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肿瘤免疫杭州会夏季论坛 | 点亮乳腺学科之光,马飞教授、黄建教授深入剖析乳腺癌学科建设与创新策略

2024年08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7月26-27日,肿瘤免疫杭州会夏季论坛(乳腺癌专场)暨浙江省乳腺癌筛查培训会议于杭州盛大召开。千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乳腺癌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在这场思想与交流的盛宴中,【肿瘤资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围绕乳腺学科建设、治疗新兴热点、未来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分享,为乳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与启示。

黄建
常务副院长、 二级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常务副院长
二级教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大求是特聘医师
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和CSCO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第七届主委
浙江乳腺癌筛查培训指导与质控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常委兼浙江省主委
中国免疫学会委员会理事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免疫专委会主委
浙江省肿瘤免疫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新基地主任

马飞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长聘教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Cancer Innovation 主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请您分享一些乳腺外科学科建设中的关键实践和探索经验?特别是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您认为哪些创新的学科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马飞教授:乳腺癌作为实体肿瘤中的高发疾病,其诊疗模式在肿瘤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乳腺癌的防控也对肿瘤的整体防控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全国范围内,乳腺癌学科发展相对成熟。过去,主要以乳腺癌为核心进行学科建设,这对相关诊疗科室,如乳腺外科、放疗科、内科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此理念指导下,我国在癌症防控领域形成了两大体系: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的肿瘤诊疗科室。这两类医院的发展得益于相关学科的进步,尤其是乳腺外科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医疗的可及性和整体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展望未来,诊疗模式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这种以人为本的模式强调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涵盖了外科、内科、放疗科以及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学科,共同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同时,我们还需关注患者的全面健康需求,包括心血管风险、骨质疏松风险,以及治疗可能带来的生育问题等。

面对未来的挑战,学科建设或需实现以下转型:首先,从单一学科向以乳腺癌患者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转变;其次,认识到综合性医院在学科齐全性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肿瘤专科医院应在病种诊疗综合化方面,探索建立专病中心模式,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一方面,专科医院应自建小型综合科室,另一方面,与综合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乳腺癌学科的发展。

黄建教授:乳腺癌是理想的肿瘤研究和诊疗范例,几乎涉及肿瘤的全部诊疗内涵,包括以手术为主的局部治疗和以新型药物为主的全身治疗方案的优化组合。随着乳腺癌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全程个案管理的推进更为广泛,这些变化为乳腺肿瘤学科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医工信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创新学科发展模式的探索。事实上,如何准确确立乳腺外科在肿瘤多学科诊疗中的地位与角色,如何应用功能性外科学技术实施精准外科,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开展精准乳腺癌诊治,如何结合多组学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桥接疾病临床表型与基因表型实现功能性精准乳腺肿瘤学研究,如何构建基于肿瘤微环境及其功能可视化技术体系预测肿瘤治疗效应和临床结局等,都是乳腺外科建设的关键实践和探索方向。至于马飞教授提及的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建设,均非常重要。两者对医生培育和科室管理的要求是统一的。以乳腺外科医生为例,无论在哪种医院,其规范化标准、质控要求均保持一致,不过在处理伴有其他专科的严重系统疾病如心脏或脑的患者时,综合医院则在伴随疾病的多学科整合诊疗上有优势,而肿瘤专科医院在全方位肿瘤治疗上具有优势,因此建立两者沟通与交流机制,更有利于患者。

此外,国家癌症中心在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中起引领作用,我们应遵循国家顶层设计的肿瘤防治和专病专科建设要求,同时结合各自特点,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团队联动作用,以满足医院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乳腺学科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中,哪些新兴的热点和方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趋势对乳腺学科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启示和指导方向?您认为在乳腺学科建设中,如何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并积极采纳新技术以推动学科发展?

马飞教授:乳腺癌的研究与发展始终位于实体肿瘤领域的前沿。随着肿瘤学整体的迅速进步,乳腺癌的诊疗也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为此,我们需开展更多创新性和推进性工作:
首先,在创新药物方面,化疗药、内分泌药、靶向药、免疫药等已为乳腺癌治疗带来不同程度的进展。期待未来更多具有新作用机制和靶点的创新药物和我国原研药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推动诊疗进步。

其次,制定创新治疗策略或方案。基于现有治疗药物,通过有效的组合,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整体诊疗效果。例如,在HER2阳性乳腺癌一线治疗中,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的基础上添加小分子抗HER2 TKIs,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这是基于现有治疗策略提出创新方案的实例。

第三,采用创新理念推动诊疗进步。在免疫治疗领域,结合节拍化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探索新的策略或理念以推进诊疗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利用先进技术或先进生产力。在患者管理方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技术应用于日常的患者管理和诊疗工作中,是未来诊疗进步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未来应当吸纳更多学科知识,吸取技术进步的成果,以推动乳腺癌诊疗的整体进步。 

黄建教授:创新驱动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思想、技术和模式创新都是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首先,应系统融合外科学、循证医学和精准肿瘤学。乳腺外科医师不仅需要具备外科专业技能,还需深入熟悉精准肿瘤学知识,也要掌握人工智能、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技术和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系统完整的结合与应用。如在乳腺癌治疗中,如何运用和整合多学科新知识,提升乳腺癌临床生物学特性认识,基于循证医学和精准肿瘤学来整体提高诊疗水平,如将不可手术的病例转变为可手术,将不可保乳的病例转化为可保乳,都是乳腺学科发展的需求,需要新技术资源整合。对于早期患者,如何实现早期发现和精确诊断,同样是肿瘤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其次,应发挥技术的组合创新优势。从乳腺外科学角度,乳腺癌治疗从常规乳房切除到保留乳房的转变;如何避免腋窝清扫,以及新辅助治疗后的淋巴结靶向切除,都体现了治疗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在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整形手术和腔镜手术的普及是积极趋势,关键在于提高保乳率。目前国内整体保乳率仅为20%-30%,而国际水平为60%-70%,这一差距亟待缩小。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依赖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资源支持。我院乳腺中心通过多技术组合,如运用乳腺标记夹技术标记转移淋巴结和肿瘤病灶,通过双标记技术,如皮肤和肿瘤标记,提高术中精度定位;通过3D技术和AI技术,可更精确地计算肿瘤体积和手术范围;术中X线检测明确钙化病灶和标记夹标记病灶切除完整性;分子功能成像技术,将肿瘤的功能与结构信息相结合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价,这些技术创新性组合明显提高了保乳率(约为60%),并降低了腋窝清扫率(50%)。

第三个,应建立整体性理念。精准外科与功能外科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医生的任务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向患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而不可仅凭个人态度影响患者的决策。同时还要考虑对患者整体状况的影响,包括心理和社会影响。

在培养乳腺专业人才方面,您认为当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优化以适应规范化、精准化诊疗的高技术要求?

马飞教授:在医疗环境良好且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培养和拥有一批杰出的医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通过医学院校培养的优秀医生数量相对充足,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年轻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肿瘤学科医生。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首先,从基础上树立多学科综合诊疗和规范化诊疗的理念。医生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如外科医生仅会手术,内科医生仅会化疗。当前的规范化培训体系要求医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并需在各学科轮转,这对于保障未来医疗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其次,医生在未来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平衡上需做出明智选择。对于年轻医生,临床技能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基于临床需求的科研成果同样重要。年轻医生是推动诊疗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呼吁广大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进步。

第三,年轻医生应具备更广泛的知识面,对疾病的认识需更全面、更具整体观。如前所述,乳腺癌患者可能面临生育和心血管问题。即使作为肿瘤科医生,可能不擅长生殖医学或心血管医学,但需要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在全面健康方面做出努力。因此,未来的肿瘤科医生应具备全科医生的思维和专科医生的技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黄建教授:年轻医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临床科学家,其显著优势在于能够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再反馈至临床实践,形成一个指导临床实践的闭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培养医师对患者的爱心和责任心也同样至关重要。浙大二院的老院长梅藤根先生提出了3H理念,即做事、做人、对待患者都应遵循这一理念。Hand代表我们的操作技能,如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技巧,是基本要求;Head代表思考能力,即在治疗过程中提炼问题、总结理论、撰写文章以共享知识,是技能的提升;Heart代表用心服务,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需创新、引领学科,成为行业的领头人。因此,年轻医生不仅需具备技术,还需有远大的目标、强烈的责任心和激情,即科学家精神。

优秀的医生应不仅关注临床问题,还会开展临床研究,创新临床实践,同时能深入探索其他交叉领域,以全面提升自我,这是未来培养医生的方向。

此外,AI技术将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知识易于获取的时代,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将成为优秀医生的鲜明标志。未来的医生应当精于提问。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l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4年08月30日
武亚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肿瘤外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