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十八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王晖教授:肿瘤放疗学科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展望

04月27日
来源:肿瘤资讯

在当今肿瘤治疗领域,肿瘤放疗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抗击癌症的重要力量。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放疗技术从传统的二维治疗迈向了四维治疗,尤其在人工智能、FLASH放疗、磁共振放疗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尤其是在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手段的联合应用中,不断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肿瘤资讯】特别邀请湖南省肿瘤医院王晖教授深入探讨肿瘤放疗学科的发展历程、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读者呈现放疗领域的前沿动态。

王晖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副主任
湖南省癌症防治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领军人才
湖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肿瘤放射治疗转化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肿瘤放疗营养学组副组长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射肿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华中区域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Molecular Cancer、Cell Research、 Cell death & diseas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主编《现代肿瘤放射治疗临床实践指导》、《现代肿瘤放射治疗物理技术指导》等论著,主要从事肿瘤精准放疗、放疗联合免疫、靶向等临床综合诊疗及肿瘤临床研究、转化研究以及新药研发。

肿瘤放疗学科的辉煌历程与前沿探索

王晖教授: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过去30年间,放疗学科实现了从二维到四维治疗的飞跃。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一系列前沿放疗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凭借其高效精准的剂量投递,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肿瘤的照射,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立体定向放疗(射波刀等)则以其亚毫米级的精准度,对小体积肿瘤实施“定点清除”,在脑部、肺部等部位肿瘤治疗中大放异彩;自适应放疗能够根据患者体内肿瘤体积、位置的微小变化实时调整放疗计划,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功能影像引导放疗借助PET-CT等功能影像技术,精准勾勒肿瘤代谢活跃区域,让放疗更加“有的放矢”;质子重离子放疗更是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将高能量集中于肿瘤靶区,对一些难治性肿瘤展现出强大的杀伤力。展望未来,FLASH放疗以超高剂量率的投递,有望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放疗,大幅降低正常组织损伤;磁共振放疗将实时磁共振成像与放疗完美融合,实现治疗过程中的精准监控;人工智能(AI)与放疗的结合更是前景广阔,为放疗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些先进放疗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肿瘤治疗疗效,还大幅降低了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希望,推动中国放疗事业朝着国际引领的目标稳步迈进。

放疗在综合治疗新时代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方向

王晖教授:在肿瘤治疗迈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 ADC 药物等新兴治疗手段的新时代,放疗学科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愈发重要,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领域,立体定向放疗凭借其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能够激发大量CD8+ T细胞,产生远隔效应,即对远离照射部位的肿瘤病灶也产生抑制作用;而低剂量放射治疗(LDRT)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能力有限,却能在肿瘤微环境重塑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吸引T细胞聚集。低剂量放疗还具有诸多优势,如不受肿瘤大小、部位限制,毒性反应小,放疗时间短,临床耐受性佳,易于执行,尤其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展现出显著临床获益,应用前景广阔。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获益。例如,最新研究显示低剂量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还能显著改善合并肝转移瘤的晚期肺癌治疗疗效,甚至可能逆转免疫耐药。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放疗在综合治疗中的独特价值,未来放疗将继续在肿瘤治疗的舞台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疗临床研究与基础转化研究的突破与挑战

王晖教授:近年来,放疗在基础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成果显著。基础研究方面,铜死亡的发现为放疗联合疗法开辟了新思路,远隔效应的靶点与相关机制的深入探索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溶瘤病毒与放疗协同作用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硼中子在临床中的应用也为放疗技术拓展了新领域。然而,放疗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局部晚期肿瘤的同步放化疗联合同步免疫治疗的三期临床研究未能达到预期疗效,引发了对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质疑。但放疗专家们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反思常规放疗模式。我们认为,阴性结果可能与常规分割放疗剂量过高、预防照射范围过大导致淋巴结效应免疫细胞受损有关。因此,在免疫治疗时代,重新思考放疗的介入时机、照射范围和剂量至关重要,低剂量放疗和更小靶区照射将成为未来探索的重要方向。此外,人工智能(AI)与放疗的结合也为放疗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AI在肿瘤放疗的探索方向

王晖教授:我认为AI与放疗的结合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探索空间。首先,AI在靶区勾画的良恶性判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AI的介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在靶区勾画时哪些病灶及淋巴结可能是恶性的病灶,从而防止遗漏这些病灶,更好地提高疗效。其次,AI技术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放疗医生和物理师在放疗计划优化方面的水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疗效,同时更好地减轻正常组织的损伤,优化放疗计划。第三,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可能从放疗以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模型,预先判断哪些患者可能受益。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这部分人群,使他们通过提高剂量或低剂量放疗来重塑肿瘤微环境,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实现更好的疗效。这种“1 + 1 > 2”的联合治疗方式,也可能是未来AI技术与放疗结合的重要探索方向。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