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胰腺胃泌素瘤PRRT治疗:病例报告与MDT经验分享

05月22日
来源:陈洁教授多学科团队

病例介绍

患者为39岁女性,于2020年12月因腹胀、肠鸣亢进及上腹部隐痛在外院就诊。初步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及增强CT)提示胰尾肿物及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外院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G2)。为进一步评估病情,患者接受了PET/CT检查,生长抑素受体(SSTR)显像显示肝脏内存在广泛的肿瘤转移,原发灶位于胰腺体尾部,呈较大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肝脏转移灶与胰腺原发灶均表现出良好的SSTR表达。在FDG显像上,肝内转移灶呈现出异质性的糖代谢活性。

2.png

外院PET/CT

入院后评估与基线影像

患者因存在腹痛、腹胀等疑似胃泌素瘤相关症状,入院后完善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多发溃疡,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其他肿瘤标志物及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进一步行上腹部磁共振(MRI)及胸腹部增强CT检查以明确基线情况。CT影像可见胰腺体尾部存在较大占位,并已引发显著的继发性门静脉高压表现,包括脾门、胰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门静脉海绵样变。肝脏内可见弥漫分布的富血供转移灶。

1.png

2021.7我院基线CT

MRI对于肝脏转移灶的显示更为清晰,可见除CT所见病灶外,存在更多散在小病灶,评估肝脏肿瘤负荷极大,约占肝脏体积的85%左右,符合典型的III型肝转移模式。

2.png

2021.7我院基线MR

初步治疗与疗效评估

基于患者基线情况,给予长效奥曲肽40mg 每四周注射一次,并联合三次肝脏介入治疗(TAE)。2021年11月复查影像,对比基线,可见肝脏弥漫性转移瘤的整体负荷并未显著减少,肿瘤内部坏死区域亦不明显。综合评估此次治疗效果为疾病稳定(SD)。

减瘤手术及术后病理

患者于2022年1月复查时,疾病状态仍评估为SD。考虑到患者肿瘤总体负荷大,且临床考虑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医疗团队决定为患者施行减瘤手术,包括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及部分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分析显示:胰腺肿瘤最大径7.5cm,免疫组化染色(Syn、CgA、INSM1)证实为NET。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及Ki-67增殖指数(热点区达15%)符合G2级别。DAXX和ATRX蛋白表达丢失,提示预后相对不良及转移风险增加,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SSTR表达检测显示,SSTR2呈强阳性(+++),SSTR5呈中等强度阳性(++)。病理分期提示存在淋巴结转移(2枚阳性)、肝转移及神经脉管侵犯,虽为G2,但Ki-67值处于G2较高范围,结合TNM分期,患者已属IV期。

4.png

病理结果

术后进展与后续治疗及并发症

术后患者继续接受长效奥曲肽40mg治疗。然而,术后约4个月(2022年6月)复查CT提示,肝内转移瘤较术后基线时明显增大,肿瘤负荷增加,评估为疾病进展(PD)。

3.png

2022年6月复查结果

鉴于疾病进展且肿瘤负荷大,治疗方案调整为卡培他滨联合替莫唑胺(CAPTEM)化疗,同时因考虑功能性肿瘤,继续使用长效奥曲肽抗激素治疗。但在开始化疗后不足一个月,患者出现气喘加重伴晕厥。外院心脏超声提示多瓣膜关闭不全,尤以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为著,血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同期腹部影像复查提示部分肿瘤病灶较前缩小,肿瘤整体状态评估为SD。结合患者症状及心脏检查结果,高度怀疑并发类癌心脏病,建议转至综合医院心内科接受进一步抗心衰治疗。

患者在心衰症状改善后,继续接受CAPTEM方案化疗并辅以长效奥曲肽治疗。在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的多次复查中,肿瘤总体评估为疾病稳定(SD),且有缩小趋势。然而,至2023年8月复查时,影像学(CT及MRI)证实肝脏病灶较前增多、增大,判定为PD。

6.png

2023年1月、4月、8月复查结果

4.png

2023年8月复查结果及对比

PRRT治疗及再次进展

鉴于化疗后疾病进展,患者入组一项PRRT的临床试验。治疗前基线SSTR PET/CT显示,尽管疾病处于进展状态,肝脏多发转移灶、腹膜后转移淋巴结以及多发骨转移灶(脊柱、骨盆)仍保持了良好的SSTR高表达,符合PRRT治疗的入组标准。患者接受了PRRT(联合长效奥曲肽)治疗,期间通过MRI定期评估疗效。至2024年8月达到最佳疗效,MRI显示肝脏肿瘤体积及范围均较前明显缩小,评估为显著的部分缓解(PR)。治疗期间的SPECT显像亦证实每次治疗后药物在肿瘤病灶(肝脏、淋巴结)中有良好的摄取和分布。

8.png

PET/CT结果

5.jpg

PRRT治疗期间磁共振对比

6.jpg

治疗期间的SPECT显像

PRRT后进展及当前治疗

患者完成了四个疗程的PRRT治疗,后续维持长效奥曲肽治疗。在2025年1月复查时,对比2024年8月的最佳疗效状态,影像学显示肝内肿瘤再次增多、增大,明确为PD。

7.jpg

2025年1月复查结果

进一步予患者复查了FDG PET/CT,显示肝右叶巨大病灶的部分区域及腹膜后淋巴结呈现明显的FDG高代谢,提示可能存在肿瘤级别的升高或向更高糖代谢活性转化。为此,予再次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待出),并予调整治疗方案为FOLFOX化疗方案,同时继续使用长效奥曲肽控制症状。

10.png

2025年1月复查结果

MDT专家讨论

徐俊彦教授:PET/CT影像在诊断和治疗评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次SSTR PET显示胰腺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均有良好的SSTR表达,而FDG PET提示肝内病灶存在代谢异质性,部分区域可能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PRRT治疗前的PET/CT复查确认了肝脏、淋巴结及骨转移灶仍广泛表达SSTR,符合治疗标准,但也需注意SSTR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可能。进行PRRT治疗后SPECT的目的在于进行剂量学分析和潜在的疗效预测。当PRRT治疗后疾病进展时,FDG PET的解读显示部分肝脏病灶和淋巴结呈现明显的高代谢状态,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可能已发生升高。

汤伟教授:CT和MRI影像用于动态评估肿瘤负荷和治疗反应。初期影像确认了胰腺巨大占位及其引发的门脉高压表现,以及肝脏弥漫性转移,肝脏肿瘤负荷估计超过80%。介入治疗后的影像评估疗效为疾病稳定(SD)。减瘤手术后复查影像则显示肝内残留病灶出现明显进展(PD)。在CAPTEM化疗期间,通过系列影像跟踪病情变化,最终判定为疾病进展(PD)。PRRT治疗过程中,影像对比清晰地展示了肿瘤体积和范围的显著缩小,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然而,在PRRT治疗结束后复查时,影像证实肝内病灶再次增多增大,明确为疾病再次进展(PD)。

黄丹教授:术后病理检查对手术切除的胰腺标本进行了分析。病理诊断明确为神经内分泌瘤G2级(NET G2),Ki-67增殖指数为15%,属于G2范围内的较高水平。分子病理学检测发现DAXX和ATRX蛋白表达丢失,这一特征通常预示着mTOR信号通路的潜在异常激活及更高的复发转移风险,与该病例的临床进程观察一致。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肿瘤细胞膜SSTR2呈强阳性(3+)、SSTR5呈中等强度阳性表达,为生长抑素类似物(SSA)及PRRT治疗的应用提供了病理学基础。结合病理发现的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神经侵犯和脉管侵犯等因素,尽管肿瘤分级为G2,但整体pTNM分期被判定为IV期,提示预后风险较高。

陈洁教授总结

陈洁教授:该病例为一例复杂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初诊时即呈现肿瘤负荷巨大、病理级别偏高(G2高段)的特点。其特殊性在于,患者不仅表现为胃泌素瘤相关症状,在病程中还出现了类癌综合征及相关心脏病变,考虑为罕见的双激素(胃泌素和五羟色胺)分泌性肿瘤。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的应用,依次或联合采用了大剂量SSA、肝脏介入治疗、外科减瘤手术、CAPTEM化疗以及PRRT。PRRT作为重要的全身治疗手段,在该病例的治疗序列中取得了17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对于此类高负荷、高风险患者而言,此疗效被认为优于同期可能选择的其他治疗手段。而PFS相对预期较短可能与患者接受PRRT时全身肿瘤负荷依然过高有关,提示PRRT的最佳应用时机可能是在肿瘤负荷更为适中的阶段。尽管面临巨大挑战,通过一系列多学科手段的综合应用,患者获得了相对较长的生存时间,整体治疗过程被认为是成功的。

更多精彩病例,可点击或复制以下链接,粘贴到浏览器查看第33期云诊室回放:
https://doctor.liangyihui.net/#/pcProject?fullpath=https%3A%2F%2Fdoctor.liangyihui.net%2F%23%2Flive%2F145213

版权声明
本文是陈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