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5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马军教授:淋巴瘤诊疗的百年历程与未来展望

09月14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9月6日~9月8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共同主办,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天津市整合医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国肿瘤临床》与Cancer Biology &Medicine杂志共同承办的“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于美丽的海河之滨一天津隆重召开!【肿瘤资讯】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淋巴瘤诊疗的百年历程与未来展望进行交流、分享。

马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
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历史与未来:淋巴瘤的治疗逐渐迈入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

马军教授:淋巴瘤治疗的历史不仅是恶性肿瘤治疗的起点,更是推动整个肿瘤治疗领域进步的缩影。早在1942年,氮芥首次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标志着化疗的开端。随后,1948年甲氨蝶呤成为首个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率先在黑色素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中获得突破,进一步推动了免疫治疗的发展。首个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获批,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更为抗体药物和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后,CAR-T细胞治疗也首先在淋巴瘤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取得成功。

从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到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再到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淋巴瘤治疗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恶性肿瘤整体治疗策略的演变,也为全球肿瘤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淋巴瘤治疗主要依赖化疗和放疗。自20世纪70年代末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90年代新靶向药物的问世,到21世纪初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兴起,淋巴瘤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DLBCL的5年无病生存率已高达72%,成为恶性肿瘤中临床治愈率最高的癌种之一。淋巴瘤已从曾被视为绝症的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这一历程涵盖了从化疗、放疗到靶向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再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的近百年发展。

在近期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和国际淋巴瘤联盟大会上,淋巴瘤被正式宣布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特别是B细胞淋巴瘤的治愈率已超过70%。尽管中国在淋巴瘤治疗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与国际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从上世纪70年代首批回国的学者和医生开始探索,到90年代取得显著进展,如今中国在淋巴瘤治疗领域拥有近4000名血液肿瘤医生及多个领域的专家。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淋巴瘤已成为血液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预计到2030年,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将与欧美国家相当。因此,我们作为临床医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尽管淋巴瘤国际治愈率达到近72%,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淋巴瘤治愈率已达到60%以上,但根据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统计,整体五年无病生存率仅为37.7%,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到2030年,将淋巴瘤的生存率提高15%是我们的重要目标,这要求我们加强规范化治疗,推进精准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实施。未来的淋巴瘤治疗在于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推动肿瘤药物的突破,实现更高的治愈率。

在淋巴瘤治疗的道路上,临床医生应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传承与创新: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对我国疾病诊疗意义深远

马军教授:天津作为我国淋巴瘤治疗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天津市立人民医院金显宅教授作为中国肿瘤治疗的奠基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肿瘤内科。其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淋巴瘤治疗奠定了基础,天津市肿瘤医院在其领导下逐步发展,现如今由张会来教授带领的淋巴瘤科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规模空前,涵盖了多种淋巴瘤亚型诊疗及研究进展,涉及传统化疗、免疫化疗、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ADC(抗体药物偶联物),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大会汇集了全球及全国顶尖专家,旨在推动医生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规范化治疗,推动中国淋巴瘤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迈向更高的国际标准。

进展与挑战:创新和多学科合作是提升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马军教授:在过去30多年中,淋巴瘤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持续的创新。当前,已经发现了数十个有效的小分子靶点,如BCL-2和PI3K等,并且新型靶向药物,如JAK1抑制剂、HDAC抑制剂及多靶点治疗药物,已获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同时,研究者也开发了用于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双特异性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以及用于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PD-L1抑制剂。

尽管如此,淋巴瘤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在源头创新药物方面虽已有进展,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未来,中国需要在生物制药和转化医学领域加强研究,以缩小这一差距,实现突破性进展。

完全治愈淋巴瘤依然是一项长期任务。有效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包括血液肿瘤医生、病理学家、影像学家、放疗专家和介入专家等。临床医生应以患者为中心,依靠创新驱动,最大程度地提升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最终实现治愈的目标。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