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前沿汇聚,共筑希望,第十届苏州淋巴瘤会议成功召开!

03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三月苏州,生机勃发。2024年3月22~23日,第十届苏州淋巴瘤会议于古城姑苏成功召开!本次会议聚焦淋巴瘤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前言诊疗进展,邀请了国内外淋巴瘤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度剖析淋巴瘤领域热点话题,全方位传递领域最新态势。本次大会的主会场会议内容丰富,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和热烈讨论,为淋巴瘤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并为参会的广大淋巴瘤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场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主会场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擘画蓝图,盛会开启

会议伊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嘉宾的莅临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期待与会者共享经验,共同谱写淋巴瘤领域的新篇章。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济生教授和苏州市医学会谭秋生秘书长也分别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刘济生书记介绍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学科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殷期许,同时也对全国同道的支持表示感谢。谭秋生秘书长则对苏州淋巴瘤会议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f080c339a3d2bd4855d8d6295cb5101.png

吴德沛教授

4488275e001acf6d65c0bc9c109cbda.png

刘济生书记

5ce6d9d05694568a280a987f1137ccb.png

谭秋生秘书长

学术分享,大咖观点

血液肿瘤治疗发展的回顾和进展

主持: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
讲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

c9f755ea275adbed8307b207fe1f175.png

李建勇教授、吴德沛教授

马军教授首先提到了全球范围内以及中国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回顾了人类血液肿瘤治疗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化疗药物到现在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已取得显著进步。马军教授列举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贡献,并强调了中国在全球血液肿瘤研究中的地位。总体而言,马军教授的分享不仅让与会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历史,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7ceb0ce623f38f916117faa380a0058.png

马军教授

高危DLBCL患者一线治疗方案的新尝试 

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爱宁教授
讲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

c1c077a8fa8fc29eb8cd7c80248f264.png

张晓辉教授、孙爱宁教授

R-CHOP方案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标准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去几十年间为提高DLBCL治愈率科研人员进行了诸多尝试,包括通过增加化疗强度、改变药物剂量和添加小分子药物等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淋巴瘤诊疗已进入新时代,探索规范化诊疗新模式已成关键,此外还需要共谋寻求多学科合作专科化发展,提倡新的药物临床试验,重视生存质量和效价比。最后,朱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科室牵头和参与的淋巴瘤上市新药,展现了中国肿瘤创新药原研力量!

cd31df68c8b1cc468fc9de93440f14a.png

朱军教授

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子兴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
讲者: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阮嘉教授

f9f45e6490b11a4acf7a4d2dfaaa0f2.png

陈子兴教授、王欣教授

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特点包括其独特的基因易位和过表达导致的细胞不稳定状态。临床治疗上,需根据风险评估指数如MIPI、Ki-67指数和TP53突变情况,以及患者是否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探讨了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PFS和OS的影响。此外,非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已展现出一定的治疗潜力,例如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联合治疗。近年来,随着新药和新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涌现,已为MCL临床治疗和试验带来了新的启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推动MCL的诊治达到新的高度。

f16546e8ad9fcd4ce5f5cecea7bcbe2.png

阮嘉教授

全球视角下:当前新诊断CLL的治疗格局 

主持: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
讲者:牛津分子诊断中心Anna H Schuh教授

790f22af4f5d95b5898c4ce525a1f18.png

苏丽萍教授、牛挺教授

近年来,随着新药物如BTK抑制剂的引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死亡率已显著下降。第二代BTK抑制剂因其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优势而备受关注,尤其在老年或体弱患者中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固定疗程治疗和MRD指导治疗策略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向,也为CLL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个性化治疗策略正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的选择依赖于患者的特定基因突变和TP53缺失状态。未来,随着更多新治疗选择的出现,如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CLL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同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仍将是研究的重点。

2cd922bb31569d87b2cfcb79f296ec2.png

Anna H Schuh教授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分子异质性和免疫靶向治疗进展

主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教授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

1fdf304fb1e988b01355cb4302acada.png

徐开林教授

滤泡性淋巴瘤(F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其治疗中早期进展、复发和转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POD24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赵维莅/许彭鹏教授及其团队在FL分子机制层面已开展包括表观遗传学、信号通路、免疫调节通路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多组学技术的淋巴瘤分子生物学全景式探索,此外还探索了F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特别是与中国人群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并分析了这些突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基于分子分型和免疫微环境特征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有望为FL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63d8f1369fae52fc1be421f96a7cc70.png

许彭鹏教授

组织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肿瘤病理学进展

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

1bd1cdf144f326b68106e6574f7e347.png

宋永平教授、周道斌教授

组织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肿瘤已进行了新的分类,区分了造血干细胞来源和非造血干细胞来源的肿瘤。李小秋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详细介绍了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以及与EB病毒的相关性。此外,李教授还提到了其他罕见的组织细胞肿瘤类型,如与髓系肿瘤相关的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增殖(MPDCP)、罗道病(RDD)和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并讨论了它们的遗传学背景和潜在治疗方向。最后,李教授总结了诊断和治疗这些罕见肿瘤的挑战,并强调了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e1d6b24142eaf7e3a4e08ed90a1069e.png

李小秋教授

PTCLs外周T诊疗进展

主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

334e5e1e0320aa084f59362285aa6c0.png

白鸥教授、韩悦教授

黄慧强教授详细讨论了PTCL的治疗进展:常规化疗和ASCT,特别是allo-SCT是PTCL的有效治疗手段。靶向治疗、BV、HDACi、PIKi、JAX1抑制剂以及莫格利单抗对PTCL有不错的疗效。表观免疫治疗有独特之处,PD-1+Chidamide/PC+X,值得深入探讨。此外,黄慧强教授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控制毒性的挑战。目前PTCL仍有一部分疗效欠佳,需要更多的新药和有效方案。

2f59699e2ebe8110011e347f2e7d686.png

黄慧强教授

星方案 愈未来

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
讲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

764f752cfba1515ad348884cf2132a2.jpg

吴德沛教授、梁爱斌教授

R-CHOP可治愈60%的患者,基于分子分型的R-baSe+X探索带来生存获益提高。汉利康作为唯一取得5年长期生存数据的利妥昔单抗,长期疗效得到验证,安全性良好。近三十年来的探索,阿基仑赛首次较SOC显者改善OS,带来长生存,重塑LBCL二线治疗新格局:原发难治&早期复发患者推荐CAR-T治疗;晚期复发患者考虑ASCT,不适合CAR-T/ASCT患者考虑其他治疗。此外,肿瘤支持治疗贯穿肿瘤患者诊疗的全病程,全面、整体的支持治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生存质量。

2d3d415c861da7a6de2f852a843e5df.png

金正明教授

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实践,如何最大化CAR-T患者治疗结局

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

0e3ec5f2b33dc78a3a2048d7d9cc280.png

吴德沛教授、金洁教授

CAR-T将T细胞的杀伤效力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精确地杀死患病细胞,具有直接、持久、协同的特点。CAR-T已被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NHL。淋巴瘤的治疗目标是延长OS,但多种因素可能影响CAR-T治疗的临床效果:肿瘤的异质性、肿瘤免疫循环机制提示需要制定抗肿瘤综合治疗策略;患者状况、既往治疗、CAR-T全流程管理等因素影响CAR-T细胞的成功制备及临床获益。目前仍需要探索CAR-T全病程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选择合适的患者,尽早使用,及时回输,有助于实现更佳的临床获益;探索CAR-T+X的联合治疗模式,将最大化患者生存获益。

0c4387cb40f73300d6ecdeba8b2a78a.png

黄慧强教授

创新铸就卓越——格菲妥单抗成就3L+DLBCL治疗新希望

主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

a930cfdef1262984f67a19848817208.png

付蓉教授

对于3L+ DLBCL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现有治疗手段仍存未被满足的需要。而耐药是导致DLBCL复发/难治的主要原因,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是解决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其中双特性抗体可有效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格菲妥单抗独特的分子构型实现B细胞和T细胞的双重结合,重定向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肿瘤细胞杀灭作用。多项研究结果证实格菲妥单抗作为一种创新药物,在复发/难治性DLBCL的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期待未来能够积累更多真实世界的数据,以进一步验证格菲妥单抗的临床价值。

628c9e5e5290878d50903306a594def.png

范磊教授

展望未来,会议总结

本次第十届苏州淋巴瘤会议集中展示了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趋势。国内外权威专家的深入研讨为淋巴瘤的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新的思路。会议内容涵盖了淋巴瘤的分子异质性、免疫靶向治疗进展、治疗耐药性的新策略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高危DLBCL、MCL、CLL等疾病的治疗上提出了新的尝试和策略。此外,会议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新兴治疗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在未来治疗中的潜力。总体而言,本次会议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推动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