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Sarcoma Talk-肉瘤之声季度掠影|第三期:2024肉瘤领域前沿进展

07月21日
来源:肉瘤文献评述小组
专家寄语

专家介绍

周宇红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骨与软组织肿瘤亚专科主任
CSCO肉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常委
上海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骨软肿瘤学组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肉瘤是一类起源于骨和软组织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与常见肿瘤相比,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因此被称为“被遗忘的癌症”。由于病理类型极为复杂,临床生物学行为和分子特征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过去几十年,肉瘤研究的进展一直停滞不前,导致晚期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被认为是难以治愈且耗费巨大的疾病。然而,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的兴起,多种创新疗法的临床试验正在积极开展,为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满足广大医生及患者了解肉瘤诊治进展的需求,促进肉瘤领域的学术交流,我们在“肿瘤资讯”开设了《Sarcoma Talk-肉瘤之声季度掠影》专栏,邀请肉瘤领域专家成立文献评述小组,每个季度由不同的小组成员梳理及解读前沿进展文献和国内外会议最新成果,传递肉瘤研究的最新声音。适逢夏至初到,继第一期陈静教授和第二期牛晓辉教授之后,我来带领第三期文献评述小组成员抛砖引玉,对今年第二季度的肉瘤研究相关重要文献进行盘点,期待这些研究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的药物开发提供重要指引,也希望“Sarcoma Talk”栏目能够为广大临床医生带来前沿资讯与治疗启发!

本期肉瘤评述检索了2024年3月16日至2024年6月15日发表的最新文献及相关指南,现精选出5篇高影响因子(IF>10)文章进行泛读。本期文献检索和内容编辑得到了勃林格殷格翰医学团队的支持。

靶向治疗及化疗

专家介绍

李冰皓 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生导师、特聘研究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委会转化与基础研究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骨肿瘤专委会药物治疗学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First-Line Anlotinib Treatment for Soft Tissue Sarcoma in Chemotherapy-Ineligible Patients: An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2 Clinical Trial
安罗替尼一线治疗化疗不耐受的软组织肉瘤患者:一项开放标签、单臂II期临床试验

李1.png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83309/
文献引用:G Li T, et al. Clin Cancer Res. March 14, 2024.
期刊:Clin Cancer Res(IF: 11.5)
文献类型:靶向治疗

该研究为评估了安罗替尼在化疗不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软组织肉瘤(LA/M STS)患者中的一线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II期临床试验。安罗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同时靶向VEGFR、FGFR、PDGFR和c-Kit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研究共入组40例经病理确诊为不可切除的LA/M STS患者,这些患者之前未接受过抗肿瘤药物治疗,且拒绝化疗或因年龄、合并症被评估为无法耐受化疗。入组患者口服安罗替尼,剂量为12 mg,每日一次,从第1天到第14天,每3周一个疗程,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AEs)。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83个月(95%CI:4.17-8.71),mOS为27.40个月(95% CI:16.43-未达到);4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达到了疾病控制(DCR 67.5%,95%CI:50.9%~81.4%)。在10例脂肪肉瘤(LPS)患者中,mPFS为8.71个月,mOS为16.23个月。25%的患者发生了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高血压(15.0%)和蛋白尿(7.5%),没有因为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导致的死亡,安罗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安全性可接受和可控。综上所述,安罗替尼作为化疗不耐受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其抗肿瘤效果不弱于既往的蒽环类一线化疗方案,对脂肪肉瘤也具有一定疗效。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评估安罗替尼在不同亚型软组织肉瘤中的疗效,并探索其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专家评述

安罗替尼在无法耐受化疗的STS的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在探索中。这篇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的研究文章探讨了安罗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用于拒绝接受或无法耐受化疗的软组织肉瘤(ST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延长PFS和OS方面安罗替尼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其对LPS也具有治疗活性。这一发现为无法耐受传统化疗的晚期ST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治疗空白。此外,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可控,主要不良反应与该药物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大部分不良反应可通过临床干预得到缓解,这为临床医生在处理高风险患者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依据,鉴于样本量较小,尤其是LPS仅10例,未来应在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验证安罗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其在更多STS亚型中的应用潜力。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安罗替尼作为无法耐受化疗的晚期STS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期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Best Overall Response–Associated Signature to Doxorubicin in Soft Tissue Sarcomas: A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from ANNOUNCE
多柔比星在软组织肉瘤中的最佳总体反应相关标志物:ANNOUNCE试验的转录组分析

李2.png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36068/
文献引用:Liu J.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4 Jun.CCR-23-3936.
期刊:Clin Cancer Res(IF: 11.5)
文献类型:化疗

本研究对在ANNOUNCE III期试验中接受了多柔比星(单用或联合olaratumab)治疗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晚期软组织肉瘤(STS)的复杂性,并识别其潜在的预测标志物。在ANNOUNCE试验中,研究人员对273个预处理的肿瘤样本进行了RNA测序,以评估反应模式并识别多柔比星治疗的潜在预测性标志物。通过对比影像学反应的肿瘤与进展的肿瘤,研究建立了一个与多柔比星相关的最佳总体反应(BOR)标志物(REDSARC),并使用来自西班牙肉瘤研究组(GEIS)的多柔比星治疗患者的外部队列对该标志物进行验证。研究共纳入了259个试验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治疗组的比较分析未能解释试验的失败原因,然而,治疗组之间的BOR标志物与组织学亚型和分级存在显著相关性(χ² P=2.0e-7,P=0.002)但BOR标志物与性别、年龄、种族或疾病分期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当应用于生存指标时,REDSARC对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具有预测作用。在GEIS验证队列中,研究识别一个精细的25基因标志物,该标志物在A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其他肉瘤亚型中对PFS和OS显示出了良好的预测性,但未能预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结果。共识聚类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平滑肌肉瘤患者中,REDSARC标志物的预测性尤为显著,同时,具有高ESR1(estrogen receptor 1,雌激素受体1) mRNA表达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其PFS和OS显著由于ESR1表达的患者,ESR1表达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预测标志物。进一步分析显示,REDSARC标志不仅可以预测多柔比星的临床反应,还与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和分级相关。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REDSARC在应用时更具预测性而非预后性。总结而言,精细化的REDSARC标志物为指导多柔比星在肉瘤及其他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潜在工具,未来研究应在不同的肉瘤亚型中进一步验证该标志物,继续探索和验证该标志物在不同肉瘤亚型中的实用性,提高其预测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总之,本研究不仅为多柔比星在STS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未来临床试验设计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数据基础。

专家评述

多柔比星(ADM)是软组织肉瘤(STS)化疗的基石之一,STS治疗的新药研发也在持续进行。然而,ANNOUNCE研究的结果昭示曾被寄予厚望、旨在改变肉瘤一线治疗局面的新药宣告失败。因此,进一步挖掘多柔比星治疗数据对STS化疗仍具有较高价值。作为肉瘤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试验,本研究通过对ANNOUNCE III期试验中接受多柔比星(单用或联合olaratumab)治疗后失败的患者肿瘤样本进行探索性分析,揭示了晚期STS的复杂性,并试图识别其潜在的预测标志物。这项研究对273个化疗前肿瘤样本进行了RNA测序,通过对比影像学反应的肿瘤与进展的肿瘤,建立了一个与多柔比星相关的最佳总体反应(BOR)标志物(REDSARC),并在西班牙肉瘤研究组(GEIS)的多柔比星治疗患者外部队列中进行了优化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REDSARC标志物在预测PFS和OS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并提示了不同亚型肉瘤中的预测标志物具有差异,如ESR1在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中的预测作用,这一发现为在STS及其他恶性肿瘤中应用多柔比星提供了新的潜在工具。通过GEIS队列的外部验证,研究进一步识别了一个精细的25基因标志物,该标志物在ANNOUNCE队列中成功预测了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及其他肉瘤亚型的PFS和OS。可以看到,精细化的REDSARC标志物在不同STS亚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适合多柔比星治疗的患者群体。REDSARC标志物的应用可能会改变STS的治疗方式,通过识别和验证潜在的预测标志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多柔比星在不同肉瘤亚型中的疗效,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在更大规模的验证队列中评估REDSARC标志的适用性,并探索其他可能的预测标志物,以进一步提高多柔比星及其他化疗药物在STS治疗中的效果。

免疫治疗

专家介绍

刘雨桃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导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肿瘤微生物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癌症院后管理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 副秘书长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 常委
《中华肿瘤杂志》通讯编委
《JCO》中文版肺癌专刊、免疫专刊编委
《CANCER》中文版编委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委

Targeting refractory/recurrent neuroblastoma and osteosarcoma with anti-CD3×anti-GD2 bispecific antibody armed T cells
CD3/GD2双特异性抗体标记T细胞靶向治疗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和骨肉瘤

ZyzA1KbHJtyQIm8QiOrQnhlMr4wmU0nt.png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19053/
文献引用:Hee Yankelevich M, et al. 2024 Mar 21.
期刊:J Immunother Cancer(IF: 10.9)
文献类型:免疫治疗

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抗CD3/GD2双特异性抗体(GD2Bi)标记T细胞(GD2BATs)在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NB)和骨肉瘤(OST)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潜在临床获益。本研究发起的背景为研究者在接受抗GD2单抗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和微小残留病灶(MRD)儿童中观察到了生存获益,因此启动了这项I/II期研究。研究采用3+3剂量递增设计,在I期研究中共9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包括5例NB患者、3例OST患者和1例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患者,患者每周接受两次40、80或160×10^6 GD2BATs/kg/次的输注,并每日补充白细胞介素-2(300,000 IU/m2)和每周两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0 µg/m2)。在II期研究中,重点关注剂量3水平(160×10^6 GD2BATs/kg/次)的NB患者。结果显示,共12例NB患者入组,10例完成了方案治疗。在I期研究中,没有患者因为不良反应停药。所有患者均出现轻度且可控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表现为2-3级发热/寒战、头痛和偶尔的低血压,发生在GD2BATs输注后,持续72小时。II期研究中的不良反应与I期相似,均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在I期和II期研究中,所有不良反应均在72小时内降低到3级以下。
I期研究中,患者均未观察到基于影像学的治疗反应。9例中有6例患者疾病进展(其中有2例为骨肉瘤患者),有1例骨肉瘤患者疾病稳定。有5例患者(1例骨肉瘤和4例神经母细胞瘤)在GD2BATs治疗后存活1年,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8个月。在II期研究中,10例可评估的NB患者的mOS为31.2个月,超过50%的可评估的NB患者在GD2BATs治疗后展示了增强的免疫反应,通过干扰素-γ(IFN-γ)EliSpots、Th1细胞因子和/或趋化因子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GD2BATs在每次输注高达160×10^6细胞/kg的剂量下是安全的,虽然缺乏大样本的疗效数据,但结合研究中患者在GD2BATs治疗后可以获得增强免疫反应的证据,研究结果支持在更大规模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中对GD2BATs的疗效进行验证。

专家评述

GD2蛋白在几乎所有神经母细胞瘤及80%的骨肉瘤中高表达,成为现代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Yankelevich等人进行的I/II期研究评估了抗CD3/GD2双特异性抗体(GD2Bi)标记T细胞(GD2BATs)在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NB)和骨肉瘤(OST)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研究结果显示,GD2BATs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毒性(DLTs),且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和可控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此外,研究中使用的160×10^6细胞/kg/次剂量被证实是安全可控的,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疗效确证性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骨肉瘤患者对GD2BATs治疗的反应未达到客观缓解标准,但有1例患者显示出疾病稳定的迹象。骨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恶性肿瘤,自1980年代以来治疗进展缓慢,且传统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骨肉瘤患者中效果有限,本研究为这种长期缺乏有效新药的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本研究虽然主要针对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但GD2BATs仍显示了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尽管研究样本量有限,且需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但这些初步结果为GD2BATs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部分病例中还观察到了免疫反应的增强,这为未来骨肉瘤临床试验治疗方案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总的来说,Yankelevich等人的研究为GD2BATs作为一种创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在骨肉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期待未来有更大样本量的III期验证性研究评估GD2BATs的疗效。这些初步结果若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将为难治性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细胞治疗

专家介绍

李伟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教授、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上海市抗癌协会遗传性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参与多项临床研究设计及实施

Afamitresgene autoleucel for advanced synovial sarcoma and myxoid round cell liposarcoma (SPEARHEAD-1): an international,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Afamitresgene autoleucel治疗晚期滑膜肉瘤和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SPEARHEAD-1):一项国际、开放标签、II期试验

李伟1.png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54725/
文献引用:D'Angelo SP, et al. Lancet. 2024 Apr 13:1460-1471.
期刊:Lancet(IF: 168.9)
文献类型:细胞治疗

SPEARHEAD-1 是一项在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 23 个中心进行的开放标签、非随机化的 2 期临床试验。试验包括三个队列,本研究中介绍了主要研究队列(队列 1)的结果。队列 1 患者满足包括 HLA-A*02 阳性、年龄在 16 至 75 岁之间、患有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滑膜肉瘤或黏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通过细胞遗传学确认)、MAGE-A4 表达,且至少接受过一次含蒽环类药物或异环磷酰胺化疗的患者。这些患者在进行淋巴细胞清除后接受了一次静脉注射的 afami-cel(转导剂量范围为 1·0×10⁹–10·0×10⁹ T 细胞)。主要终点是队列1的总体反应率。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长期的血细胞减少和神经毒性,均在意向治疗分析的患者群体中进行了监测和报告。本研究在2019年12月17日至2021年7月27日期间,共入组了52例细胞遗传学确诊的患者,其中44例为滑膜肉瘤患者,8例为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队列1患者接受了afami-cel治疗。所有患者之前均接受了多次系统治疗,患者既往治疗线数中位值为3线(IQR:2~4线)。中位随访时间为32.6个月(IQR: 29.4-36.1个月)。总体反应率为37%(19/52;95%CI:24%-51%),其中滑膜肉瘤患者的反应率为39%(17/44;95%CI:24%-55%),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的反应率为25%(2/8;95%CI:3%-65%)。52例患者中有37例(71%)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其中1例为3级事件)。最常见的3级或更严重的不良事件是血细胞减少症(52例患者中的50例(96%)出现淋巴细胞减少,44例(8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42例(81%)出现白细胞减少)。未见治疗相关的死亡。afami-cel治疗在HLA-A*02阳性且MAGE-A4表达的滑膜肉瘤患者中产生了持久的疗效。本研究表明,T细胞受体疗法靶向实体瘤显示初步疗效,并为将这种疗法扩展到其他恶性实体瘤提供了理论基础。

专家评述

滑膜肉瘤和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MRCLS)是罕见的间叶性恶性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0%。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这项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SPEARHEAD-1中,一种针对MAGE-A4的CAR-T治疗,afamitresgene autoleucel (afami-cel) 展示了其在治疗晚期滑膜肉瘤和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中的显著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入组患者均为HLA-A*02阳性并表达MAGE-A4抗原,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在部分患者中实现了长期缓解,不再需要进一步治疗,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对于在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滑膜肉瘤和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通常经过多种治疗,预后较差,而afami-cel在这些患者中仍能产生显著的反应,表明其在治疗耐药性肿瘤中的潜力,有望为这些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其次,afami-cel的安全性数据良好,尽管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细胞减少症较为常见。除此之外,这一研究对MRCLS领域和患者都有重要意义,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成功,但在实体瘤中疗效有限。afami-cel的成功为其他基于T细胞受体的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对于患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在标准治疗无效后的晚期滑膜肉瘤和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afami-cel带来了新的希望。其显著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使其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Autologous HER2-specific CAR T cells after lymphodepletion for advanced sarcoma: a phase 1 trial
自体HER2特异性CAR-T细胞在淋巴细胞清除后治疗晚期肉瘤:一项I期临床试验

李伟2.png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658775/

文献引用:Hegde M, et al. Nat Cancer. April 24, 2024.

期刊:Nat Cancer(IF: 22.7)

文献类型:细胞治疗

在Nature Cancer发表的一项I期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针对晚期肉瘤患者使用HER2特异性嵌合抗原受体细胞(HER2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用的是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I期临床试验设计。主要终点是评估HER2 CAR-T细胞在淋巴细胞清除后的安全性,次要终点是评估其抗肿瘤活性。该临床试验分为三个治疗组,研究者首先招募患者进入A组,观察安全性。如果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则继续招募患者进入B组,使用更强的淋巴细胞清除方案。同样,如果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则继续招募患者进入C组,输注更高剂量的CAR-T细胞。临床试验最后选取了14例符合条件的HER2过表达肉瘤患者。在A组和B组的12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而在C组中2例患者均出现了属于剂量限制性毒性的3-4级CRS。在有效性上,HER2 CAR-T细胞治疗在晚期肉瘤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50%的受试者有临床获益,其中一例骨肉瘤患者在接受多次CAR-T细胞输注后达到了完全缓解(CR),并且缓解时间超过了6年。这项I期研究表明,在清淋后进行自体HER2 CAR-T细胞治疗晚期肉瘤患者具有良好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自体HER2 CAR-T细胞疗法及后续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这些发现为未来在晚期肉瘤患者中使用HER2 CAR-T细胞治疗奠定了基础,展示了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专家评述

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并逐渐成为晚期肉瘤治疗研究的热点。美国德克萨斯儿童医院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HER2 CAR-T领域深耕多年,本研究在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详细评估了HER2 CAR-T细胞疗法在晚期肉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研究针对不同的清淋方案和输注剂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的最大耐受剂量为Flu/Cy方案清淋后1 × 108每平方米的总细胞数输注。研究结果显示,HER2 CAR-T细胞在大多数患者中能够扩增,并在一部分患者中展示了抗肿瘤活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现了一些剂量限制性毒性,但总体上该治疗方案安全可行。从临床角度来看,这项研究为HER2 CAR-T细胞在晚期肉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初步数据,为未来的剂量优化和治疗方案改进提供了依据。对于患者而言,CAR-T细胞疗法为晚期肉瘤患者带来了新曙光,尤其是对那些经过多次治疗仍未见效的晚期肉瘤患者。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在晚期肉瘤的HER2 CAR-T细胞治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期待后续的研究能继续验证其在更大规模患者群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往期回顾:

1、Sarcoma Talk-肉瘤之声季度掠影|第一期:2023肉瘤年度前沿进展


2、Sarcoma Talk-肉瘤之声季度掠影|第二期:2024肉瘤领域前沿进展


责任编辑:Marie
排版编辑:Mia


评论
08月02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2024肉瘤领域前沿进展
07月22日
李娟
六安市人民医院 | 病理科
肉瘤是一类起源于骨和软组织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
07月22日
史姝婷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外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