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SCO中国之声丨贝莫苏拜单抗(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或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

06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编者按

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为紫杉醇+卡铂,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患者的预后差。为了进一步探索子宫内膜癌后线有效的治疗方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或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II期临床研究(TQB2450-II-08)。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妇科肿瘤壁报环节)中公布了本研究的结果(摘要号:5593;壁报号:464),期待该研究能够为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吴小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瘤科主任、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前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IGCS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理事提名人
SGO教育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妇产科系 客座教授
NCCN 国际审阅专家;Int. J. Gynecol Cancer, Cancer Medicine,J. Gynecol Cancer,中华妇产科学,中华临床解剖学等杂志编委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年新发病例数为420,242,年死亡病例数为97,704,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4]。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时处于早期,整体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到95%。一旦出现局部扩散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发生远处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7%[5-7]。目前,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一线系统治疗方案主要是紫杉醇联合卡铂的化疗,对于铂类化疗失败后的晚期子宫内膜癌,尚无明确的标准治疗方案,晚期子宫内膜癌二线及其以后的治疗有着严重未满足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方式的出现,革新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被推荐用于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无法切除的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二线及后线系统治疗[8-13]。KEYNOTE-775研究显示,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相比,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含铂化疗方案后疾病进展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显著改善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和总人群的生存[14-15]。基于此研究,FDA已批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系统治疗后病情进展、不适合手术或放疗、非MSI-H/dMMR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

安罗替尼(Anlotinib)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VEGFR、PDGFR、FGFR、c-Kit等激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安罗替尼对子宫内膜癌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可控[16-18]。贝莫苏拜单抗(Benmelstobart)是一款新型的人源化抗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安罗替尼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及调控血管基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降低免疫抑制性而增强免疫效应性细胞的浸润和激活,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发挥协同增效的抗肿瘤效果[19-22]。为了进一步探索子宫内膜癌后线有效的治疗方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II期临床研究(TQB2450-II-08),其最新的临床研究数据在2024年ASCO年会上以壁报的形式公布[23]

该研究是一项多队列、开放标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NCT04574284)。旨在研究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或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入组标准为:年龄≥18岁;组织学确诊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既往接受过1-2线全身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ECOG评分0-1。根据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或DNA错配修复(MMR)状态及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3个队列。队列1,非MSI-H/dMMR患者接受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治疗;队列2,MSI-H/dMMR患者接受贝莫苏拜单抗治疗;队列3,非MSI-H/dMMR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主要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ORR。次要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ORR、PFS、OS、DCR、DOR和安全性(图1)。队列1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性研究,入组22例患者,当第一阶段ORR 95%置信区间的下限大于15%(至少有8例患者达到CR/PR),考虑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入组85例患者。

研究设计.jpg

图1. TQB2450-II-08研究设计

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11月9日),共入组170例患者,队列1-3分别为:107例、32例和31例;队列1第一阶段22例患者中8例疗效为PR,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基线数据和疗效分析仅显示第二阶段患者(N=85),安全性分析包括所有患者(N=107)。队列1-3中,子宫内膜样癌的比例分别为80.00%、93.75% 和70.97%;ECOG评分为1的比例分别为63.53%、75.00%和67.74%;既往接受过1线治疗比例分别为81.18%、84.38%和80.65%(表1)。

表1. 患者基线数据(N=148)

患者基线 jpg.jpg

队列1-3中,IRC评估的ORR分别为31.76%、34.38%和22.58%;中位PFS分别为8.38个月、8.21个月和6.80个月;中位OS分别为21.72个月、27.66个月和16.03个月(表2和图2)。

表2. 治疗疗效总结(N=148)

疗效数据jpg.jpg

xVLTcsdyYH8OHScbwpHyWEDDsbkdPEut.jpg

图2. 队列1第二阶段患者PFS和OS曲线图(N=85)

安全性分析包括所有入组患者。队列1、队列2和队列3任意级别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发生率分别为99.07%、100%和100%;≥3级TEAEs发生率分别为74.77%、40.63%和87.10%;最常见的TEAEs为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体重降低和白细胞计数降低等(表3)。

表3. 最常见的TEAEs(≥20%的患者)(N=170)

安全性.jpg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或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安罗替尼和贝莫苏拜单抗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创新力量。此外,本研究入组患者主要为中国子宫内膜癌患者,期待为中国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Bray F,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4 May-Jun;74(3):229-263.
2. Rahib L, et al. Cancer Res. 2014 Jun 1;74(11):2913-21.
3. Xia C,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22 Feb 9;135(5):584-590.
4. Han B, et al. J Natl Cancer Cent. 2024;4(1):47-53.
5. Lu KH, Broaddus RR. N Engl J Med. 2020 Nov 19;383(21):2053-2064.
6. Brooks RA,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19 Jul;69(4):258-279.
7. Colombo N, et al. Ann Oncol. 2016 Jan;27(1):16-41.
8. Li J,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21 Jun 21;14(1):95.
9. Maio M, et al. Ann Oncol. 2022 Sep;33(9):929-938.
10. Qin S, et al. Br J Cancer. 2022 Dec;127(12):2241-2248.
11. Zhang B, et al. Cell Rep Med. 2023 Dec 19;4(12):101301.
12. Li J, et al. J Clin Oncol. 2021, 39 (15_suppl): 2569.
13. Wang D et al. Gynecol Oncol. 2022;166:S80-S81
14. Makker V,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Feb 3;386(5):437-448.
15. Makker V,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Jun 1;41(16):2904-2910.
16. Wei W, et al. J Immunother Cancer. 2022 May;10(5):e004338.
17. Ren Y, et al. Int J Gynecol Cancer. 2022;32 (Suppl 3):A107.2-A107.
18. D. Miller, et al. Ann Oncol. 2019;30 (Suppl 5):v422.
19. Xie C, et al. Cancer Sci. 2018 Apr;109(4):1207-1219.
20. Lin B, et al. Gene. 2018 May 15:654:77-86
21. Su Y,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2 Feb 15;28(4):793-809.
22. Han X, et al. J Pharma Analy, doi.org/10.1016/ j.jpha.2024.100984
23. Wu X, et al. 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5593)

责任编辑:小编

排版编辑:PP


评论
06月05日
黄萌萌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其他
希望适应症早日获批
06月04日
李娟
六安市人民医院 | 病理科
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
06月04日
王亚军
阳春市中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