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指南会|肾癌领域有哪些进展?

04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肾细胞癌(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其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为透明细胞癌(ccRCC)。传统化疗药物对晚期肾癌基本无效,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目前晚期肾癌以抗血管和免疫治疗为主。2025年CSCO指南大会已于4月18日在济南盛大召开,RCC领域也有了众多内容的更新。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主讲《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内科治疗更新与解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浩教授主讲《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诊疗现状与最新研究探索》。【肿瘤资讯】特将两场报告的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内科治疗更新与解读

在过去的一年中,肾癌领域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尤其是在内科治疗方面,这些突破性成果极大地影响并推动了临床实践的变革与发展。盛锡楠教授特将近一年来改写指南内容的重大进展进行总结。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

首先,盛锡楠教授总结了近期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图1)。

1.jpg

图1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2005年到2015年,肾癌的一线治疗主要依赖于靶向治疗。从2015年至今,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进入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时代。中位总生存期(OS)也从10-15个月,提升到了40-50个月,提升了接近3年。RENOTORCH是国际上首项靶向联合PD-1单抗用于中高危肾细胞癌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这一研究结果的公布以及国内获批适应症,我国也正式进入免疫联合治疗时代。此外,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也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图2),这一联合治疗方案的肾癌适应症也有望在今年获批。总之,国内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虽然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一线治疗方向越来越明确,但因为现有方案越来越多,患者的分层筛选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使用应更加受到重视。

2.jpg

图2 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的疗效数据

危险分层的策略是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基本策略。Checkmate214研究于2024 ASCO GU公布了8年随访,再次证实了双免疫在低危患者不能获益。Keynote 426研究和Checkmate9ER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都表明,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相较于单纯的靶向治疗,在低危患者群体中并未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差异。然而,对于中高危患者群体而言,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则能够带来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因此,针对低危人群,其一线治疗方案可能仍停留在靶向治疗。然而,对于中高危人群的一线治疗方案,强化治疗未必能获益更多。COSMIC313研究于2025 ASCO GU公布了随访数据,结果显示卡博替尼联合双免疫不能改善中高危肾癌患者的总生存。未来晚期肾癌一线治疗应结合患者的生物学特点,进一步细分人群,或许可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图3)。

3.jpg

图3 一项将低危人群再次细分的IMDC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针对2025 CSCO肾癌指南的更新,一线治疗会增加免疫治疗的相关推荐,另外也会增加关于细化人群的建议。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二线治疗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大部分人群应考虑进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但是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后续治疗。近年来,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二线治疗及后线治疗越来越复杂,因为随着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的选择越来越多,尤其是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对后线治疗方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一线靶向治疗后单靶向或者免疫治疗的时代已经过去,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多项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失败后继续免疫联合治疗或许不再是首选,相较之下靶向治疗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线免疫治疗失败后的选择。未来,靶向联合治疗(伏罗尼布/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HIF抑制剂联合TKI药物)有望成为二线及后线治疗更好的选择。
 
在一项针对中国人群探究HIF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的研究中(图4),虽然入组人数不多,但免疫治疗失败后,患者的ORR可以达到50%,mPFS可达13.7个月。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后线治疗的选择。

4.jpg

图4 LITESPARK-010研究结果

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诊疗现状与最新研究探索

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non-ccRCC)的临床试验因为样本量有限,其临床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靶向治疗时代,即使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总生存期可达到30个月,non-ccRCC仅20个月左右,因此靶向单药治疗并非non-ccRCC的最佳选择。
 
在免疫治疗时代,单免治疗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二线治疗已获得成功,但是在non-ccRCC中,无论是一线还是后线治疗,其ORR获益都非常有限。基于此,针对non-ccRCC的双免治疗和靶免联合治疗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图5)。其中部分临床试验也取得了成功,因此2025 NCCN指南也以较高的证据等级推荐了卡博替尼单药,卡博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以及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作为non-ccRCC的推荐治疗。但不同病理类型/驱动基因non-ccRCC对免疫单药治疗方案的疗效具有异质性,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non-ccRCC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对non-ccRCC进行进一步的分型和分层,从而使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诊疗更加精准化。

5.jpg

图5 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免疫联合治疗的探索

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中有超过80%的患者具有MET基因扩增/变异或7号染色体的扩增,因此,针对这种non-ccRCC的治疗可通过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或许达到较好的疗效。也有多项研究以MET基因扩增/变异作为靶点来尝试进行临床研究,虽然ORR可获益,但非常遗憾ORR并未转化为最终的PFS或OS获益(图6)。因此,以上研究成果也证明,MET基因突变并非non-ccRCC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分型。针对pRCC的治疗,未来仍需找寻更多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分子靶点,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6.jpg

图6  CALYPSO研究结果

富马酸水合酶缺乏型肾细胞癌(FH-dRCC)是一种罕见且高度侵袭性的亚型,华西医院首次提出ICI+TKI联合治疗在FH-dRCC临床应用的治疗概念,华西医院也与仁济医院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靶免联合治疗可将PFS从5.5个月提升至22.7个月。在另一项仑伐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研究中,ORR达到了惊人的90%,也进一步证明了靶免联合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关键作用。嫌色细胞肾细胞癌中具有高频的TP53突变和PTEN基因缺失,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治疗都没有很好的疗效,目前的治疗仍以靶向治疗为主。

7.jpg

图7 针对FH-dRCC的相关研究数据

最后,曾浩教授总结了华西医院针对non-ccRCC的治疗经验(图8),提出了针对这类患者可以尝试性地进行减瘤手术。后续的临床实践中也印证了这一做法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获益。

8.jpg

图8 华西医院针对non-ccRCC的治疗经验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22日
伍春莲
株洲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未来,靶向联合治疗(伏罗尼布/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HIF抑制剂联合TKI药物)有望成为二线及后线治疗更好的选择。
04月19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华西医院首次提出ICI+TKI联合治疗在FH-dRCC临床应用的治疗概念
04月19日
程乐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