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真实世界病例分享:戈利昔替尼在复发/难治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中具有显著疗效与安全性

2024年08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成熟的T细胞淋巴瘤,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15%~20%,目前针对AITL的一线治疗方案仍是以CHOP样化疗为主,而复发难治患者暂无标准治疗方案。戈利昔替尼是一种有效且具有高度选择性的JAK1抑制剂,全球多中心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JACKPOT8 B部分显示1,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R/R)PTCL,可评估患者88例,客观缓解率(ORR)达 44.3%;亚组分析显示,戈利昔替尼单药在不同亚型PTCL患者中均表现出了优异的疗效,其中AITL患者ORR达到了56.3%。本文通过两例真实世界病例展示戈利昔替尼为R/R AITL患者带来切实临床获益,并特别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潇潇教授进行点评,详情如下。

1.png2个病例总结

病例1:一例多处受累且疾病进展迅速的难治型AITL病例分享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61岁,自2024年1月初出现后背及胸前区疼痛不适,后于1月29日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在外院经检查初步诊断为疑似淋巴瘤,后转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完善PET-CT和病理等全面检查后确诊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IIISB期,IPI评分3分)

治疗概览

2.png

患者完成4疗程CHOP样化疗后,腹部超声显示淋巴结较前增大,考虑疾病进展,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较差,拒绝化疗。

2024.07.02更换方案为:戈利昔替尼(150mg QD)+西达本胺(30mg biw),用药1疗程后,于7月23日腹腔B超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3.3cm*3.1cm缩小至2.0cm*1.0cm,缩瘤40%左右,疗效评估PR;用药2疗程后,8月17日PET/CT显示腹主动脉较大者约0.8cm*0.6cm,未见异常示踪剂浓集,SUVmax 1.8,疗效评估CR。

在本次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3级骨髓抑制,给予常规升白处理,每周随诊,整体安全性可控,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付蓉教授点评

付蓉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血液病中心主任
天津市骨髓衰竭及癌性造血克隆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副组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疾病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MDS/MPN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学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委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津门医学英才、首届天津名医、天津市教学名师
主笔《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国指南》、《PNH中国专家共识》、《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中国专家共识》

本例患者为难治性AITL,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患者一线接受西达本胺联合CHOP化疗后疾病持续进展,后更换方案为戈利昔替尼联合西达本胺治疗,1疗程获得PR,2疗程即获得CR。已有基础研究发现2:在细胞株和小鼠模型中,JAKi联合西达本胺可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本病例治疗过程中,戈利昔替尼的引入快速改善了患者的疾病状态,起效迅速,且获得了深度缓解。戈利昔替尼作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PTCL的JAK1抑制剂,其单药治疗R/R AITL的ORR已达56.3%,且安全性高。基础研究表明,JAKi与多种机制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期待未来更多以戈利昔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探索,为更多真实世界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病例2:一例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并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R/R AITL病例分享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36岁,2014年3月确诊T细胞淋巴瘤ⅣB期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接受CEOP化疗5疗程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2024年4月30日,患者因咽喉炎引发高热,持续一周,经口服退热药后仅可短暂缓解。于外院查体考虑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复发合并HLH倾向。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24年6月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

病例诊断

R/R AITL(IVB期)伴血细胞综合征

治疗概览

微信截图_20240828174144.png

2024.07.12更换方案为戈利昔替尼单药(150mg QD)治疗,服药后7月26日HGB升高至106g/L,患者精神状况明显改善,停止发烧。患者于8月5日复查PET/CT示:双侧髂骨未见明显代谢异常,考虑治疗后改变,对比前次PET/CT,较前明显好转,疗效评估为CMR

在戈利昔替尼治疗过程中,患者噬血显著改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且安全性高,无特异性不良反应发生。

王潇潇教授点评

王潇潇
副教授、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美国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眼淋巴瘤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恶性淋巴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包括NK/T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难治淋巴瘤的免疫,靶向及化学治疗,CAR-T细胞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以第一作者在 Haematologica, Br J Haematol,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nn Hematol, Clin Transl Med, Leuk Lymphoma等知名血液肿瘤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主持及参与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新药注册临床研究及IIT研究,研究成果在ASH、ASCO、EHA、ESMO等国际血液学肿瘤学大会做报告

本病例展示了R/R AITL患者在ASCT十年后复发伴噬血的治疗挑战。戈利昔替尼作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PTCL的JAK1抑制剂,不仅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同时缓解噬血症状,实现了CMR,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特异性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关于JAK抑制剂治疗HLH已有多项研究探索,戈利昔替尼作为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在炎症细胞模型中能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同时JAKPOT8 B部分1研究结果表明,戈利昔替尼可使R/R PTCL患者获得深度缓解(ORR 44.3%,CR率23.9%),同时延长患者生存(mDOR 20.7个月,mOS 24.3个月*,亚组分析可见,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各个亚型PTCL均获较高缓解率,且安全可控。本病例为R/R AIT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临床启示,戈利昔替尼在此类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结

AITL是PTCL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特征,进展快、侵袭性高。一线治疗后复发难治率高,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治疗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戈利昔替尼是全球首款针对PTCL的口服JAK1高选择性抑制剂,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JACKPOT8 B部分1研究显示可评估患者88例,戈利昔替尼150mg QD单药治疗,ORR达44.3%,CR率达23.9%,高缓解转化为长生存,中位DOR达到20.7个月,中位OS突破2年,达到24.3个月*。且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亚型中,包括PTCL非特指型、AITL、NKT细胞淋巴瘤等,均观察到较高的肿瘤缓解。本次的两例真实世界病例分享,显示了戈利昔替尼治疗R/R AITL快速起效、深度缓解、安全便捷的优势,预示着其在R/R AITL治疗中的巨大临床应用潜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 Song YQ et al. Lancet Oncol. 2024 Jan;25(1):117-125
[2] Chen J, Zuo Z, Gao Y, et al Clin Epigenetics. 2023;15(1):19.
* 随访至2024年2月22日,data on file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dhilda
 排版编辑:TanRongbi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