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 | 探索安罗替尼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为复发转移性患者提供全新选择

01月18日

近年来,在妇科肿瘤的临床探索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经验与循证医学证据,成为妇科肿瘤中一支值得关注的重要力量。其中,国内自主研发的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在复发性妇科肿瘤的治疗中,为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
为进一步交流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性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024年1月16日、18日,连续两场“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于云端圆满召开,会议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性妇科肿瘤临床探索中的最新进展,并围绕真实临床病例进行讨论,探讨诊疗策略优化。

开场致辞

李力教授: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在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写入了国内权威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规范化使用,需要集合各位专家的力量共同研讨。本次会议便旨在通过病例讨论交流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规范化使用。

图片15.png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临床探索

赵冰冰教授:妇科恶性肿瘤复发率高,患者预后较差,持续的血管新生是肿瘤生成的重要机理,但大分子贝伐珠单抗的临床获益有限,可针对血管生成的多靶点进行全面抑制的安罗替尼成为值得关注的新药。在铂耐药复发/难治性卵巢癌中,安罗替尼单药和联合治疗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在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探索也取得了优异的疗效,安罗替尼将有望成为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治疗中的优选。

图片16.png

病例分享:复发性宫颈癌

郭朋教授:患者女,60岁,2021年11月24日因“阴道流液3周余,阴道流血1周”就诊,完善相关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提示为宫颈中低分化鳞癌,IIIC1r期。接受TP化疗1疗程后,接受根治性放疗,后继续接受TP方案化疗3程,治疗至2023年1月9日。2023年2月复查盆腔MR提示宫颈肿块较前缩小。2023年9月出现阵发性下腹疼痛,经PET-CT检查提示肿瘤多发转移,入组安罗替尼+派安普利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的单臂、开放、多队列、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治疗后SCC稳定下降,影像学检查提示多处转移病灶较前缩小,期间不良反应得到妥善管理。

图片17.png

各抒己见

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勉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宏伟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柳子川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文娟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灏教授围绕该病例的诊疗经过各自发表了看法。
临床研究中,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本病例患者复发后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疗效表现令人鼓舞,安全性也相对可控。安罗替尼作为小分子药物较贝伐珠单抗更加可控,期待未来其妇科肿瘤适应症可以及早进入医保,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病例分享: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的卵巢癌病例

刘倩倩教授:患者女,66岁,2022年12月无明显诱因自觉腹部疼痛、无发热、阴道流血、恶心呕吐等不适,诊断为卵巢腺癌,行TC化疗两疗程。2023年8月18日开始服用安罗替尼(10mg),并于2023年8月22日、9月14日行两疗程新辅助化疗(多柔比星脂质体+卡铂),治疗后CA-125、HE4下降。2023年10月接受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盆腔病损切除+肠表面肿物切除+膈肌肿物切除+盆腔粘连松解术+经尿道输尿管镜下右侧输尿管支架植入术(R0),手术顺利。术后行4程辅助化疗,由于期间无法耐受多柔比星脂质体,更改方案为伊立替康+卡铂。2023年11月2日继续服用安罗替尼,治疗成功达到PR疗效,后续拟行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

图片21.png

各抒己见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历排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宏伟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柳子川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文娟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灏教授围绕该病例进行了讨论。
该病例采取的手术治疗较为成功,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卵巢癌的新辅助治疗及晚期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后的治疗中都获得了应用,对于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可能具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安罗替尼替代,还可通过安罗替尼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ARP抑制剂等的联合尝试“去化疗化”。

图片22.png图片23.png

开场致辞

张洁清教授:对于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患者,治疗手段除了手术、化疗、放疗外较为有限,基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靶向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次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的治疗方案探讨与临床病例分享,期待给予与会者收获。

图片24.png

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临床动态

罗丹枫教授: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地位逐渐显现,这类药物可抑制血管新生并改善肿瘤免疫环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的ORR可达54.8%,这是首个TKI联合PD-1单抗治疗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的前瞻性研究;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在复发性或晚期子宫内膜癌同样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联合贝莫苏拜单抗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探索更是获得了NMPA的突破性疗法认证。此外针对卵巢癌的治疗,安罗替尼的临床探索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图片25.png

中国G-CSF的发展历程与国际化道路

王晶晶教授:化疗治疗过程中,剂量延迟、剂量降低和剂量缺失可能导致相对剂量强度不足,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是引起化疗延迟、剂量降低和化疗中止的重要原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促进干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动员成熟中性粒细胞,G-CSF的应用降低了CIN的发生风险与感染相关的死亡风险。随着G-CSF的更新换代,首个第三代rhG-CSF-Fc融合蛋白艾贝格司亭α于2023年在国内上市,以结构创新与辅料创新,在安全、疗效与便捷三者间取得平衡。2024年NCCN造血生长因子指南中,艾贝格司亭α也获得了预防性治疗CIN的推荐。

图片26.png

各抒己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戴幼艺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高扬教授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芳芳教授针对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的临床探索、G-CSF的临床应用与CIN、FN的管理进行了交流。
贝伐珠单抗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具有基石地位,小分子TKI安罗替尼作为国内抗血管生成TKI的佼佼者,也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优异表现,二者疗效并无较大差异,而TKI与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表现比较有待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此外,第三代rhG-CSF-Fc艾贝格司亭α在临床实践中可有效抑制CIN、FN,为妇科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病例分享:安罗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癌

魏薇教授:患者女,65岁,2014年12月于外院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R0切除。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样腺癌II期(FIGO),术后接受1周期紫杉醇脂质体+顺铂的化疗后,患者自行停止治疗,疗效达到CR。2年后反复多次进展,于2022年4月起接受帕米帕利+安罗替尼治疗2程,患者自行要求停药且多次拒绝回院随访,2023年11月复查提示肿瘤进展,继续行白蛋白紫杉醇治疗。考虑患者经济条件与耐受性,2023年12月19日行一周期紫杉醇周疗,治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上升。2023年12月22日更改为替雷利珠单抗+安罗替尼治疗,1疗程后肿瘤标志物下降,计划开展第2程治疗。

图片28.png

各抒己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韩娜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苏佳栋教授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健理教授围绕该病例的诊疗及后续治疗建议,进行了讨论。
该病例术后2年复发,历经近10年的多线治疗获得了长期生存获益,期间虽然因不良反应及依从性导致中断治疗,但处理规范,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今对于该类患者,免疫联合靶向的治疗将有望带来长期生存获益,本病例患者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取得突出疗效,后续可继续采用免疫联合抗血管方案进行治疗。

图片29.png

总结

本次两日的“与医同晴-An例说”学术交流及病例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专家围绕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剖析了第三代G-CSF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专家们围绕真实病例的诊疗进行了讨论,剖析临床实践优化策略,力图为患者带来更大化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