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菁英云集,奋勇激扬 | 2024年CSCO青委会年会顺利召开

2024年07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6月29日上午,2024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年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菁英云集,奋勇激扬”为主题,肿瘤行业大咖及优秀的中青年临床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肿瘤相关临床问题及研究进展,聚焦两个学术主题环节展开一系列分享和讨论。【肿瘤资讯】小编特对本次大会内容进行整理,以飨同道。

主席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大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院长、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院长、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等分别进行了寄语,表达了对中青年医师的深切期望和殷切希望。李进教授江泽飞教授莅临会议现场,肯定了青委会在年度进展撰写、朝阳基金评审中所做的贡献,鼓励中青年医生不断学习积累,传承学术精神。大会共同主席、CSCO青委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在致辞中提到CSCO青委会十多年的不断成长离不开每一位前辈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每一位中青年医师伙伴们的努力与奋进,也希望所有同道继续相互扶持、砥砺前行,共同进步。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向与会的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CSCO领导及基金会对于青委工作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中青年医师们能够珍惜交流的机会,共同成长与发展。

3775ea8ae9c16d9d86d9df4c7ae5abc.jpg

主席致辞

智慧领航,探索无界

主持: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和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

image005.jpg

江泽飞教授(左)、王碧芸教授(中)、柳菁菁教授(右)

首先,李进教授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设计——回答源自临床实践的问题》为主题进行了大会报告。目前,标准药物研发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抗肿瘤药物上市后,面临如疗效有限、超适应症用药等巨大挑战。因此,如何有效拓展药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循证医学证据,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有鉴于此,研究者自主发起的临床研究(IITs)应运而生——其不仅可与注册临床试验互为补充,解决药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同时更加贴近临床患者的实际需求;此外,高质量的IITs数据也可作为报批资料用于支持新适应症的批准,从而造福更广大的肿瘤患者群体。

目前,肿瘤领域探索性临床试验设计创新应用最多的两种研究类型分别是I期剂量探索性临床试验和单臂II期临床试验,这两种试验可以无缝过渡,组合设计成一个连续的I/II期临床试验。其中探索性研究优选单臂试验,而确证性研究则必须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在IITs的具体实践方面,李进教授提到应根据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规范性四方面基本特性进行思考。其中,科学性作为立题依据,建议临床医师当从临床实践问题出发,从指南、综述或文献中寻找证据不足的课题,或从类似疾病的相关研究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并基于药物疗效进行推理。在探索超说明书用药的创新性方面,应充分考虑剂量安全性,并逐步改变剂量或治疗安排。可行性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伦理学风险、研究设计、受试者招募、患者依从性及经费等,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往往导致研究失败。最后,李进教授总结了中国临床研究的现状,并强调高质量的IITs结果对于新适应症批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image007.jpg

李进教授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则以《从“请君重作醉歌行”谈起》为主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就“希望”与“藩篱”两个层面,为广大中青年女性临床工作者分享了她对事业家庭平衡“有深度”“有温度”的思考和感悟。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大多数女医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及工作与事业平衡的挑战,但超六成女医师依旧愿意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张小田教授指出,即使女医生在面对基金评审、职称晋升、人才称号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和压力时,也应永远不忘自己的初心,始终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image009.jpg

张小田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围绕《肺癌个性化诱导治疗——基于临床认知的研究迭代》进行了线上分享。肿瘤发展的线性演变和平行进展共存,导致其筛查时间窗较短,36%的肺癌患者在术前通过ctDNA-MRD检测呈阳性。因此治疗关口前移可有效缩瘤降期,消灭分子残留,从而降低复发风险,尤其是在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过程中,个性化诱导治疗在消除转移和缩小肿瘤、降低分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辅助治疗则进一步发挥消除转移和延缓复发的作用。对于局部晚期肺癌的个性化诱导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机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靶点为野生型患者,可采用免疫联合化疗的方式;而EGFR突变患者则可选用一代靶向、三代靶向药物、靶向联合化疗等方案。钟文昭教授还进一步提出了他对于IIT II期研究设计的具体考量——要综合评估创新性和伦理,使二者达到平衡,并提出了具体的考量细则应涵盖创新性、研究人群、能否改变临床实践、方案设计合理性、是否符合伦理以及可操作性等重要因素。最后,他总结指出,肺癌个性化诱导治疗的方向应根据临床科学问题来具体指导调整。

image011.jpg

钟文昭教授

青年之声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静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南京金陵医院龚新雷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大卫教授以及浙江省肿瘤医院韦青教授作为专家,就上半场主题报告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观点。

image013.jpg

明日之星,启航新程

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

image015.jpg

刘哲峰教授(左)、葛睿教授(中)、秦文星教授(右)

首先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围绕《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和转化研究》进行线上分享。面对我国消化道肿瘤疾病的严重负担,以及晚期患者化疗与靶向治疗5年生存率较低的困境,肿瘤免疫治疗疗效亟待提高。DNA聚合酶(POLE/POLD1)功能失常可导致突变累积及高突变负荷,王峰教授团队通过对近5万例患者基因组学数据进行探索,发现POLE/POLD1突变在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类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通过对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多瘤种前瞻性临床研究队列进行生物标志物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胃癌队列中高TMB患者PD-1抑制剂治疗疗效显著,晚期食管癌队列结果中11q13非扩增患者PD-1抑制剂有效率更高。基于分子标志物研究结果,结合临床试验和分子标志物分析,鉴定出消化道肿瘤免疫敏感亚型(如MSI-H、高TMB、POLE/POLD1等)。如何通过联合治疗策略进一步提升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成为关键问题,王峰教授团队围绕如何优化化免联合方案、如何甄别敏感和耐药患者、如何逆转免疫治疗耐药三方面展开了系统性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探索,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从发现临床问题,到提出科学假设,开展试验探索,并最终将成果用于临床实践。

image017.jpg

王峰教授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进行了《乳腺癌的基因组变异互作图谱和精准治疗策略》专题报告。乳腺癌诊疗模式发展经历了从经验性治疗、规范性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到精准治疗的演变。精准治疗利用测序手段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靶向特定的驱动性基因组变异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乳腺癌相关的国内外指南和共识都强调了精准基因检测在选择治疗方案和风险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乳腺癌多组学图谱(CBCGA)作为规模最大、维度最全的亚裔多组学队列研究,考虑了人种特异性和多组学新靶标,为乳腺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临床线索。然而,精准治疗也面临着疗效个体差异大、持续性获益有限等问题,因此过度关注单一驱动性基因组变异而忽视基因组之间的变异互作是不可取的。基因组变异互作强调基因组变异事件的共现与互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精准治疗决策需要考虑基因组变异互作。这不仅需要系统性构建乳腺癌基因组变异互作网络,更需要功能性解析基因组变异互作影响疗效。因此,在进行精准治疗决策时,我们既要考虑单一驱动性基因组变异,也要考虑基因组变异之间的互作。

image019.jpg

江一舟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在本环节围绕《肺结节/肺癌早诊早治》进行了专题分享。目前,肺结节检出率高,但其作为一个异质性较大的疾病群,良恶程度较难鉴别,误诊误治较为常见。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对于肺癌的早期发现十分重要。血浆游离ctDNA来自肿瘤细胞凋亡/坏死,适用于多种基因变异检测(如点突变、甲基化、基因扩增等),通过血液活检手段进行检测具有无创性、无辐射暴露、客观灵敏等优点。梁教授研究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肺结节前瞻性队列研究,首创国际首个肺癌ctDNA甲基化诊断工具并建立基于ctDNA甲基化良恶性结节诊断模型(PulmoSeek),与传统血液诊断方法相比,该模型展现出更优秀的灵敏度和综合性能。此外,团队还建立了国际首个“液体活检+影像”的人工智能肺癌诊断工具,并入选2021年世界肺癌大会重要口头汇报。在此基础上联合PulmoSeek和CIBM模型创立的联合模型,可进一步提升综合诊断性能:利用该模型可减少89%良性结节患者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或手术,避免73%恶性结节患者延迟治疗。相关临床模型经过广泛验证,其准确性与精准度得到充分检验与确认。

image021.jpg

梁文华教授

青年之声环节,上海市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娟娟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轶卓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邢锐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龚成成教授围绕临床研究延续性、转化研究思路等内容进行分享和讨论。

image023.jpg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王碧芸教授指出CSCO青委主要由40-45岁年龄段的多瘤种专家组成,年会是每年一次的学术分享与讨论交流的机会,希望每位伙伴能够珍惜,积极分享研究新进展、碰撞思维新火花,共同学习进步和成长。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