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ICML】疗效与耐受性平衡—聚焦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高龄患者的治疗选择

07月1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8-ICML)于2025年6月17日~21日在瑞士卢加诺(Lugano, Switzerland)盛大启幕。本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血液肿瘤学精英,为参会者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促进全球血液肿瘤研究的深入发展与临床实践的革新。

【肿瘤资讯】分享了2025 ICML会议上1例高龄PCDLBCL-LT患者多线复发的曲折治疗历程。

1.png

本次会议上,来自IOR肿瘤研究所的Maria Cristina Pirosa教授分享,斯坦福大学Ranjana Advani教授主持,华盛顿大学Brad S. Kahl教授BC癌症中心Laurie Sehn教授Copenhagen大学Lena Specht教授参与讨论,共同探讨高龄PCDLBCL-LT患者的治疗困境与突破。

病例简介

Maria Cristina Pirosa教授分享了一例79岁女性患者,因左腿皮肤快速生长的红色结节就诊,既往病史包括2012年行颌下腺癌根治手术及术后放疗治疗(pT2N0M0),且因宗教原因拒绝输血。皮肤活检结合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符合: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伴MYD88 L265P突变。临床分期为:IAE期, T1N0M0。

患者于2019年2月一线接受R-CHOP化疗4周期联合左腿放疗(36 Gy, 2Gy/天)达到完全缓解;2020年3月右颊皮肤出现皮损,活检证实疾病复发,二线行局部皮肤放疗(36 Gy, 3Gy/天)再次获得完全缓解;2021年2月出现快速进展的右侧眼球突出,并伴有右上眼睑水肿和疼痛,MRI及PET-CT显示右侧鼻窦及眶内病变,右侧鼻窦活检确诊疾病再次复发。

2.png

治疗经过

患者三线治疗接受了右眼眶放疗(30 Gy, 3Gy/天)联合口服伊布替尼治疗,脑MRI示完全缓解,但患者于2021年9月因房颤停用伊布替尼。2021年10月患者双下肢新发丘疹,四线方案接受了行双下肢放疗(30 Gy, 3Gy/天)联合阿可替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

2022年5月右眼眶再次复发伴全身多发皮肤病变,五线方案予以Pola-BR方案4周期治疗,后因腹泻,发热及新冠感染改为维泊妥珠单抗单药2周期,治疗后PET-CT示完全代谢缓解。

2023年1月患者第五次复发时出现失语和癫痫症状。脑部CT扫描显示左额叶脑实质内血肿,推测与房颤患者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相关,随即停用DOAC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且无后遗症,但脑部MRI进一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浸润伴出血性特征。患者拒绝CAR-T治疗后,接受了姑息性脑放疗(20 Gy,4Gy/天),终因疾病进展合并脑出血于2023年5月死亡。

3.png

专家讨论

Lena Specht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例。它展示了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这种类型通常见于老年女性,并且是唯一常见的需要立即进行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类型。该疾病具有侵袭性的病程,而其他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病程则更为惰性,通常不需要系统性治疗,大部分患者由皮肤科治疗即可。

在患者能耐受系统性治疗的情况下,局部单发病变一线可选用可采用R-CHOP+局部ISRT。 患者治疗中经历了多部位的多次放疗,在患者出现二次右侧眼眶病灶复发,同一部位是否能选择再次放疗的问题,目前通过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样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
 
Laurie Sehn教授: PCDLBCL-LT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罕见亚型。这个病例描述非常符合典型患者特征:老年女性,腿部皮损。鉴于病变最初诊断时处于局限期,考虑到她的年龄,可以尽量减少化疗的强度和周期,并加入局部放疗,最大程度地平衡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

从既往经验来看,我们通常给予3个周期的化疗联合累及野放疗。患者在前期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皮肤的复发,但并未有严重的全身性受累,针对患者年龄80岁,出现了BTK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我建议尽量减少系统治疗的强度,尽量选择局部治疗措施,努力控制疾病在一定程度就好。最终患者出现中枢侵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可选择中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治疗,也可选择脑部放疗联合或不联合替莫唑胺,但这最终将主要取决于患者本身的耐受性。
 
Brad S. Kahl教授:  本病通常侵袭性强,预后差,皮肤外复发几率高。如果为体能状态佳的患者,一线治疗可以优选Pola-R-CHP

对于80岁的高龄患者第三次复发出现右侧鼻窦及眶内侵犯,我认为局部放疗和BTK抑制剂的联合使用的疗效良好,局部放疗能快速缓解患者眼眶内病变,BTK抑制剂的使用加强了系统性控制。

但CAR-T细胞治疗对于高龄患者中也展现了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可以作为该患者出现皮肤外侵犯后的治疗选择。

关于患者出现了伊布替尼相关心脏问题停药后,阿可替尼再治疗的问题,我认为也是可行的,这个选择要结合当时的病情是否急迫和危重,因为患者的病灶位置在下肢皮肤处,有视觉可监测性,若阿可替尼无效,我们能及时发现,仍可选择放疗作为快速补救方案。

总结

本病例深刻揭示了高龄PCDLBCL-LT患者的治疗困境。该亚型侵袭性强,易局部复发和皮肤外侵犯,预后不佳。老年患者常因合并症及器官功能储备下降,对标准高强度化疗(如R-CHOP)耐受性差,而低强度方案或单纯局部放疗又难以有效控制疾病。

本例患者在多次复发中尝试了多种策略(化疗、放疗、BTK抑制剂、维泊妥珠单抗),虽取得短期缓解,但最终仍难阻疾病进展,尤其致命的CNS侵犯。病例凸显了个体化治疗的核心地位:需动态评估患者体能状态、复发模式及既往治疗毒性,在追求疾病控制与保障生活质量间寻求最佳平衡。

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及CAR-T细胞治疗等为复发难治患者带来希望,但其在高龄人群的应用需审慎评估。未来研究需聚焦于优化一线方案、探索更佳CNS预防/治疗策略及开发耐受性更佳的有效疗法。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