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指南会|李健教授畅谈CSCO胃肠间质瘤(GIST)指南更新:从规范到精准,共绘GIST诊疗中国路径

04月22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4月18日~19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CSCO指南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此次盛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并解读最新指南的更新内容。在4月19日上午的胃肠间质瘤(GIST)专场中,【肿瘤资讯】特邀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进行采访,系统阐述此次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内科治疗篇的更新内容及前沿进展。

李健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GCP中心副主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GCP中心副主任
主要学术方向X基因分型指导下的消化道肿瘤个体化药物治疗与多学科治疗
责任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著3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10本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大肠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委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肝转移学组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MDT专委会常委兼青委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促会软组织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结直肠疾病杂志电子版》编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
《肿瘤临床与研究》编委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GIST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本次CSCO指南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更新和优化?

李健教授:尽管GIST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瘤种,但我们始终期望每年的研究成果能够助力诊疗的规范化,从而推动指南的持续更新。今年指南更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辅助治疗领域。GIST作为目前唯一以靶向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实体瘤,其辅助治疗时长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和争议所在。既往国内外指南推荐的3年辅助治疗周期疗效并不尽如人意,今年国际上公布了一项随机对照的III期IMAD GIST研究结果,该研究对比了6年 vs 3年辅助治疗的疗效,为延长高危患者用药周期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基于此,本次指南拟将中国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推荐时长延长至6年(II级推荐,2A类证据),不过这一初步想法后续仍需经专委会专家最终讨论才能确认。此外,指南在影像诊断、病理评估及基因分型等方面也进行了细节优化,致力于提升临床指南使用的规范性与便捷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目前关于GIST的靶向治疗,前沿研究进展如何?

李健教授:GIST与其他类型的肿瘤有所不同,核心问题在于其在免疫治疗领域尚未取得显著进展,因此目前GIST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然集中在靶向治疗上。由于GIST明确受致癌驱动基因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调控,无论是在疾病初期还是在治疗耐药后,针对该通路的抑制始终是治疗主线。因此,当前药物研发热点集中于泛KIT抑制剂,旨在同时抑制原发与继发耐药突变。例如,目前正在研发的两款泛KIT抑制剂药物NB003与IDRX-42,在前期研究中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相关研究成果也在ASCO、ESMO等国际会议中进行了披露。中国作为主导单位,深度参与了这些研究。未来,这两款药物可能会被定位于GIST的二线和三线治疗,并可能在今年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大家可以期待一下这两款新药物的发展。

分子分型的明确为GIST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请您结合我国患者肿瘤分子特征及耐药机制谈一谈分子分型在患者生存获益中的意义?

李健教授:分子分型是所有实体瘤精准诊疗的基石,GIST也不例外。GIST的分子分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初诊时确定其具体分型,二是耐药后分析其基因分型是否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初诊患者的基因检测覆盖率已显著提升,但在一些基层医院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不过人们对分子分型的认知已显著提高,我们期望未来所有GIST患者在初诊时都能实现基因分型,这无疑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未来仍需持续努力推进。对于罕见亚型,如野生型GIST(无KIT/PDGFRA突变),即使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仍存在部分病例难以明确分型,这种情况被称为“四重野生型”,亟待进一步探索突破。

对于耐药后的分型,它将直接决定我们未来药物的选择,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耐药机制。然而,其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耐药后的组织可能难以获取,我们常常无法获得样本;其次,耐药后的病灶可能出现高度异质性,单个部位的活检结果可能无法准确代表所有病灶的基因类型。因此,目前大家倾向于选择液体活检,但液体活检技术在灵敏度与特异性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尽管如此,耐药分型对于后续治疗策略选择以及耐药机制的探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来仍需不断探索和突破,以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ky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ky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