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林忠教授:超长生存:舒格利单抗联合治疗使伴脑转移晚期肺腺癌患者持续缩瘤,PFS达34个月!

05月0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血脑屏障的存在及局部免疫微环境的特殊性限制了多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舒格利单抗作为一款PD-L1抑制剂,在GEMSTONE-302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获益,其联合化疗可使NSCLC患者的4年总生存(OS)率达32.1%,与安慰剂组(17.3%)相比提升近15%1。该药物凭借独特的双重抗肿瘤机制,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尤其是脑转移患者中展现卓越疗效,正在改写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吕维泽医生分享了一例舒格利单抗联合抗血管治疗使驱动基因阴性伴脑转移晚期NSCLC患者持续缩瘤并达到长生存的病例。【肿瘤资讯】对此进行整理,并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林忠教授进行点评,与大家共同学习。

吕维泽
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肿瘤微创介入科 主诊医师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基层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珠海市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珠海市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珠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从事肿瘤治疗工作二十多年,擅长各种恶性实体瘤的化疗、内分泌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特别是胸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在Transl Lung Cancer Res 、Int. J. Med. Sci、Molecular Imaging等杂志发表专业SCI论文11篇

病例简介

基本情况

男性,53岁,吸烟30余年,2包/天。
2022年1月开始出现间断性咳嗽,晨起咳血丝痰,无胸闷、气促,无盗汗、发热,伴右侧上肢无力,无头晕、头痛。
既往史:2014年行痔疮手术,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无嗜酒史。
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右侧上肢肌力4级。
2022年2月26日体检查胸部CT:左肺上叶占位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
2022年3月2日PET/CT:左肺上叶肿块,代谢不均匀增高,考虑周围型肺癌;右肺上叶尖段混杂密度结节,代谢稍增高,考虑多中心肺癌可能;左肺门及纵膈(5区)多发淋巴结转移;纵隔(4区)淋巴结转移待排;左侧额顶叶交界处及左侧小脑半球转移瘤。

3.png

2022年3月1日颅脑磁共振:


病理检查:2022年3月4日行肺肿物穿刺活检术,送检标本为左肺组织。

病理诊断:镜下肺组织中见异型细胞呈巢片状分布,伴坏死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病变符合肺腺癌。
免疫组化染色:异型细胞CK-p弱+、CK7+、TTF-1+、NapsinA少许+、p40-、p63部分弱+;癌细胞PD-L1(22C3)约80%+(TPS)、PD-L1(22C3)阴性对照:表达正常。
肿瘤驱动基因检测:检测结果为EGFR、ALK、ROS1野生型;有临床意义变异:KRAS(p.G13C)、TP53、MTOR、MSS。

诊断结果

左肺上叶周围型肺腺癌伴多发淋巴结、脑转移,cT4N2M1c IVb期,KRAS(p.G13C)、TP53,PD-L1(22C3)约80%+(TPS)。
右肺上叶多中心肺癌可能。

治疗经过

脑部转移灶姑息性放射治疗:
2022年3月11日至4月14日行脑部转移灶姑息性放射治疗,方案为GTV: 60Gy/20F, CTV: 40Gy/20F(常规分割)。
疗效评估:SD(稳定)。
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
2022年3月21日予“培美曲塞420mg+贝伐珠单抗580mg抗血管生成治疗”。
2022年3月25日予“培美曲塞420mg+卡铂600mg化疗”。
不良反应:3-31日出现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对症治疗恢复后继续放疗至完成全部放疗计划后出院。
疗效评估:SD(稳定)。
后续治疗调整:
2022年4月21日患者门诊行“贝伐珠单抗600mg”治疗。
2022年4月26日行培美曲塞400mg +卡铂300mg+舒格利单抗1200mg治疗。
后患者不愿继续行化疗,予以“舒格利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至今,多次复查病情逐渐好转,肿瘤逐渐缩小。不良反应:暂无。疗效评估:PR(部分缓解)。
影像学复查对比
MR对比:治疗前(2022年3月1日)与治疗后(2023年2月10日)的MR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有改善。


CT对比:治疗前(2022年3月3日)与治疗后(2023年5月25日、2023年10月25日)的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持续缩小。

美图设计室变清晰_2025_04_03.png治疗期间验血等生化指标没有明显异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迄今为止治疗过程回顾

林忠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胸部肿瘤科主任医师

国家卫健委能建与继教中心肺癌MDT专家组专家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珠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
珠海市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点评

本病例中,伴脑转移晚期肺腺癌患者在接受脑转移灶放疗和化疗联合抗血管治疗后,接受了34个疗程的舒格利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期间病灶持续缩小,未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最终PFS达34个月,体现了舒格利单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舒格利单抗作为一款PD-L1抑制剂,在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治疗中展现出突出优势。GEMSTONE-302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舒格利单抗联合铂类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用于未经治疗的IV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舒格利单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0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4.9个月,风险比(HR)为0.48;总生存期(OS)方面,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达到25.4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16.9个月),HR为0.652。综上,GEMSTONE-302研究结果体现出舒格利单抗显著的临床获益,基于此,CSCO指南已将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列为IV期无驱动基因NSCLC一线治疗的I级推荐。
 
目前,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N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但对于伴脑转移患者,由于血脑屏障及局部免疫微环境的特殊性,其治疗一直充满挑战。在此背景下,舒格利单抗凭借其独特的双重抗肿瘤机制展现出卓越的疗效。舒格利单抗不仅能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恢复和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还独特地保留了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FcγR结合的功能,可活化固有免疫,进一步介导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即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通过双重机制发挥1+1>2的强大抗肿瘤活性3。由于脑转移患者颅内巨噬细胞浸润增多,舒格利单抗可更有效地动员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GEMSTONE-302研究结果显示,基线伴脑转移患者与无脑转移患者相比,舒格利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PFS HR更低(0.29 vs 0.54),获益更多2。此外,对于基线伴脑转移患者,接受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还可避免新发脑转移灶的发生,舒格利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脑部新发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0%和35.3%2。在本病例中,舒格利单抗联合抗血管治疗使脑转移灶持续缩小且未复发,体现出其强力的颅内抗肿瘤活性。
 
此外,舒格利单抗在序贯或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中也体现了优秀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与放化疗后的免疫重建相辅相成,使得患者在巩固治疗阶段依旧能获得持久的疾病控制
 
与此同时,舒格利单抗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充足的安全保障。GEMSTONE-302研究数据表明,舒格利单抗组≥3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3.1%,其中免疫相关肺炎发生率极低,仅1.3%,≥3级免疫相关肺炎仅0.9%2。在本病例中,患者未曾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一步体现了舒格利单抗可控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舒格利单抗不仅在常规免疫治疗中显示出强力的抗肿瘤活性,其在伴脑转移NSCLC及放化疗后巩固治疗中的出色表现,也为制定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临床依据,并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Zhou C, Wang Z, Sun M, et al. 1318P Four-year outcomes from GEMSTONE-302 study: First-line sugemalimab plus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nn Oncol. 2024;35:S839. doi:10.1016/j.annonc.2024.08.1374
2. Zhou C, Wang Z, Sun Y, et al. Sugemalimab versus placebo, in combination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GEMSTONE-302): interim and final analyse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hase 3 clinical trial. Lancet Oncol. 2022;23(2):220-233. doi:10.1016/S1470-2045(21)00650-1
3. Gül N, van Egmond M. Antibody-Dependent Phagocytosis of Tumor Cells by Macrophages: A Potent Effector Mechanism of 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of Cancer. Cancer Res. 2015;75(23):5008-5013. doi:10.1158/0008-5472.CAN-15-1330
4. Qing Zhou, et al. Sugemalimab vs Placebo after cCRT or sCRT in pts with Unresectable Stage III NSCLC: Final PFS Analysis of a Phase 3 Study. WCLC 2022. OA02.0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丹忱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mm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