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 | 云端病例研讨会圆满落幕

01月11日

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手术及放、化疗是三大常用的妇科肿瘤治疗手段,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研究者一直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创新治疗策略。
以国内自主研发的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为代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探索逐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复发性妇科肿瘤靶向治疗中值得关注的一支新力量。为进一步交流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性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024年1月9日、10日,连续两场“与医同晴-大咖An例说”于云端圆满召开,会议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性妇科肿瘤临床探索中的最新进展,并围绕真实临床病例进行讨论,探讨诊疗策略优化。

开场致辞

程文俊教授

大会将聚焦于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结合理论学习与实战讨论的双重角度,由三位专家带来学术分享,期待在学术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图片1.png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的探索和进展

罗成燕教授

在铂耐药复发/难治性卵巢癌中,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的ORR可达31.2%;在联合尼拉帕利治疗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ANNIE研究中,亦体现了明确的临床获益,ORR达50%,中位PFS 9.2个月,中位OS 18.2个月。在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体现了强效安全,是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治疗中的优选。

图片2.png

临床实践:卵巢癌病例分享

徐敬云教授

患者为64岁女性,2022年11月因“卵巢粘液性囊腺癌术后8+年,腹胀2周”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提示卵巢癌复发可能导致腹水。2022年12月7日起行4疗程紫杉醇脂质体+卡铂化疗,同时口服安罗替尼,治疗后疗效达到SD,后更换至多柔比星+卡培他滨,因经济原因停用安罗替尼。但2023年8月治疗8个疗程后疾病进展,于是再次加用安罗替尼,期间CA19-9整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11月18日疗效评估达PR。目前患者仍在接受该方案治疗。

图片3.png

各抒己见

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沈杨教授主持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徐浩教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霞教授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亚峰教授围绕该病例的诊疗经过进行了讨论。

该患者在复发后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联合化疗达到了PR疗效,其中安罗替尼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作用或许是对化疗增敏的重要因素,该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其他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于复发的妇科肿瘤,安罗替尼的单药或联合应用也展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在后线治疗中将是重要的治疗选择,更详细的精准检测结果将对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图片4.png图片5.png

临床实践:安罗替尼治疗子宫颈癌病例分享

夏春军教授

患者为48岁女性,2014年因宫颈鳞癌接受手术,术后接受紫杉醇+卡铂辅助化疗与放疗,后多次复发转移并接受放化疗,疗效达到CR,后长期使用中药治疗。至2021年11月再次进展后,接受安罗替尼+信迪利单抗靶免联合治疗至今,期间肿瘤标志物稳定下降。

图片6.png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金华教授的主持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丁波教授、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王铁军教授、泰州市人民医院金红松教授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惠教授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深入讨论。

该患者整体治疗较为成功,其中经多种方案治疗,已存活近10年,目前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生存获益。考虑患者转移主要以淋巴结转移为主,未来该患者仍有多种治疗方案可选,或可考虑参与CAR-T临床研究,或尝试以局部治疗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

图片7.png

开场致辞

林仲秋教授

本次大会将主要围绕临床前沿进展与病例讨论,希望通过实际病例的研讨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图片8.png

复发转移性妇科肿瘤中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前沿进展

王丽娟教授

持续血管新生是肿瘤生成的重要机理,抑制血管新生并改善肿瘤免疫环境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极具潜力的开发选择。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领域展现出良好的潜力,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期复发性宫颈癌ORR达54.8%,中位PFS可达9.4个月,是首个TKI联合PD-1单抗治疗PD-L1阳性晚期宫颈癌的前瞻性研究;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探索则获得了NMPA的突破性疗法认证,研究中ORR为33.33%,中位PFS达到了6.6个月。此外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安罗替尼的临床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图片9.png

临床实践:大病灶外阴鳞癌病例分享

李瑞教授

患者55岁,发现外阴包块2年,就诊时已在左侧大阴唇可见8cm-9cm菜花样病灶,PET-CT提示多发肿大淋巴结,诊断为低分化外阴鳞癌IVB期(T1bN2M1),考虑其病灶范围较大且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保持正常生活功能意愿强烈不适宜手术,而放疗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破溃且难以控制远处淋巴结,化疗为主的治疗疗效则不切确,经MDT会诊考虑行新辅助治疗。2021-7起行基于紫杉醇+顺铂+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和原发病灶及淋巴结明显缩小,2021-9行手术切除+淋巴结切除,术后拟行辅助治疗。后患者回原籍继续接受治疗,2022年12月患者外阴肿瘤复发,多发淋巴结转移,在当地接受化疗、贝伐珠单抗序贯治疗后病灶缩小,后续考虑行肿瘤组织标志物检测后指导免疫及靶向用药。

图片10.png

各抒己见

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清丽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王丹青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穆允凤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周敏教授与陕西省肿瘤医院陆建荣教授围绕该病例的诊疗及后续治疗建议进行了讨论。

该病例体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术前新辅助治疗中的惊艳疗效,该患者多处淋巴结转移,对于此类患者应尽量对转移病灶通过病理检查予以确认,该患者如初始存在远处转移,则考虑并非新辅助治疗而是晚期一线治疗。手术方式也存在优化空间。未来在可及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精准检测指导治疗,如靶向HER2的ADC,免疫治疗等。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临床实践: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瘤病例分享

王小伟教授

患者女,48岁,2022年12月29日因“绝经后阴道出血1月余”首次入院,阴道镜活检病理提示浸润性小细胞癌,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23年1月4日行宫颈癌根治术,考虑其高危、中危因素,于2023年1月至5月行EP化疗6周期,2023年2月起行盆腔体外放疗(TD:50Gy[残端CTV:55Gy],F/25),2023年3月起先后行后装腔内治疗3次,总剂量78.7Gy。后患者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经MDT会诊后完善相关检查,于2023年8月至11月行白蛋白紫杉醇+替雷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5周期。再次MDT后考虑射频消融,完善病灶活检基因检测。

图片13.png

各抒己见

在陕西省肿瘤医院王国庆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清丽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王丹青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穆允凤教授、陕西省肿瘤医院周敏教授与陕西省肿瘤医院陆建荣教授围绕该病例的诊疗及后续治疗建议进行了讨论。
小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较快,患者预期生存难以超过2年。现有治疗模式尚未能形成规范,也难以开展前瞻性研究,可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索可行治疗方案。该患者的诊疗经过体现了MDT,以及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的重要性。该类患者较为罕见,预期生存较短,诊疗规范值得肯定。未来在基因检测后可考虑通过结果指导精准治疗,例如参与临床研究,ADC药物也值得考虑。

图片14.png

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结合循证证据以及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探讨,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安罗替尼在复发性妇科肿瘤中的临床探索呈现出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带来获益,期待未来有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