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宣丽教授:聚焦AML移植策略新进展,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2024年05月29日
来源:肿瘤资讯

春已藏,夏初长。由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液免疫学组、华南地区血液病专科联盟协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暨南大学血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的“广州国际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第十三届)”已于2024年5月24~26日顺利召开。此次大会涵盖了国内外血液肿瘤、干细胞与免疫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前沿进展,【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大会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宣丽教授围绕着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新进展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专家介绍

宣丽
南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移植免疫

科研情况: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 Oncology/Haematology、JCO、STTT、Nature Cell Biology和BMC Medicin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AML患者的移植治疗应“量体裁衣”

宣丽教授: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AML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基于患者的初始遗传学特征和治疗反应,但与实际临床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中心基于前期回顾性研究结果,提出了根据遗传学和微小残留病(MRD)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据此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其中包括移植。

对于低危AML患者,目前仍缺乏动态MRD指导的缓解后治疗研究数据。研究者通过多中心研究发现,对于3个疗程内MRD转阴的患者,接受化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总生存率与接受异基因HSCT效果相当,并且该类患者的无复发、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生存情况更优。然而,对于3个疗程后MRD仍阳性或复阳的患者,直接行异基因HSCT(allo-HSCT)可以提高总生存(OS)率。

对于中危AML患者,动态MRD在缓解后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大样本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对于诱导化疗1个疗程达到首次完全缓解(CR1)且MRD转阴的患者,行化疗或自体HSCT的疗效更优;对于1~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达到CR1且2个疗程后MRD转阴的患者,可行自体HSCT或同胞全相合供者的allo-HSCT;而对于1~2个疗程达到CR1但2个疗程后MRD仍阳性或复阳的患者,建议行allo-HSCT。

对于高危复发/难治性(R/R)AML患者,研究发现接受单倍体HSCT的患者移植后MRD阳性发生率低于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的患者。该结果提示对于高危R/R AML,单倍体移植具有更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因此可优先考虑单倍体移植。

TKI维持治疗或可助AML患者“突破”复发难关

宣丽教授:FLT3-ITD突变在AM中是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其患者在移植后复发的风险较高。本中心在此前的研究基础上,发起了国际首个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索拉非尼预防FLT3-ITD+AML移植后复发的3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移植后采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的2年累积复发率仅为11.9%(对照组:31.6%),2年OS率为82.1%(对照组:68.0%),且2组GVHD无明显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在FLT3-ITD+AML患者中,移植后接受索拉非尼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改善生存情况。该研究已经发表在Lancet Oncology杂志上,并入选2020年度改变实践十大原创研究和2020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同时,多个国内外临床指南已基于该研究结果进行更新。该研究长达5年的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相较于未接受索拉非尼维持治疗的患者,移植后进行索拉非尼维持治疗的患者长期生存和复发情况上表现更佳。

此外,研究者基于该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起了一项探索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该研究发现,携带NPM1、DNMT3A突变、信号通路激活以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的AML亚组患者可从索拉非尼中显著获益,而携带CEBPA、髓系转录因子以及抑癌基因突变的患者则无法获益。不同遗传学异常的AML患者对索拉非尼维持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一研究为索拉非尼在FLT3-ITD+AML中的精准用药提供了新的视角。

优化预处理方案可为血液肿瘤患者移植治疗的疗效保驾护航

宣丽教授:选择适当的预处理方案对于改善接受移植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继发AML、AML以及R/R白血病患者中,我们团队进行了关于allo-HSCT和自体移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探索。针对接受allo-HSCT的高危MDS和MDS继发AML患者,研究者发起了国际首个比较2种清髓预处理方案疗效和安全性的3期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白消安和环磷酰胺(BuCy)方案相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西他滨与白消安和环磷酰胺(G-DAC-BuCy)新型预处理方案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生存情况,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Lancet Haematology杂志上。对于接受单倍体移植的AML患者,BuFlu方案较 BuCy方案治疗相关死亡率更低、预处理相关毒性更少、而复发率相似。对于接受自体移植且处于CR1的中危AML患者,伊达比星联合BuCy方案较BuCy方案有更高的预处理相关毒性,但二者的抗白血病作用相似。这提示该类患者选择伊达比星联合BuCy预处理方案时需谨慎。而对于移植前未获得缓解的R/R白血病患者,可采用“超强预处理方案序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等诱导GVL”策略。患者移植后5年OS率可提高至50%以上、5年复发率可降至30%以下。该策略已被纳入多个国内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

第十三届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集思广益 启迪新知

宣丽教授:第十三届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涵盖了血液肿瘤和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许多专家学者在会上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一些尚未发表的研究数据。对于参会的专家和年轻学者而言,此次大会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会议不仅提供了最新的学术动态,还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高峰论坛,期待每年与大家相聚,共同探讨和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WYQ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