Lin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18日
吴枫阳
湖北省肿瘤医院 | 消化内科
ctDNA动态监测指导结直肠癌术后管理
07月18日
李刚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肿瘤内科
ctDNA能够为早期CRC患者管理增添价值的三个关键时间点。
07月18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