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期待已久的第二届大肠癌紫金论坛在南京盛大召开。这次会议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对专业的深度展示。全国各地的大肠癌专家、学者汇聚在此,他们带着最新的研究成果,怀揣着对医学进步的无限热忱,共同参与这场学术的盛宴。会议现场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办方的用心与专业。在会议的几个小时内,会议围绕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革新以及临床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次会议堪称推动医学发展的桥梁,为人类健康带来深远影响。第二届大肠癌紫金论坛共分为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多学科会场、免疫治疗分会场、靶向治疗分会场、抗血管治疗分会场、mCRC病例专场、mCRC精准治疗专场、肝转移分会场)。接下来,将逐个汇报其会议内容。
主会场
会议伊始,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李晟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环节。大会主席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鲍军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
江苏省卫健委党组成员鲍军教授致辞道,今天会议汇集了各个地区的大肠癌专家和学者,这些专家和学者都是在学医道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鲍教授代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对各位医生同道对此次会议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鲍教授指出,省内医生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奋斗、学习、创新,为大肠癌领域的规范化诊疗、指南解读以及医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果得到了省内医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鲍教授相信,大肠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化疗、影像、放疗等)可以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上能够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智慧碰撞。最后,鲍教授祝愿此次会议能够获得圆满成功。
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致辞道,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能够莅临这次大会。朱教授称赞道,这次会议犹如炎炎夏日雨后的一抹清凉,将为大家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医学盛宴。这次大会将围绕从病因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从现在到未来,全方位地来展开对大肠癌的探讨。相信今天大家都能从此次会议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更加纯熟地应用于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更有计划地开展开拓性的临床研究工作。朱教授预祝本次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一帆风顺。
随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褚晓源教授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超教授分别进行了主会场开场致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褚晓源教授致辞道,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加第二届大肠癌紫金论坛这样一场高规格的会议,希望大家都能在这场会议中热烈探讨和分享。对于这些知识的探讨和学习将来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部分会议内容将从遗传性、病理、全程管理这些视角来探讨专业问题。褚教授希望大家能够在这场会议中有所收益,真正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超教授致辞道,在权威专家的带领下,结直肠癌指南和多学科合作均建立起来。结直肠癌的多学科合作在省内各个地区比较规范,而且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高教授指出,上午主会场涵盖从基础到临床,内容极其丰富。临床诊疗新思路以及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为结直肠癌的诊治带来极大的益处。高教授希望大家能够在这场会议中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分享。
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环节在主持人无锡市人民医院许隽颖教授的主持下精彩开场。江苏省肿瘤医院陈森清教授就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特征及其治疗启示做了深刻的讲解。陈教授首先提到,根据2022年发表的数据来看,1990年到2019年结直肠癌病例数量翻番。其遗传因素在风险因素中占比高达35%。结直肠癌演进的遗传学基础包括染色体不稳定性(CIN)、微卫星不稳定性(MSI)、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癌化”的模型(FAP)是APC 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组演进分析表明,FAP1、2的患者不同病变共享突变类型重合度高,可能起源于相同的正常组织细胞。Lynch综合征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2%~4%,是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专家共识指出,建议对于Ⅱ期MSI-H的Lynch综合征患者尽可能避免氟尿嘧啶的单药辅助治疗。MSI-H的晚期Lynch综合征患者可能从抗PD-1/PD-L1药物中收益较大。未来有关癌变机制、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地探讨。
胃肠道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部分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徐新宇教授的主持下精彩开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薛卫成教授针对胃肠道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病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解读。薛教授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定义和分类、混合性肿瘤的分类、非内分泌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分化、NEN生物标记物表达的特殊类型四个方面来讲述。薛教授在第一部分详细讲述了NEN的认识历程、定义、来源的异质性、分布、病理诊断、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分类分级。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均以病例为开端分别讲述了混合性肿瘤和特殊类型的分类及诊断。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非内分泌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分化。薛教授从病理角度讲述了肿瘤分型,让我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大肠癌诊治部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的主持下精彩开场。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针对大肠癌诊治-治疗模式的改变与思考进行了深入解读。蔡教授指出,大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量在国内排名第二,死亡病例数量在国内排名第五。蔡教授将大肠癌的诊治分为5个阶段,并详细介绍了这5个阶段:外科诊疗独领风骚的时代(1890-1990)、外科诊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1990-2010,辅助治疗发展与规范;2000-2020,新辅助治疗的发展;2018-2024,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2020-至今,探索新基因新靶点新药物)。最后,蔡教授针对复发转移大肠癌的治疗又进行了重点强调,可根据患者是否可切除选择转化或姑息性治疗策略,同时根据精准生物学预测信息,可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直肠癌部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束永前教授的主持下精彩开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针对直肠癌放射治疗进展与回顾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章教授指出,随着肿瘤的发展,放疗在直肠癌的治疗中可以做到全覆盖。放疗与药物/手术综合治疗应用于早期、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直肠癌患者中。保留器官成为无转移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目标之一。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器官保留率。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也值得关注。SBRT与药物的联合尤其是与免疫药物的联合可以应用于直肠癌患者的转化治疗中。
难治性结直肠癌部分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仲小敏教授的主持下精彩开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针对难治性结直肠癌诊治思考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丁教授从超出寡转移范围患者的治疗、特殊突变患者(BRAF突变等)、一般状态欠佳患者的免疫治疗、极低位直肠癌CRT后未达CCR患者的器官保全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并且丁教授以结合病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了难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最后丁教授总结了难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心得,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准确充分的分子分型,在有效的全身治疗前提下积极进行治疗,避免惯性思维,为治愈性治疗创造条件。
结直肠癌早癌部分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蒋华教授的主持下精彩开场。江苏省肿瘤医院林洁教授针对AI在结直肠癌早癌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解读。林教授分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结直肠癌早筛流程、人工智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林教授强调,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是筛查成功的先决条件,经验丰富的内镜检查是筛查的重要环节。最后,林教授总结道,结直肠癌的分期决定预后,人工智能可应用于包括结直肠镜的质控、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的识别、鉴别、诊断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超教授总结道,这场医学盛宴从基础到临床,从现在到未来,这样一系列的研究对大肠癌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相信这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感谢各位教授的精彩主持和演讲。今天上午各位老师的讨论也十分精彩,这次会议可谓意义非凡。
分会场
免疫治疗分会场针对MSS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MSI-H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西达本胺在MSS型晚期肠癌的研究探索、双特异性抗体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病例讨论进行了深入讲解。该部分使各位参会者对免疫治疗现状及未来有了充分的了解,非常期待免疫治疗能在结直肠癌的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靶向治疗分会场涵盖结直肠癌KRAS G12C靶向治疗、抗HER-2治疗、靶向BRAF治疗、病例分享、靶向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实践。该部分不仅展示了结直肠癌不同靶向治疗的应用,而且针对不良反应也给出了护理干预建议。
抗血管治疗分会场涵盖序贯研究介绍、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策略优化、呋喹替尼带来胃癌二线新选择、病例分享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在该会场中,治疗策略和病例分享相互结合,从不同层面概括了抗血管治疗的现状和发展。
mCRC病例专场涵盖2024 ASCO结直肠癌研究速递和4个病例。该会场的病例包含了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方方面面,切实针对临床实践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mCRC精准治疗专场涵盖2024 ASCO mCRC相关热点解读、BRAF V600E合并MSS的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思考、再挑战治疗策略的应用、抗EGFR单抗治疗。该部分针对mCRC精准治疗的现状给出了概述,并且针对热点突变患者的治疗进行了详细解释。
肝转移分会场涵盖ctDNA-MRD检测在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系统治疗、3个病例。该部分针对肝转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概览,而且针对ctDNA-MRD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强调。
多学科会场由浙江大学医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进行了汇报,分别针对大肠癌MDT的定义、实施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其中内容涵盖化疗、放疗、手术、病理等多个学科,展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治疗。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